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速转型升级,全面跨越赶超”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技创新,国民经济不仅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再前移1位,列第89位。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47147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9.7∶55.2∶35.1调整为9.4∶54.1∶36.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5%,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50亿元,增长3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40.6%。财政总支出42.8亿元,增长27.58%。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我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4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分产业看,种植业产值24.05亿元,增长21%;林业产值3.08亿元,增长7.7%;牧业产值4.95亿元,增长12.5%;渔业产值4.33亿元,增长15.5%;农业服务业产值5.95亿元,增长9.8%。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计算增幅为4.7%。
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全市粮食生产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顺利实现“八连增”,单产和总产再超历史。我市夏粮小麦平均单产312公斤/亩,比上年增11公斤,增长3.7%;小麦总产7.14万吨,比上年增加0.13万吨,增长0.2%。秋粮稻谷平均单产560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9公斤,增长3.5 %;稻谷总产24.96万吨,比上年增加0.96万吨,增长0.4%。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提效,获得“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新增高效农业13.9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9万亩。新发展“三大合作”组织95家、社员1.3万人,8家入选省首批“五好”合作社。
三、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2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6%。完成工业增加值178.02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销售收入717.61亿元,增长27.8%;实现利税总额67.59亿元,增长42.8%。工业用电量为14.09亿千瓦时,增长11.4%。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9家、累计达459家。宁武新材料、建华管桩等一批大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市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
高新技术产业高位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8.16亿元,同比增长49.52%,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22.02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41%,比上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3.54亿元,增长50.8%。在31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亏损面为1.43%,比上年下降0.71个百分点。
建筑业蓬勃发展。在扩大内需尤其是投资的强劲推动下,建筑业产效呈现快速增长。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67家,比上年增加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45亿元,增长30.41%;房屋竣工面积75.32万平方,竣工率为28.1%。
房地产市场稳中有升。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24.1平方米,同比增长58.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8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6.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2.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4.2%。商品房销售总额52.15亿元,同比增长97.5%;其中,住宅销售额48.49亿元,同比增长102.9%。全年商品房销售均价5432元/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均价5520元/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91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一产投资0.8亿元;工业投资完成79.78亿元,同比增长15.6%;三产投资完成60.33亿元,同比增长34.3%。
重大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全市在建亿元项目39个, 计划总投资232.9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4.56亿元,同比增长37.5 %;亿元项目完成投资额占规模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为52.9%,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其中,总投资78.9亿元的华电项目完成10.47亿元;建华新型墙材项目完成2.92亿元;汤辰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完成2.51亿元;同菲达石油化工设备项目完成1.90亿元;光轩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完成1.85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8亿元,同比下降41.5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9.78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0.33亿元,同比增长34.3%,三次产业之比由上年1.18:59.57:39.26调整到今年0.57:56.62:42.82,三次产业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市服务业投资完成60.33亿元,同比增长34.3%。从重点服务业项目上来看:总投资9.13亿元的122省道句容段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3.62亿元; 总投资9.02亿元的104国道句容段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5.19亿元。从房地产开发销售来看:虽然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但对句容影响有限,我市开发商及购房者仍然保持一定的热情,开发与销售稳步增长。房地产投资完成21.83亿元,同比增长45.1%销售面积93.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市场发展、环境改善、物价上涨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全市城乡市场持续繁荣稳定,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93亿元,增长12.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08亿元,增长40.6 %,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消费效果有所显现。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高位运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3.85亿美元,增长25.9%。协议利用外资4.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实际利用外资4.44亿美元,增长26.7%。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201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公里。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水上货运量分别为1906万人、1679万吨和189万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对接南京的S122快速化通道句容段改造工程已完成;开通宁句城际公交,金陵通句容卡正式启用;完成宁杭北路出入口改造;104国道句容段改造工程与疏港公路二期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金陵通”句容卡联网启用。京沪高铁句容段建成通车,宁杭城铁句容西站工程全面展开;新建城乡候车厅28个,完成50公里村庄四级水泥路改造工程,硬化农村公路路肩400多公里;全市行政村实现镇村公交“村村通”,建设经验在省内推广,得到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9021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6078辆,比上年净增2341辆,增长17.04%(不含本地车辆在句容以外领取牌照的车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8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29 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44亿元,同比增长25.7%;电信业务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20.3%。年末拥有邮政局(所)28处;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6.57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4.04万户。电信消费明显增加,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16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6.59万户,分别增长15.2%、20.5%。
