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5来源:杭州市余杭区统计局
2012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三大重任和“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的目标要求,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兴实体、抓投入、调结构、促转型,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出“转稳趋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测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834.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0.1%,增幅高于全国(7.8%)、全省(8.0%)、全市(9.0%)平均水平。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为94499元,增长8.3%。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4970美元。
 
产业结构。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6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0.5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6.79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5.9:52.5:41.6调整为5.7:50.4:43.9,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十大产业。2012年,全区“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32.82亿元(剔除重复),增长19.2%,增幅高于GDP9.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其占GDP比重达39.9%,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旅游休闲、节能环保、物联网、金融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5%、110.7%、46.0%、25.1%、13.3%、13.2%、12.1%、8.5%、6.9%。
 
非公经济。截至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4.33万户,从业人员5.20万人;私营企业2.07万家,从业人员9.32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7.04亿元,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104.65亿元,增长9.4%;财政经常性收入101.39亿元,增长6.0%。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增长11.5%,企业所得税增长13.3%,营业税增长29.9%,个人所得税增长30.3%,而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下降33.9%、47.4%。从主要行业看,工业企业完成税收55.21亿元,增长7.2%;除房地产业外的第三产业完成税收54.12亿元,增长64.5%;建筑业完成税收14.99亿元,增长12.0%;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6.96亿元,下降24.4%。惠民支出力度加大。全年地方财政预算支出93.78亿元,增长11.3%,全年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69.82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74.5%,增长11.4%,确保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
 
市场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年累计上涨2.1%。从构成看,八大类商品累计涨幅呈现“六涨二跌”的运行态势,其中,食品类、烟酒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累计上涨6.4%、2.1%、1.9%、0.9%、0.9%、0.8%;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0.6%、1.7%(见表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项       目
2012年
2011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2.1
105.1
  1、食品类
106.4
111.5
 2、烟酒及用品类
102.1
101.9
  3、衣着类
99.4
98.6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101.9
104.3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00.8
103.7
  6、交通和通信类
98.3
100.3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100.9
102.7
  8、居住类
100.9
105.9
 
劳动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501人,1054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908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961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1216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1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8%。全年共举办各类交流会和专场招聘会61场次,共有6842家次单位进场招聘,提供用工岗位72347个,推荐各类就业人群19102人次,实现成功就业8951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截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9.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45.38万人;非农人口49.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3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4%,较上年末提升了2.5个百分点。年末总户数24.5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23万户。全年出生人口11127人,死亡人口600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22‰和5.43‰,计划生育率为98.81%,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3.93。
 
人民生活。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64元,增长1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61元,增长1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9辆、空调器252台、移动电话250部、家用计算机123台、微波炉75台、热水器110台、助动车47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0304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721元,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69.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101台、电冰箱106台、空调器224台、热水器105台、微波炉59台、移动电话290部、家用计算机87台。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26.25亿元,增长16.2%,人均储蓄余额达7.03万元。
 
社会保障。截至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0.7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4.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3.2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2.5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5.34万人、9.11万人、3.28万人、2.73万人、6.29万人;各类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75.76万人,各类医疗保障参保人数为99.0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7%。
 
社会福利。截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2所,床位4064张,收养人员1350人。共有低保对象4965人,其中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83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133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9.6%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截至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52.54平方公里,增长18.0%,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为675.52万平方米,增长1.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88公顷,增长3.6%;绿地面积161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86公顷,分别增长2.7%和1.7%。
 
公用事业。截至年末,建成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城区供水总量为3662万吨。新建、扩建、增容变电所2座,全区供电容量达到467.75万千伏安,增长2.18%。全社会用电量68.29亿千瓦时,增长3.0%,其中工业用电量46.40亿千瓦时,下降1.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65亿千瓦时,增长17.8%。
 
