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对严峻宏观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按照“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总体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十二五”开局稳步推进。
一、综 合
综合实力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我市地区生产总值320.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693元,按年平均汇率(6.4588元)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765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6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9.31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52.3%和4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2.6:37.2,其中三产(服务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34.41亿元,增长4.4%;林业3.98亿元,增长3.8%;牧业9.74亿元,增长3.9%;渔业0.49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0.17亿元,增长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2.99万亩,粮食总产量17.03万吨,增长0.8%,亩产达396公斤,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19.46万亩,蔬菜产量35.97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4.43万亩,油菜籽产量0.4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42万吨。全年生猪出栏38.06万头,家禽出栏156.43万只,肉类总产量2.91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其中瑞丰食用菌精品园已通过省级验收,成为首批浙江省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园之一。新批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6个,中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省级创建点。农业产业化投资不断加快。灯塔优质种猪基地扩建猪舍2910㎡,农业部优质长毛兔原种繁育中心新建畜禽舍500㎡,广东温氏集团年产2000万只肉鸡项目正在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8.9亿元,销售收入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0.2%。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荒山造林33公顷,林地造林337公顷;四旁植树31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37公顷。实施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33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333公顷;林木种苗育苗面积7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600万株。年末茶园面积12.10千公顷,全年茶叶产量1.97万吨。完成水利总投入34554万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6906万元,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3088万元,农田水利工程23412万元。开展了千库保安工程,坂头水库、丰潭水库2座中型水库和一批病险山塘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开展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万里清水河道、长乐等10个乡镇灌区改造工程得以实施。全市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133公顷,扩大灌溉面积927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6.79亿元,同比增长24.99%。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03.97亿元,增长25.0%,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80.7%。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51.01亿元,增长26.1%;机械电机85.93亿元,增长26.2%;电器厨具67.03亿元,增长21.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1.38亿元,增长31.4%,新产品产值率达 37.5%;市经济开发区产值205.12亿元,占全市的54.4%。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53.96亿元,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产值477.17亿元,占55.9%。
工业效益总体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80亿元,利税20.42亿元,利润10.92亿元,分别增长18.6%、10.7%和10.0%。十一项考核综合得分257.35分,比上年提高9.89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295.4万元、亩均税收 8.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5%和22.6%,每度电创税1.56元。
工业企业做强做大。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9家,1-5亿元企业56家,5-10亿元企业9家,10亿元以上4家。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71.6%、77.9%和87.9%。全市46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201.0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93亿元,利税12.7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3%、53.7%和62.2%。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出台了上市企业鼓励政策,6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迪贝机电上报国家证监委。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市建筑企业新升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3家,至年末全市共有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0家。全市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5.5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114.5亿元。评级创优大力推进,工程质量争创一流,全年获鲁班奖1只、钱江杯2只、兰花杯4只,省级文明标化工程2项,绍兴市级文明标化工程12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我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年完成限额(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7.44亿元,增长24.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26亿元,增长19.6%;工业性投资71.5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44.71亿元,增长37.9%。行业投资超10亿元的有2个,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额分别为17.44亿元和14.20亿元,分别增长39.1%和30.8%,纺织业投资8.70亿元,同比下降30.4%。市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26.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6.1%和37.1%。
房产投资惯性增长。受新国八条等政策影响,房产市场较为疲软,但受惯性作用和开发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98亿元,增长33.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73.45万平方米,增长18.1%,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59.13万平方米,下降72.0%,商品房竣工面积19.16万平方米,下降44.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8.75万平方米,下降5.0%;销售额33.18亿元,增长2.8%。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按照“嵊新跨行政区域大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修编完成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及城隍山、城西新区控制性详规。顺利完成鹿山路、领带城物流中心等重点地块的房屋征迁工作,完成投资1000万元城北入城口拆迁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3580万元白鹭香溪及城西湿地公园配套项目。104国道嵊州段7标段、雅戈尔大道、南马路大桥、南山水库引水复线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9.58亿元的新医院动工建设,五星级酒店正式开业。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区实行“一把扫帚”保洁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北门新村、相公殿路等地段道路实施“白改黑”工程。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73亿元,同比增长23.12%。完成4个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创建村、5个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创建村的项目建设; 完成85个省待整治村和275个市级专项整治村的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20个优秀县市之一。“越剧寻根甘乐带”“名人圣地黄金带”列入绍兴市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黄泽镇、下王镇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累计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129公里,新建无害化卫生公厕171座,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池520立方米、分散式污水处理池3500立方米,新种植绿化苗木近4万多株,新配置垃圾收集箱(桶)750只。分解落实农房改造任务,全年完成农房改造6312户,其中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332户。累计完成16个村1300多户农房测绘工作,登记发证663户。