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发展主线,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980.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36.02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401.89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比例为4.3:54.7:41.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1263元,比上年增长1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9080元,比上年增长13.7%,按上年末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第五位。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物联网产业增长15.7%,新能源产业增长15.6%,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产业增长17.6%,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4.5%,微电子产业增长7.6%,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24.4%,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49.8%,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7.3%。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1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797人;全市自主创业1676人,创业带动就业122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1.3%。
民营经济稳步壮大。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6.52万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私营企业2.09万户,个体工商户4.1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4.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46.69万人,比上年增加4.84万人,增长11.6%;注册资金1099.02亿元,比上年增加268.92亿元,增长32.4%。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04.9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4.6%,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1.9%和74.0%;上交税金8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市总量的66.5%。
市场物价高位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高位运行,呈曲折上升至6月份形成相对高点后又逐月回落格局,累计达10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6.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1.9。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5.1
|
食品
|
113.5
|
烟酒及用品
|
102.6
|
衣着
|
105.2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0.6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2.7
|
交通和通讯
|
98.5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
|
101.5
|
居住
|
101.8
|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农业35.32亿元,增长19.4%;林业4.88亿元,增长10.4%;畜牧业7.70亿元,增长29.8%;渔业15.55亿元,增长15.7%;农林牧渔服务业5.63亿元,增长11.9%。
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1.05万亩,比上年增长3.6%。全年粮食总产量48.57万吨,比上年增长6.6%。其中秋粮产量30.44万吨,下降0.2%。油料总产量7160吨,下降18.1%。水果产量25399吨,增长28.0%;干果产量3267吨,增长2.6%。肉类总产量37836吨,增长10.3%,其中猪肉产量26288吨,增长15.9%;禽肉产量11270吨,增长3.4%;生猪存栏数20.73万头,增长6.3%。
产业经营成效显著。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2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1万亩。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联网试验站落户宜兴。全市新增农村合作组织210家,累计达690家。17家企业通过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认定。21家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12亿元,同比增长24.7%。
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43万人。积极实施城市公交三年行动计划,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4%,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村村通”目标。管道天然气贯通所有镇和街道,城乡用户突破10.5万家。启动“陶都美丽乡村”和“幸福镇村”创建活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成2个省村庄整治特色村。周铁镇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园村、核心村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新亮点。全国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共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示范村2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工业总产值289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部工业销售收入28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利税总额215.33亿元,增长21.6%,其中工业利润150.60亿元,增长23.2%。全市88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2451.14亿元,增长24.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388.69亿元,增长22.8%;利税总额192.95亿元,增长23.6%,其中利润136.42亿元,增长27.1%。
园区经济稳步推进。全市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环科园以“园街一体化”为契机,加速启动八大功能性载体建设,获批成立全省唯一的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经济开发区光电子产业园、华创基地竣工投用,新兴产业后劲投入占比达85.4%。陶瓷产业园高端陶瓷集聚效应日益彰显,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旭硝子集团。全市共有13个工业集中区,累计区内企业数4965家,其中当年新增417家。工业园区在建工业项目380个,当年完成工作230.21亿元。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97.33亿元、利税187.99亿元、利润128.92亿元,园区产出比达87.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84.33亿元。2011年建设工程项目中,参建国家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银奖2项;获国家钢结构工程金奖12项;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10项、省建筑装饰优质工程(紫金杯奖)5项、省钢结构优质工程(紫金杯奖)9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18亿元,下降45.5%;第二产业投资253.86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投资158.16亿元,增长16.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69.29亿元,增长3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3%。其中私营个体完成投资150.41亿元,增长38.2%。2011年,全市共61个市定重点工业项目,开工56个,开工率91.8%;已竣工或基本竣工12个,竣工率19.67%。全市工业在建项目509个,其中超千万元/百万美元项目433个,超亿元/1500万美元项目30个。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东方水城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城市建设节奏不断加快。组织实施108只政府投资项目,当年完成工作量37.50亿元。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馆,成为集中展现城乡规划成果的新平台。东氿公园、洑溪河公园、新中医院等重点工程建成开放。庆源大道东延段、宜广线太华段按期通车,兴杨路、宜金线改线、云湖环路全线贯通。人防立体停车楼完工投用,阳羡路、“平改坡”二期、王府周边区域等老城区改造工程实施到位。油车水库主体完工,埝径河、杨店涧、中央小农水二期等民生水利工程如期竣工。
