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克服国内外经济下行的阻力,紧紧围绕“坚持领先发展、打造实力桦甸、建设中等城市”这一主题,始终坚持“工业主导、项目支撑、商旅活市、创业富民”基本思路,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全力实施“十项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综合
据初步测算,2012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715604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7.29%,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8.17%,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年均增长20.53%,总量增长111.0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1931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2.81%,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7.51%,拉动GDP增长18.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96640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9.9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3.94%,拉动GDP增长13.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5.56%,其中:工业1390313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9.51%,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0.59%,拉动GDP增长10.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94%,建筑业206327万元,现价同比增长23.03%,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7.59%,拉动GDP增长3.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8.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7033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4.2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2.18%,拉动GDP增长3.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7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77:57.49:26.74,调整为15.17:58.80:26.04,其中一产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基本延续了2008年以来的逐年下降的趋势,二产比重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维持了从2005年以来的较高增长势头,三产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2008年开始呈现逐年小幅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二产增速较第一、三产业为高,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三产比例。
2012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284元,比上年增加9305元,同比增长18.25%。
综合上述数据,我市近年来,三次产业占经济总体比例的变化,体现出了我市工业占主导地位,一产总量稳定,三产稳步发展的运行态势。凸显了我市作为资源输出型城市的经济特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积累和发展,为我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稳定可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2年度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投入继续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12年度全市农业总产值为731410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粮食产值为141300万元、畜牧产值为154073万元,多种经营产值为43603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2.63%、下降了34.77%、增长了52.92%。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11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2.81%。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生产规模又得到扩大,2012年度国家惠农支农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粮食价格上扬和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热情进一步高涨,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1420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到93204公顷,比上年增加2.51%。各地加大科技种田投入,在自然灾害影响较重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保持增长势头,总产量达到了601000吨,比上年增长12.33%。玉米产量519031吨,水稻产量56659吨,大豆产量1924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77%、0.7%和下降6.02%。
非粮作物生产以药材和蔬菜等多种经营生产为主有新的发展。2012年度药材产量15688吨,油料总产量3012吨,蔬菜产量329881吨,瓜果产量23955吨,水果产量10494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81%、下降14.19%、增长4.05%、下降4.36%和增长0.15%。
畜牧业主要畜牧品种的规模生产发展较快,发展各类牧业小区,产业化生产建设投入增强,全年肉类总产量81597吨,禽蛋产量21446吨,牛奶产量720吨。渔业水产品鱼产量3820吨。
林业生产2012年得到稳定发展。全市成林抚育面积为802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14757公顷;全年采伐产量为184911立方米;培育苗木375公顷;薪材3万多吨。
2012年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到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8987千瓦;农用拖拉机25864台;农村用电量5538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99693吨。大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对“三农”的各种国家财政补贴合计超1.34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稳中有升。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90313万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0.59%,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9.51%,对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为56.94%,拉动增长10.3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8425万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8.68%,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7.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91092万元,同比增长19.99%,其中:采掘业837517万元,同比增长15.35%、制造业1920629万元,同比增长21.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22253万元,同比增长34.0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4353万元,同比增长8.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5862万元,同比负增长14.92%,实现利税总额249990万元,同比负增长12.1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6327元,比上年增23.0%,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7.6%。全市12户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62646万元,房屋施工面积939078平米,房屋竣工面积737164平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1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3250万元,比上年增长32.25%。
2012年,我市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实现59561万元,同比增长22.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9.8%,其中:房地产K门类完成18874万元,同比增长82.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75.8%;居民自有住房完成40687万元,同比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5.0%。
2012年,我市20户资质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865500平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43800平米。房屋竣工面积895100平米,商品房销售面积808427平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762790平米,期房销售面积45637平米。现房销售额237889万元,期房销售额13535万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2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6.6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75944.6万元,同比增长15%;零售业零售额542923.4万元,同比增长15.7%;住宿业零售额6010.2万元,同比增长59.9%,餐饮业零售额40375万元,同比增长30.5%。分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622.8万元,同比增长19.3%,限额以下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630.4万元,同比增长15.2%。