开展农家乐提档升级工作,全年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1.0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660多人,1家农家乐经营户被评为省“三十佳”农家乐经营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9亿元,增长17.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36亿元,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63亿元,增长17.3%。据全市限上单位统计,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长12.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4%,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2.2%。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文化办公用品类2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5%。受国际金价上涨及其投资保值效应影响,金银珠宝类零售增长56.1%。全市8家汽车销售企业实现销售额6.68亿元,增长23.6%。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积极拓展市场,市场交易继续保持活跃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0个,成交额63.04亿元,增长3.9%,其中消费品市场45个,成交额62.44亿元,增长3.9%;生产资料市场5个,成交额0.60亿元,增长3.5%。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3个,实现成交额50.13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比重高达79.5%。其中中国领带城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20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全市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成功举办第四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合同利用外资138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7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4.4%。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8只,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只。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4.7亿元,增长21%。总投资2.3亿美元的浙江中工机器、3亿元的央企中国空分设备的国家重大能源装备项目、3.15亿元的央企中国大唐新能源投资的西白山风力发电项目、1亿元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养殖基地项目等相继落户。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6.60亿美元,增长18.1%。其中出口总额15.45亿美元,增长23.9%,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摩洛哥。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2.09亿美元,增长35.1%,占出口总额的78.2%;加工贸易出口3.37亿美元,下降4.5%,占出口总额的21.8%。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领带服装占据主导地位,出口8.05亿美元,增长36.4%,占出口总额的52.1%;电器厨具出口3.76亿美元,下降7.9%,占出口总额的24.3%;机械电机出口1.31亿美元,增长58.2%,占出口总额的8.5%。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倍,总量跃居全市第二,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进口总额1.15亿美元,下降27.6%。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134.72公里,其中国道131.11公里,省道74.49公里,县乡道805.86公里,通村公路1122.68公里,通村公路占公路的比重达到52.6%。全市年末汽车拥有量49577辆,营业性客车729辆,客座11839座,全年公路客运量249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5031万人公里;营业性货车4532辆,吨位14048吨,全年公路货运量1053万吨,货运周转量106583万吨公里。水运货运量156.06万吨,周转量22190万吨公里。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绍兴温泉城一期全面试营业,成为嵊州旅游龙头。2011年全市总接待游客405.53万人次,增长22%,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增长21.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00.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32亿元,分别增长21.2%和21.9%;接待入境游客5.2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96万美元,分别增长27.6%和23.1%。年末共有星级宾馆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新开业的保罗大酒店正在评定中),全年客房入住率为68%,住餐营业收入17775万元,其中客房收入4091万元。全市年末旅行社15家,其中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0.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9亿元,分别增长24.5%和27.6%。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5.03%,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增长20.78%,企业所得税增长22.52%,增值税增长18.99%。财政支出坚持民生福祉为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18亿元,增长16.99%,其中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7.47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5.7%。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成功引进中信、浦发两家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1.88亿元,贷款1.85亿元。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4.52亿元,增长13.4%,当年新增42.4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97.84亿元,增长17.1%,新增28.8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55.29亿元,增长13.4%,新增30.20亿元,受货币政策影响,本年新增贷款比上年少15.5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家、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共立项各级科技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6项,国家星火计划4项,国家创新基金5项;省级项目133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32项,区域块状经济专项1项。新批省科技中小型企业15家,申报待批12家;新批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专利企业1家,绍兴市级专利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平台2家;新认定各级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平台23家,其中省级3家;新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2家;科创中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孵化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为840件,其中发明专利151件。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我市成功创建剡湖、北漳、通源、王院、竹溪等5个乡镇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全市创建率达85%,创建省标准化学校57所。实施普高国家助学金制度,1600位学生享受119.99万元资助。631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其中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454人,占总人数的54.7%,免除学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等近230万元。重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00万元、24班规模的城南幼儿园和投资5000万元、36班规模的城西小学先后动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投资近1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三年任务,加固、改造、新建校舍32.5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启动学校食堂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50多万元改造44所农村学校饮用水工程;投资140多万元建成20个灯光篮球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1所中心村幼儿园,改建9所中心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保持稳定。高考重点上线565人,上线率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职上线471人,提高4.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6%,高于绍兴市平均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开展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市职技校成立了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央视《快乐戏园》聚焦我市越剧教育,拍摄14集在央视连续播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乡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化“农家书社”内容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档次,抓好浦口、黄泽文化中心和五大集镇图书分馆建设,浦口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正式启用。结合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60多场次。着力打响越乡文化品牌,成立“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越剧艺校折子戏《打金枝•闯宫》获中国非遗博览会特别表演奖,出版大型电视节目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拍摄完成电视纪录片《舞台姐妹》(十集)。