房地产业增降互现。201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9.68亿元,增长47.9%。其中住宅开发投资49.86亿元,增长28.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4.39万平方米,增长63.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60.16万平方米,增长51.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6.57万平方米,下降1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45万平方米,下降20.9%。商品房屋销售额78.62亿元,增长8.8%。其中住宅房屋销售额57.56亿元,下降0.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88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市场协同发展。从地区看,城区实现零售额134.93亿元, 同比增长19.1%;镇区实现零售额78.34亿元,同比增长18.3%;乡村实现零售额109.34亿元,同比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6.45亿元,同比增长17.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16亿元,同比增长25.0%。华地集团成为首家百亿级商贸企业。
市场贸易成交活跃。年末全市共有贸易市场79家,贸易市场成交额3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亿元以上贸易市场由18家增至22家,成交额261.56亿元,增长8.0%。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生活广场正式开业,融达汽车城、陶都陶瓷城、国际环保城等一批已建市场提档升级。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7.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出口总额31.12亿美元,增长17.5%;进口总额16.46亿美元,增长2.9%。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完成出口8.57亿美元,同比下降9.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7.5%。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年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外资项目共40个(新批项目24个,增资转股项目16个),合计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82亿美元(新批项目2.28亿美元,增资转股项目2.54亿美元),下降26.8%;到位注册外资5.57亿美元,增长11.1%。
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7家,累计服务外包企业96家。全年服务外包企业完成业务执行金额265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7%。其中,离岸执行金额1747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6100万美元,增长53.6%。
外经合作全面拓展。全年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14个,中方投资额累计1.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7%。
七、旅游、交通和邮电业
旅游经济快速前行。全年旅游总收入1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接待国内游客1244.23万人次,增长14.6%;国内旅游收入119.78亿元,增长27.1%。接待入境旅游者5.81万人次,增长7.8%;国际旅游收入0.66亿元,下降5.9%。全市拥有四星级以上宾馆4家,旅行社26家。依托横山水库而打造的云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展示古今茶叶历史文化的中国茶文化博览馆开门迎客;善卷洞风景区整体改造项目全面展开;张公洞景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西渚镇被评为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
全社会运输量继续提高。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320公里,航道里程594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210万吨,增长2.7%;完成货运周转量260010万吨公里,增长0.6%。完成客运量6932万人次,增长31.3%;客运周转量159436万人公里,增长31.3%。
邮政电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35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0%;电信业务收入135776万元,增长10.6%。互联网用户24.67万户,比上年增加4.57万户,增长22.7%。全市固定普通话机用户36.57万户,增长2.2%。移动电话累计174.22万部,增长13.4%。公用电话2.27万户,下降7.7%;大灵通、小灵通共1.34万户,下降51.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8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1.20亿元,增长22.7%。全年财政总支出131.28亿元,增长19.8%。一般预算支出75.70亿元,增长26.4%。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91.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3.41亿元,增长15.0%;其中储蓄存款546.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17亿元,增长8.6%。人均储蓄存款达43966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38.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4.40亿元,增长16.6%;其中短期贷款641.22亿元,中长期贷款283.87亿元,分别增长21.2%和8.1%。
保险市场发展稳定。全市有保险公司41家,与上年持平。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收入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人寿险收入1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各项赔付支出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5%;人寿险5.86亿元,比上年增长50.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671人,比上年增加13167人,同比增长13.8%。其中:高级职称5224人、中级职称21878人、初级职称62541人,分别增长10.9%、4.1%和4.9%。
