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10-27来源:宁波市局(公司)作者:陈益锋

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是提升行业物流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是在物流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精通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行模式,深谙物流运作规律,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拥有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队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卷烟入库、仓储、分拣、送货等物流业务,能够让需求响应更加及时、客户服务更加周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状分析

当前物流技能人才存在“三多三少”特征。

一是物流技能人才隐性经验多,显性知识少。目前部分物流人员既具备叉车驾驶、机修钳工、货车驾驶、计算机等资质证书,也长期从事叉车驾驶、设备维修、车辆驾驶、系统维护等岗位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技能和经验,在技能竞赛、应急演练等应用场景中方能显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然而,经验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往往停留于少数技能经验丰富的人才身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和机制,隐性的技能知识无法显性化。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要将技能经验知识化,通过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充分发挥技能价值的乘数效应。

二是物流技能人才一专一能多,多专多能少。目前一线物流人员普遍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具备一技之长,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完成物流作业,但由于跨专业、跨岗位的轮岗机会少,人才成长平台相对缺乏,个体技能水平只能实现量变,无法实现质变。而在卷烟配送旺季,物流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对物流人员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当个体技能属性越多,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就越大、备选方案就越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要构建并蓄满物流人才技能池,推动物流人员从“一专一能”向“一专多能”、“多专多能”转变。

三是物流技能人才应用创新多,原始创新少。目前物流领域善于借鉴成熟的社会物流运行经验,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提高物流运行现代化水平,如对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了实践和应用,并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而在PLC程序开发、设备原创发明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原始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要提升其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系统思维等,更好地开展基础创新,构筑未来企业竞争中不可替代的技术实力。

推进思路

以提升物流软实力为核心,以“传承工匠精神、尊重基层首创、培育创客人才”为宗旨,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搭平台、建体系、畅发展、强示范”四步走,培养物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工匠精神在物流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实施对策

一是组建技能人才工作室,实现“搭台铺路”。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价值和作用,搭建一线员工施展才华和技能的舞台,结合工作实际可采用“一室多组”模式。“一室”指组建物流技能人才工作室,“多组”指工作室内设若干个工作组,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构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徒结对提升创新能力,以比学赶超助力员工成长,以言传身教实现经验传承,培养既具备一技之长,又善于实际操作的特定专业领域技能精英。

二是配套产学研创新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基于工作室探索产学研实践新模式,对内深化“项目+人才+团队”运行机制,对外构建“院企合作、企企合作”运行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两种途径形成创新合力,深入创新实践,具体可从业绩贡献程度、项目难度系数、项目创新程度、项目经济效益、项目推广价值等维度出发,运用系统量化方法对项目业绩、成果以及员工能力、贡献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健全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良性循环。

三是畅通高技能人才发展,引入“源头活水”。运用全面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发技能人才干事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工作室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序开展知识更新、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能经验知识化、技能价值数据化,按工作领域细分技能属性,按技能属性强化人岗匹配,鼓励员工增长技能才干,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求得技能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技能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是发挥高技能人才价值,实行“揭榜挂帅”。以攻克物流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转型痛点难点为突破口,实行竞争性强、透明性强、目标性强的“揭榜挂帅”机制,以解决实际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价值,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在搭平台、建体系、畅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增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探索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和从有到优的迭代创新,推动具备行业首创、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