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开创了新时代淮安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9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2.62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7.86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6.44亿元,同比增长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629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3.3:38.0:48.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6.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区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3722户,其中当年新增2594户,注册资本共计707.20亿元;个体工商户43043户,当年新增6772户,实有资金数额56.39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进行,年末城镇化率为53.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3.97万吨,较上年增加0.93万吨,增长1.0%。其中夏粮35.76万吨,下降0.7%;秋粮58.22万吨,增长2.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3.99万亩,较上年增加1.76万亩。全年粮食亩产484公斤,同比增长0.1%。
林牧渔业总体稳定。全年造林面积0.65万亩,比上年增加0.24万亩。全年生猪出栏量32.34万头,下降24.0%;猪牛羊禽肉产量3.25万吨,下降22.9%;禽蛋总产量1.76万吨,下降10.0%;水产品总产量4.04万吨,其中淡水养殖3.59万吨,淡水捕捞0.45吨,水产养殖面积7.25万亩。
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9.2万亩、设施农业(渔业)1.7万亩,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9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5家,获评省市农业标准化项目3个。农田水利现代化、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0%、87%,跻身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试点县区,获评省畜牧工作先进县区。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3.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0.4万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运行平稳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其中轻工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23.2%。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下降3.6%,股份制工业增长18.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27.5%。民营企业增长15.9%,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3.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5.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工业创新持续突破。施塔德电梯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康乃馨织造挂牌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站、获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井神盐化获评省质量标杆、全省首批智能工厂试点,共创草坪获评省首批、苏北唯一隐形冠军企业。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利润总额26.7亿元,增长26.2%。企业亏损面6.7%,比上年持平。
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5%;医药制造业增长21.2%;汽车制造业增长1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9%。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4.9亿元,比上年增长8.8%;竣工产值246.19亿元,下降1.2%;竣工率达83%;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04亿元,增长10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9.3万元/人,下降24.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62.11万平方米,增长0.7%;竣工面积835.55万平方米,下降3.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05.51万平方米,下降1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6.3%;外商港澳台投资增长10.1%;民间投资增长8.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8.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0.7%,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68.2%。分类型看,工业投资增长16.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6.2%。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6个,其中工业项目34个、三产服务业项目20个;新注册外资项目24个,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6个,其中新批台资项目12个,台资到账5020万美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工业项目24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工业项目18个。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增势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38亿元,比上年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9.11亿元,增长9.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6.26亿元,增长5.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93亿元,增长8.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7.05亿元,增长8.8%;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66亿元,增长26.7%;餐饮营业实现营业额26.74亿元,增长14.2%。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31.69亿元,增长7.3%;限额以下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173.68亿元,增长9.9%。
对外经贸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出口总额3.73万美元,增长25.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0.96亿美元,同比下降24.1%。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本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 490万人次、周转量1.96亿人公里,同比分别下降5.7%和67.9%;完成公路货运量606万吨,同比增长9%,周转量11.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55%;完成水路货运量1126万吨,周转量30.1亿吨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1087.8万吨,同比下降32%。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05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99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公里,一级公路109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536辆,客运量490万人次。
旅游业加速增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77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86亿元。旅游发展彰显活力,扎实推进文化旅游提升活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推进,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获评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稳步提升。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金)39.96亿元,同比增长21.1%。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上划中央四税15.45亿元,增长29.9%。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5.89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74亿元,增长51.7%;教育支出14.63亿元,比上年下降16.1%;医疗卫生支出9.99亿元,增长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67亿元,增长8.9%。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2.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其中,储蓄存款292.67亿元,同比增长6.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66.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为2229件,同比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46件。 PCT专利申请量为6件。专利授权量为1448件,同比下降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6件,同比增长25%。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4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2所,其中普通中学35所,小学校53所,幼儿园8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9335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378人,小学教师3961人,幼儿园教师463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05人,特殊教育教师28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5.10万人,比上年减少2811人,其中高中生1.55万人,增加546人;初中生2.99万人,增加1257人;小学生5.81万人,减少3244人;幼儿3.67万人,减少583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4.11万人,比上年减少2765人,其中高中生5514人,增加520人;初中生9858人,减少307人;小学生10365人,减少670人;幼儿12037人,减少1851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9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6人,其中高中生4857人,增加158人;初中生8682人,增加363人;小学生9575人,减少718人;幼儿12376人,增加1739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1.3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6.34%、优秀率18.3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1.6%(因淮安市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招收部分外县市学生所致)。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5个镇(街道)“文化家园”和330家村居“文化大院”全面建成,4个镇(街道)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评选获省优秀创新项目;建成车桥战役遗址纪念园2处,完成名人故居修缮18处,创成省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2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57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654人,其中执业医师1613人、执业助理医师118人,注册护士1923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1.45%。流均等6个镇创成市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示范镇,平桥镇创成市级卫生镇,新增省市卫生村13个、省健康社区2个、省美丽乡村2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高质量通过。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4.9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8万人,下降0.4%;常住人口94.95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59.81万人,女性55.13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0.53万人,农村人口44.42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81‰,死亡率为7.82‰,人口自然增长率2.99‰。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3元,比上年增长9.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6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5元,增长9.3%。按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2.8%,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11.2%。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87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7864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1171元,同比增长7.8%。全体居民消费中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增速第一,增长9.1%,恩格尔系数30.7%。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3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822人,其中城镇困难群体再就业6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7%,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80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8040人。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2018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9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1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61万人。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52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68户、271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2.5%、60.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992户、3131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30.7%、29.6%。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263”专项行动,建设生态样本河道11条,苏嘴断面水质消除劣五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完成4台燃煤锅炉整治、25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治理,连续4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考核目标。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