环境保护。全年完成绿化建设任务300.6万平方米,开展一般性河道整治32条30公里,疏浚河道15公里。协调推进全区截污纳管工程,完成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380家,新增污水处理量1.78万吨,余杭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良渚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6.5%。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50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崇贤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开展临平城区大气中PM2.5和灰霾天气监测,完成境内8家电镀企业、11家涂层企业的整改提升,以及11家企业有机工艺废气整治,启动印染、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关停搬迁企业42家。大气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3天,达标率88.5%。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下降5.6%,二氧化氮浓度下降9.1%,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持平,各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30起,下降1.1%;死亡131人,下降3.7%;直接经济损失647.94万元,下降5.0%。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95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三增一降”,种植业36.34亿元,增长12.9%;林业6.49亿元,增长5.7%;渔业16.71亿元,增长8.6%;牧业9.76亿元,下降8.9%。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4.9万亩,下降1.5%,其中粮食作物为39.6万亩,减少0.7万亩,粮食总产量18.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面积35.3万亩,减少0.1万亩,总产量57.5万吨,比上年增加2.3万吨;水果总产量10万吨(包括果用瓜),比上年增加0.3万吨;茶叶1.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水产品产量6.54万吨,增长2.5%。生猪存栏12.74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出栏27.95万头,下降18.8%。羊存栏4.5万只,增长5%;出栏5.11万只,下降14.8%。家禽存栏313.43万只,出栏1157.83万只,分别下降5.0%、4.9%。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0.15亿元,增长5.8%;全部工业增加值370.50亿元,增长7.3%。截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72家,实现产值1350.14亿元,增长6.0%;销售产值1310.82亿元,增长5.5%;增加值241.76亿元,增长7.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5.22亿元,增长3.2%;利润总额61.30亿元,增长3.7%。
 
工业效益。全区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5.22亿元,增长3.2%;利税总额103.52亿元,增长6.1%,其中利润总额61.30亿元,增长3.7%。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1%。
 
建筑业。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01亿元,占GDP总量的6.0%。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264家,其中一级资质22家、二级资质82家,实现产值188.67亿元,下降8.6%。全年共核发施工许可证433项,建筑面积1428.37万平方米;项目竣工验收备案345项,建筑面积685.41万平方米;共办理质量监督注册登记447项,建筑面积1428.41万平方米;共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注册手续445项;完成招投标项目735个,中标价209.12亿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2.12亿元,增长23.9%。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75亿元,增长56.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1.0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0.32亿元,增长27.4%,一、二、三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0.1∶25.8∶74.1调整为0.2∶23.6∶76.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
指    标
2012年实绩数(亿元)
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512.12
       23.9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190.32
17.5
 其中:第一产业
0.75
56.3
        第二产业
121.06
13.6
        其中:工业
120.57
14.0
        第三产业
390.32
27.4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开发投资190.32亿元,增长17.5%。其中,普通住宅完成投资151.33亿元,增长16.9%。商品房施工面积1739万平方米,增长0.8%,其中住宅1312万平方米,下降1.6%。新开工面积26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95万平方米,分别下降46.2%和45.2%。商品房成交均价1018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5.6%。
 
七、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8.99亿元,增长13.8%。其中,批发零售业212.56亿元,增长13.1%;住宿餐饮业26.43亿元,增长19.2%(见表3)。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602.48亿元,增长4.3%。其中,消费品市场100个,实现成交额443.93亿元,增长12.7%。
 
表3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    标
2012年实绩(亿元)
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38.99
13.8
其中:批发和零售额
212.56
13.1
      住宿和餐饮业
26.43
19.2
 
八、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1.25亿美元,增长6.2%,其中进口4.18亿美元,下降17.4%;出口47.07亿美元,增长8.9%。从出口地区看,新兴市场增长较快。欧盟、美国、中东、独联体、东盟分别增长2.8%、7.2%、15.0%、22.1%、25.4%;从出口产品看,传统产品增长平稳。纺织品、机电、农产品分别增长9.1%、8.0%、6.3%,日用品及休闲用品出口3.57亿美元,增长14.1%,高新产品出口2.16亿美元,增长29.9%(见表4)。
 
表4  全区自营出口分类表
指    标
2012年实绩数(亿美元)
增长(%)
占比(%)
自营出口
47.07
8.9
100.0
主要出口产品:
 