旅游业特色彰显。句容成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茅山风景区入选“中国旅游百强景区”,茅山湖获批“省级休闲度假集聚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1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5%。旅游业务总收入118亿元,增长18%。九龙山庄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园区”称号,天王镇戴庄村创成“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新跨越。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5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40.61%,分别高于全省、苏南平均14.4和18.2个百分点,在苏南14个县(市)中排名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91亿元,增长39.52%,税收占比达82.5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社会保障和有关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总支出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8%,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3亿元,增长27.84%。全市社保、教育、卫生等各类民生支出20.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66.4%。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连续7年提高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人均提高到300元;新农合(居民)和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220元和25元;对全市13838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323万元。
金融市场高位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47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48.13亿元,增长2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69亿元,比年初增加22.35亿元,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47亿元,比年初增加34.36亿元,增长25.4%。
保险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创成“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实施镇江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火炬”、“星火”项目7项、省级项目14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6.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9家,今太科技创业园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3079件,是上年的2.5倍,超过前五年总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学校总数51所,招生1.23万人,在校生5.11万人,毕业生1.4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万人。入选全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句容中专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下蜀中心小学整体扩建、天王中心小学异地迁建等工程有序推进。围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研究制订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全市79%幼儿进入省优质幼儿园就读。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年末拥有文化馆(站)1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41个,各种娱乐设施82个。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全面展开。成功举办第46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乒乓球预赛、全国首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等重大活动。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76个,卫生人员2499人,医院床位数1367张。在镇江率先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开工建设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完成郭庄中心卫生院和黄梅卫生院改造工程,建成1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4个省标准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33个村通过省卫生村考核。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工。新改建市区公交站台106座。学府路农贸市场、香江丽景礼宾府综合市场加快建设。世茂五星级酒店基本建成;碧桂园凤凰城体量大、速度快,一二期房产销售完毕,五星级酒店即将开业。城市综合体地块拆迁顺利完成。
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创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5个,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40个、合格村92个、省市级生态村74个,农村环境卫生在镇江市名列前茅。完成城北垃圾填埋场扩建。铺设区域供水支管网642公里、入户管网7000多公里,有力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铺设农村污水管网59公里,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启动“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除险加固中小水库34座,疏浚县乡河道28.5公里。万元GDP能耗下降3.7%,获得“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任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年末常住人口61.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户籍总人口5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人口出生率7.35‰,人口死亡率6.22‰。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4元,比上年增加3553元,增长15.6%,家庭人均总支出为18535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增长8.2%,人均消费支出为15014元,比上年增加1695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92元,比上年增加1767元,同比增长17.8%,为历史最高增幅。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855元, 比上年增加919元,同比增长13.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1.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6平方米。
社保体系更趋完善。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24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7%。在“应保尽保”基础上,“新农保”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29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380元和300元。启动被征地农民保障试点。新增300套经济适用房、700套公租房;实施3家国有场圃危旧房改造,职工受益373户。
创业型城市活力迸发。全市新发展民营企业1854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456户,新增民营注册资本1042529万元,全面完成镇江下达的新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等各项民营经济目标任务,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扶持创业2385人,创业带动就业1.52万人。组织创业意识培训3.5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7.67%;开展SYB创业培训152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2.3%。全市新增创业孵化基地8个,增加孵化面积47万平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5.8%,带动近4000人就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155元,比上年增长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