着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组织承办全绍书法大展、商敬诚九十华诞书生联合画展、钱法成回乡书画展、首届嵊州•中国肖像漫画大赛等,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成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根雕艺术现场创作大赛,组织民间工艺企业参加2011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全国性展会,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数字电视转换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整转7万多户。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全市全面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床位1000张,占地190.5亩,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总投资9.58亿元新医院项目动工兴建。新改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58家、村卫生室79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配备流动车8辆,完成全年任务的107.7%,“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实现。完成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8万份,建档率达92.8%。新农合支付改革成效明显。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双下降”。住院均次费用7907元,下降2.02%;门诊均次费用为57.86元,下降10.64%。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群众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逐步提高。门急诊和住院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30%、25.5%,减少药品费用约5737万元。开展“三清二建”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浦口街道、石璜镇1000户中央农村改厕项目顺利完成。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村9个,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单位6个。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国最大的县级围棋馆——嵊州市围棋馆落成。组队参加2011年中国•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获优秀组织奖;顺利举办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天乐杯”中国围棋名将争霸赛。推进游泳进课堂,2000名小学生学会游泳。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我市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被环境保护部授予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达79.34%,同比提升3.82个百分点。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和国家级生态村1个,6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街道)考核验收,2个社区通过了省级绿色社区的考核验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开展全市废旧轮胎炼油、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对全市10家非法建办的以废旧轮胎原料炼油的污染点彻底取缔,2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实施断电断水处置,1家制革企业实施停产整改,12家电镀企业作出停产整改。开展“蓝剑三号”行动推动曹娥江水环境管理,完成沿江36家企业的42个排污口整治任务。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市境内的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各支流水质基本能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达到了地面水Ⅲ类水质功能要求。饮用水源地南山湖水质在Ⅰ、Ⅱ类水平,水质基本稳定。
节能降耗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工业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292家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34288.39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4%,单位产值能耗0.0622吨标准煤,同比降低18.00%,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6%。规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265396吨,同比下降0.06%,其中电煤(发电厂用煤)196989吨,增长4.62%,;非电煤68407吨,下降11.48%。全社会用电量为18.87亿度,增长12.0%,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3.34亿度,增长12.5%。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12起,同比下降26.82%,死亡85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9人的95.51%),同比下降2.30 %,直接经济损失274.1万元,同比下降3.7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6起,同比下降27.21%,死亡81人,同比下降2.41%,直接经济损失127.913万元, 同比下降1.91%;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持平,死亡4人,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112万元,同比持平。火灾事故12起,同比下降14.29%,无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4.18万元,同比下降19.20%。无水上交通事故。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6.64万户,户籍总人口7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7万人,农业人口55.4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5%和75.5%;男性人口37.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6%和48.4%。全年出生5152人,人口出生率为7.01‰;死亡5539人,人口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出生死亡按人计局口径)。全市迁入3498人,迁出2723人(不包括市内变动),迁入多于迁出775人。2011年末全市暂住人口5.99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7.3%。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6124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可支配收入33553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45元,增长17.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002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10元,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7.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4平方米。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我市继续加大智力项目引进力度。引进人才总数4256人,其中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3人,外国专家6人。上报国家和省外智引进项目计划11项,执行完毕5项。组织各类招聘会共计46场次,其中人才招聘会21次。组织企业赴上海、武汉等外地招聘活动18次,引进外来劳动力5130人。接待单位2100余家次,推出岗位3.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全市的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195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21%,39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任务目标的116%,城镇登记失业率3.0%。 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共16650人,完成111%,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19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2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150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3100多人。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基金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058人,新增12709人,完成目标的127%,基金累计积累基金172564万元,支付能力达到58.08个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参保人数达到153479人,新增6331人,完成目标的105.52%;工伤保险参保总职工数达到196356人,新增7124人,完成目标的102%,基本实现了工伤保险的全覆盖;失业保险人数达88913人,新增6246人,完成目标的156.15%;生育保险人数达99315人,新增7472人,完成目标的106.7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达到260280人,新增22081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220.81%。3081人“4050”人员社保补贴审核工作全部完成,发放社保补贴621.59万元。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社会化养老提升工程迈上新台阶。全市新办民办养老机构7家,完成提升改造1家,国办敬老院扩建2家,增加养老服务床位880张,床位增长率超过20%。完成全市养老机构政策性保险的参保工作,参保人员达到2114人,位列全省之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市康福老年护养中心100张护理床位投入使用。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水平,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人均补差率分别达到61%、68%,平均覆盖率达到1.38%。救助各类弱势群体9.63万人次,发放救助金4233.43万元,其中新增低保对象641户971人,实施医疗救助1302人679万元。资助218位大学生圆上大学梦,助学金额超过100万元。32户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补助救助资金29.4万元。优待优抚对象8116人次,医疗补助款达10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