 
 
    高新产品(五部委口径)
2.16
29.9
4.6
    纺织品(含服装、箱包)
22.35
9.1
47.5
    机电产品
16.41
8.0
34.9
    日用品及休闲用品
3.57
14.1
7.6
    农产品
0.92
6.3
2.0
主要经济体:
 
 
 
    美国
9.91
7.2
21.1
    欧盟27国
11.73
2.8
24.9
中东地区16国
6.12
15.0
13.0
    独联体12国
1.57
22.1
3.3
    东盟10国
2.91
25.4
6.2
    金砖国家
4.55
7.9
9.7
 
对外合作。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机构)23家,增资企业2家,完成中方境外投资总额约3660万美元。全年新认定服务外包企业19家,完成服务外包签约合同金额13371万美元,合同执行10284万美元;离岸合同金额5869万美元,离岸执行金额5423万美元。
 
利用外资。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75家,合同利用外资10.68亿美元,增长6.7%,实际利用外资7.56亿美元,增长24.3%。“以民引外”成效明显,新批75个项目中,24个是“以民引外”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
 
引进内资。全年引进市外内资项目147个,到帐资金63亿元,增长1.1%。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截至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21.38万辆,增长22.2%,其中载客汽车17.44万辆,增长25.2%。境内等级公路里程2242.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7.52公里,分别增长2.1%和44.5%。全年公路客运量12457.93万人次,增长10.5%;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515万吨,下降3.7%;水运货运量2314.87万吨,下降14.2%。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6.30亿元,增长12.0%。截至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数29.56万户,下降6.1%。移动电话用户数165.57万部,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6.69万户,分别增长14.0%和13.7%。
 
旅游业。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04.97万人次,增长17.4%;实现旅游总收入89.29亿元,增长19.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883.1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11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8.8%;接待入境旅游者21.82万人次,增长28.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61万美元,增长27.4%。截至年末,全区有星级宾馆2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8家。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截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66.5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其中,居民储蓄余额626.25亿元,比年初增长16.2%;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2.01亿元,比年初增长9.9%。
 
保险。全区现有各类保险机构40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27亿元,增长1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2亿元,增长16.2%;人身险保费收入6.65亿元,增长5.2%。保险赔付款金额5.16亿元,增长35.4%,其中财产险赔付款4.63亿元,增长35.0%;人身险赔付款0.53亿元,增长15.2%。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年末,全区幼儿园80所,1247个班,在园幼儿40621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56%。小学43所,在校生77318人,增长4.1%。初中35所,在校生29100人,专任教师2477人。普通高中10所,在校生12999人,专任教师981人。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87.72%。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5236件和431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664件和252件,分别增长21.6%和44.0%。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1项,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7项,其中省级以上108项,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经费3604.97万元,同比增长39.0%。全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8家,其中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87家。共有区级以上知名、著名、驰名商标363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著名商标48件、市著名商标96件、区级知名商标194件;全区共有省级以上品牌37只,品牌经济总量达到520亿元。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年末,全区文化经营单位有1219家,其中文化娱乐业场所140家、网吧119家、营业性演出场所23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5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3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88万册,净增5万册。全年出版《城乡导报》365期,日发行量达3.2万份;余杭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6小时,其中自备节目8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备节目23小时。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计32.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9.1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90%。依托“数字兴农”平台,有线广播通响率100%。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330家,其中区属医院6家;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投入使用9个。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各类医疗病床3258张,其中区属医院1869张,分别增长2.4%和4.4%。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21人,其中执业医师1642人,注册护士1941人,分别增长8.8%、5.0%和1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91‰,比上年下降了0.2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01‰,比上年上升了0.07个千分点;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100%和98.3%。
 
体育。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承办中韩女排对抗赛、全国“百龄杯”桥牌邀请赛等活动。新增89个健身苑点、25个篮球场、21个乒乓球场,新增省市体育健身公园5个。竞技体育稳步提升,全年共获国家和省、市级金牌88枚,向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30名。组织近500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18届市运会积分赛,累计积分113分,名列全市第三。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