全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实现1190194.2万元,同比增长34.5%。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33010.6万元,同比增长37.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97086.5万元,同比增长33.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4390万元,同比增长36.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5707.1万元,同比增长23.8%。
2012年,桦甸市全市现有个体工商业户13068户,注册资金91395万元,从业27141人,开业1916户,注销1158户,开业比注销多758户。增加数占2011年的5.10%,比2011年末减少1774户,减少11.95%。私营企业1578户,其中个人独资企业145户,合伙企业1户,公司1432户。总注册资金304950万元。全年私营企业共办理新开业297户,注销吊销238户,实际增加53户,比去年增加3.47%。农民专业合作社211户,注册资金28145万元,出资人5083人。全年开户35户,比去年增加17.87%。
六、交通、邮政和旅游业
2012年,我市全年实现客货运周转总量357513万人(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8.28%,其中:客运周转总量91892万人公里,同比增量7225万人公里,同比增长8.53%;货运周转总量265621万吨公里,同比增量4803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2.08%。
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清公路红石至夹皮沟段改造工程启动,新修农村水泥路64.5公里,重建水毁桥梁35座,改造危桥3座,完成烟白线苇沙河货站项目拆迁工作。
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66.83万元,同比负增长9.84%。拥有邮电局(所)21座,邮政信箱206个,报刊发行量453.41万份,邮路长度达到343公里。
启动“旅游形象品牌体系建设年”活动,完成白山湖码头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楼山被评为省级平安景区。成功举办第七届白桦节。全年接待游客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0.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3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3144万元,同比增长8.18%;其中:国税部门实现收入43307万元,负增长19.1%;地税部门实现收入98295万元,同比增长23.5%;财政部门实现收入32155万元,增长17.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8331万元,比上年增加22748万元,同比增长21.5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94296万元,比上年增加17768万元,增长23.22%,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73.5%;非税收入合计34035万元,比上年增加4980万元,同比增长17.14%。
全年财政总支出288974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830万元,比上年净增1781万元,同比增长12.7%;公共安全支出合计11726万元,同比增长18.7%;教育支出65004万元,比上年增加21664万元,同比增长50%,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比重为0.21%;医疗卫生支出22491万元,比上年净增9216万元,同比增长69.4%;节能环保支出8852万元,比上年减少380万元,同比负增长4.1%,住房保障支出21951万元,比上年净增加14905万元,同比增长211.5%。
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478913万元,同比增长10.72%,其中: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0791万元,比年初增加144219万元,增长15.73%。其中:单位存款247312万元,下降11.51%;个人存款727071万元,增长19.05%。各项贷款余额418122万元,比年初减少1060万元,负增长0.25%。其中:短期贷款248255万元,减少32366万元,同比下降11.53%;中长期贷款137908万元,增加15544万元,同比增长12.70%。
全年各种保费收入38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2%。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9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67%;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为30435万元,比上年增长9.7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08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5%。其中:财产险赔款6103万元,增长14.74%;人寿险赔款3979万元,增长10.80%。
八、教育、文化、卫生
2012年,全市共有学校126个,其中:普通中学24个,职业中学1个,特教学校1个,小学100个。在校教师数(专任)4092人,其中:普通中学1675人,职业中学95人,特教学校24人,小学2298人。在校学生数6.5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28899人,职业中学1867人,特教学校258人,小学34048人。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6个,采供血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专业疾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门诊部3个。医疗机构职工人数1974人,注册护士673人,医疗技术人员167人,药剂人员94人,行政人员91人,工勤人员116人。全市卫生机构病床1429张。年度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计划医改任务71条,实际完成71条,完成率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92%。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2012年末,全市总户数168384户,比上年末增加215户;总人口450470人,比上年末减少3684人,其中:城区155324人,乡镇295146人;非农业人口80693人,比上年末减少301人。当年出生人口3894人,比上年减少83人,出生率8.64‰,比上年增长0.31个千分点;当年死亡人5201人,比上年增加3023人,死亡率11.55‰,比上年增长6.7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2.90‰。
全市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为67991人,其中:城区23276人,乡镇44715人;18-35岁115165人,其中:城区37243人,乡镇77922人;35-60岁200098人,其中:城区72523人,乡镇127575人;60岁以上67216人,其中:城区22282人,乡镇44934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4.92%,比上年增长0.6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25元,比上年增长18.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9元,增长24.4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886元,比上年增加6631元,增长21.92%。
政府对低收入人群辅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多方位多角度拓宽低收入人群就业渠道,在政策实施方面对弱势人群进行倾斜,提高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使全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2012年,我市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45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9.5万人。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月和2100元/年。兑现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住房、采暖和津贴补贴,工资平均增幅达到12.8%。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计划目标分别为3000元/人和2000元/人,实际发放标准分别为4000元/人/年、2000元/人/年。
新建城市社区用房6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个。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档案、气象、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成功申报省和吉林市级科技项目7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启动“教育强市”建设,高考成绩创历年最好水平,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完成苏密古城北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新建农村文化大院32个。远程医学会诊中心投入试运行,中医院二期工程竣工,市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
城乡建设不断加快。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滨水路、东环大桥竣工通车,完成胜利街东段等10条巷路维修改造。新增城市绿地6.3万平方米。对城市重点区域实施亮化。铺设供水管线30公里、污水管线3.9公里,建设开发区和滨水东路2座污水提升泵站。垃圾综合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营。完成公吉变电所新建、桦西变电所增容扩建、红林线及石门子66千伏输电线路改造工程。房地产开工127万平方米、竣工85万平方米。建设回迁安置楼7万平方米、廉租房1.5万平方米。实施“暖房子”工程71.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370户。深入开展“我爱我家”文明城创建活动,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2012年桦甸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除标注外均为按照现价计算;
3、综合部分贡献率、拉动指标按照不变价增量和总量计算;
4、基础设施投资指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的投资;
5、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和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6、人口数据采用桦甸市公安局《2012年人口统计基础资料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