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4-06-08来源:赣榆区统计局

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为谱写“强富美高”新赣榆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10.26亿元,下降3.2%;第三产业增加值300.77亿元,增长3.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6.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667元,比上年增长0.9%。

人口总量相对平稳。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99.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9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0万人,人口出生率6.74‰,死亡人口1.35万人,死亡率11.41‰;自然增长率为-4.6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11%,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71家,比上年增加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1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38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1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4家。

新兴动能持续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4.3%,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2.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4%,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1.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1.0%,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7.0%,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企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28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3%。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50.62亿元,下降0.9%;林业产值2.06亿元,与同期持平;牧业产值22.41亿元,增长14.3%;渔业产值131.70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81亿元,增长8.0%。

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52.64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总产为20.70万吨,增长0.1%;秋粮总产31.94万吨,下降0.03%。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92千公顷,增加0.21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5.79千公顷,增加0.03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37.13千公顷,增加0.18千公顷。粮食亩产481.29公斤,其中夏粮亩产385.63公斤,秋粮亩产573.51公斤。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南北共建蔬菜供应基地3000亩,新增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创成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获批全省唯一“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99.19亿元,增长15.0%;重工业产值616.03亿元,增长1.0%。分门类看,采矿业产值19.34亿元,下降23.7%;制造业产值689.96亿元,增长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5.92亿元,增长5.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0.30亿元,下降44.3%;股份制企业产值693.04亿元,增长2.5%;外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21.88亿元,增长14.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519.91亿元,增长26.1%。

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大于10亿元行业9个,全年实现产值627.0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87.7%。其中,产值实现正增长的行业有6个,分别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46.9%、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业2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3%、农副食品加工业10.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5.4%、纺织服装、服饰业4.3%。6个行业共实现产值436.93亿元,增长34.9%,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3个百分点,为全区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经营承压较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98亿元,比上年下降31.5%。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0.02亿元,下降40.2%;制造业利润10.9亿元,下降3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0.06亿元,利润总额由负转正。

建筑业发展稳中趋缓。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9.05亿元,增长3.1%;竣工产值106.39亿元,下降18.6%。全区拥有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企业15家。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24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省外完成产值53.3亿元,增长1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2.43万平方米,下降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34.1万平方米,下降1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项目投资272.32亿元,增长7.7%,房地产开发投资31.05亿元,下降36.5%。

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23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部投资1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 27.3亿元,下降37.7%;制造投资完成219.13亿元,增长9.6%,高于全部投资9.1个百分点。

五、贸易

消费市场稳定向好。全年实现批零住餐贸易额7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批发业销售额539.34亿元,增长19.0%;零售业销售额171.72亿元,增长2.8%;住宿业营业额1.27亿元,增长1.0%;餐饮业营业额14.71亿元,下降9.6%。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消费稳步提升,中西药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51.6%、42.9%;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75.7%、51.2%、20.0%;出行类消费需求旺盛,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5.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91亿元,增长1.9%。

现代贸易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电商交易额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培育新增跨境电商主体16家。引入蓝宝星球、友航物流等综合跨境物流企业,跨境电商交易额超亿元,“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连云港(赣榆)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建成运营,创成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

外贸总额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6.95亿美元,增长11.2%;进口2.04亿美元,增长36.1%。实际利用外资3886万美元。

六、交通

港口建设稳步推进。防波堤二期工程完成A段施工,10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工程快速推进。粮油码头工程取得环评、用海批复,铁路专用线二期工程工可审查流程、货运开通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64.4万吨,集装箱3.73万标箱。

交通网络持续完善。204国道城区段快速路改造工程已完成用地审批。青柘线启动建设。402省道赣榆南环段完成部分路基、桥梁主体工程。245省道黑林至班庄段路面改造完成主体工程。233国道沙河至墩尚段完成路面养护。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13.3公里,改造桥梁10座,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20公里。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49亿元,比上年下降3.8%,扣除全部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22.27亿元,下降25.0%,同口径下降18.7%。留抵退税政策发挥效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79亿元,增长2.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84亿元,下降11.2%;教育支出28.22亿元,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02亿元,增长22.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46亿元,增长18.7%;城乡社区支出6.05亿元,增长18.1%。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金融信贷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48.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7%,比年初增加72.3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1.0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0.3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48.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4%,比年初增加116.09亿元。

八、科学技术、教育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武汉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37场,达成校企合作项目82个,校企联合成功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76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家、三星级上云企业5家。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6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535个,增长39.3%。

教育事业加速发展。义塘路中小学、海城路小学、赣中经济开发区校区等4所学校建成投用,选青中小学等3所学校启动建设。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新增公办幼儿园5所。实施校安工程6.5万平方米。创建省优质园4所,省智慧校园创建率达96%。新招聘教师296人。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全市“二十四连冠”。

九、文化体育、旅游和卫生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喜迎二十大”主题,举办文化惠民专场文艺演出30余场。创排快板、小品等文艺作品30余篇。现代戏曲《孟门枣花香》获连云港市第十六届文艺作品征集一等奖。建成智慧广电镇5个,3家单位荣获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60余场,完成各镇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1家单位获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在2022年省运会上取得3金1银好成绩。

全域旅游深度发展。秦山岛景区通过国家4A景区验收。二道街文化街区成功通过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验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抗日山文旅产业园教育基地有序推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提升旅游知名度。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区中医院新院区、应急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创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个、省社区医院7个。新创四级中医馆3家,实现三级中医馆全覆盖,中医阁覆盖率提升至65%。新增医养结合护理院1家。全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建卡建证率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93元。全年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92.35万人、237.47万剂次。全区常住人口首剂接种率为92.0%,全程接种率89.7%。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高效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区域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徐福片区、义塘片区城市道路、教育配套、水系景观基本成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3.9平方公里。文化东路、华中北路、东关北路改造建成通车。完成旧城改造23.35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2个,改造城市道路5条。以“脉动金海路”为主题,完成金海路沿线97栋建筑外立面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12平方公里。完成房屋征收1637户,完成旧城改造23.3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游园9个。铺设供水管网26公里、供热管网13.4公里,建成220千伏梁丘变、110千伏洪爽变。

城市管理更加优化。开展市容环境联合整治,拆除违建8.4万平方米。完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机械清扫率达95%。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垃圾分类终端建设,建成垃圾分类达标小区20个。施划停车泊位2570个。新改建公厕16座。实施渣土运输全线监控。新建城市便民服务岗亭1个。

乡村环境更加优化。创成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7个农村新型社区。规范养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4%。建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9个,铺设管网35公里。完成农房改善5148户,完成率161%。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造户厕1.2万户。整治河道34条,创建农村生态河道76.5公里。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80.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9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完成部分企业VOCs源头替代和示范型替代。统筹推进大气治理,铸造、砖瓦、生物质锅炉、沥青、育苗等行业专项整治。改造企业储罐135个,实施煤改电项目35个。绿化造林4650亩,森林覆盖率达20.54%。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39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26元,同比增长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12元,同比增长5.9%。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06元,增长3.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06元,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72元,增长5.0%。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镇新增就业7600人,扶持自主创业4647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95人,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1171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新建1个省级、3个市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医保服务实现镇级全覆盖。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2.7亿元。新建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增600个普惠托育托位,创成1家省级示范托育机构。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赣榆统计年鉴—2023》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