创新能力较快提升。全年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4项,其中国家级52项,省级296项。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总量5500件,增长61.8%,累计专利申请总量16631件,增长49.4%;专利授权总量3600件,增长44.0%,累计专利授权总量9625件,增长59.8%。全市各级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58家,比上年增加6家。全年科技投入17338万元,比上年增长22.9%。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27只,新增“三创”载体21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0%。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中9所,招生5564人,在校学生17736人;普通初中34所,招生9855人,在校学生30299人;小学67所,招生10823人,在校学生62953人;幼儿园41所,入园7841人,在园幼儿24181人。中等技术学校1所,招生1476人,在校学生5169人;职业高中学校3所,招生1750人,在校学生5663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招生23人,在校学生146人。教育工作成绩优异,全市6892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4956人,本科录取率71.9%。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46.1%,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列无锡市第一。创建7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3家省优质幼儿园,加固中小学校舍5.1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持续加强,成功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动员大会,并举办骆驼墩文化论坛。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宜兴紫砂工艺厂成功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年末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市级文化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18个。“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演出共65场,观众达15万人次。“文化乡村行和谐千万家”活动持续给力,全年送电影下乡3536场,送戏下乡201场,送书下乡9000册。艺术精品生产喜获突破,小品《卖红薯的故事》入选央视小品大赛决赛,苏州评弹《蝴蝶双双又飞来》MV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文化品牌力明显提升。组织举办高水平书画展览60多场,筹备成立范保文艺术馆;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和“盛世陶韵——陶瓷新品精品展”等系列大展,陶都品牌日益彰显。组织成立“宜兴市民间文艺团队联合会”、宜兴市锡剧研究会,成功举办《锡韵风流——唐振华锡剧演唱会》,民间文艺繁荣昌盛。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01个,其中医院18个、卫生院14个;卫生机构床位4825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725人,其中执业医师2503人,执业助理医师227人,注册护士2552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起步良好,国务院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在宜试点;妇幼保健所、新中医院落成投用。
体育事业创优争先。围绕建设“幸福宜兴”主题,贯彻落实《宜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关于推进宜兴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民健身活动以市级比赛、街道活动、体育协会、职工运动等多种形式蓬勃开展。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各镇(街道)陆续实施“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延伸至1000人口以上自然村。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完善,持续加大对高危项目的检查力度,有效保证了群众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11年省县组田径比赛中,宜兴市总分列全省第五名,是我市参加该项赛事近20年来总分最好成绩。沪宁钢机(体育建筑)、双鹰企业(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作出贡献。高水平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入选省第二批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市。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小幅增加。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9.24万人,乡村人口48.37万人。总户数38.02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8人。全年出生人口7753人,出生率为7.22‰;死亡人口8047人,死亡率为7.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4.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9万人,增长0.6%。城市化水平为60.54%。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4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49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438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010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3.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29.1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同比增长4.7%;有24.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同比增长7.0%;有39.37万人参与医疗保险,同比增长8.1%。社保扩面任务超额完成,企业职工医保新政顺利实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复员和带病退伍军人定期补助提标工作全面到位,尊老金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上调至1140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4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075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46亿元,增长65.6%。全年慈善机构接收捐赠款8077.93万元,其中慈善“一日捐”678.27万元,定向捐款3560.89万元,企业认捐到帐3133.90万元。市慈善会“六助”救助困难群众、学生2.64万人次,救助支出3022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改造顺利完成。宜城和环科园所有小区建成垃圾密闭化收运体系。新建污水主管网70公里,新增污水纳管1000户,城区、集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5.8%和85.5%。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完成222家企业的废气、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切实提升环境保护的常态化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6。组织实施383个“治太”项目,创成183个排水达标区。大力实施西氿备用水源地综合整治,高质量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期工程,重点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上升。强化土地节约导向,复垦整理土地3.5万亩,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确定6月5日为全市“宜居日”。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良好。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32起,死亡104人。其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0人,与上年相比均有下降;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特别是非煤矿山行业连续6年保持零死亡。
平安宜兴建设扎实开展。以“平安宜兴”建设为平台,全面落实打、防、管、控等各项措施,确保全市政治和社会治安的持续平稳。“技防城”一期工程建成,连续7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称号。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中部分仅为初步统计数。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3、货运量数据中含铁路货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