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4来源:赣榆县统计局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促转型,全面提升上台阶”年度主题,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计划”,强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扎实做好“十件民生实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城市规模、总体实力、功能形象、文化品位继续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驰入了跨越崛起、转型腾飞的快车道,实现了“十二五”的精彩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4.44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5.20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4:49.1:34.5调整为15.3:51.0:33.7,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9.2%,提高2.4个百分点。

经济实力显着提升。2011年,赣榆县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苏北、沿海地区分别居第35位、9位和8位,与上年相比,在全省排名前进一位,在苏北和沿海排名与上年持平,增幅在全省与东海县并列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苏北、沿海地区分别居第33位、7位和7位,与上年相比,排名分别提高3位、2位和1位,增幅在全省与东海县并列首位。2011年,赣榆县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荣膺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等殊荣,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评为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试点县。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33.91亿元,增长3.1%;林业产值3.21亿元,增长3.1%;牧业产值16.98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46.99亿元,增长5.5%。全年粮食总产量53.25万吨,增长1.1%;油料总产量6.83万吨,下降0.4%。出栏肉猪70.19万头,增长0.3%;出栏家禽690.01万羽,增长57.8%。

现代农业成效显着。四季田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赣榆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个省级园区的县份。海州湾渔业园区渔业文化博物馆建成使用,夹谷山观光休闲农业园区雏形初具,青口篮湾现代渔业园区围海6700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5万亩,设施农业5.6万亩,高效农业占比达49.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59.7%。培育塔山林禽产业园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6个,数量全市第一。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开展“扶贫支教送医”三支队伍下乡暨薄弱村转化活动,大力推进农村新六件实事,新建、完善农村公路55公里,疏浚县乡河道62条,清淤村庄河塘213个,新建沼气池0.3万个、改厕1.4万座,实施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168个。新建、改扩建农村水厂5座,解决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扎实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新增省级环境整治村6个、康居示范村1个,海脐村、沙口村、岭灶村被评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数量居全市第一。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引导,培训农民4.5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1.1万人。实施项目脱贫,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58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脱贫攻坚任务提前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0.87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75亿元,增长28.3%,增速在全省县级居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8%,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3.57亿元,增长10.3%。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年末总数达321家,实现产值585.31亿元,同比增长66.3%。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新海石化、镔鑫特钢实现产值131亿元和106亿元,分列全市工业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成为全市仅有的两个跨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企业。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90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68%,四大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75%,分别较上年提高12和10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收达8.4亿元,4家企业纳税超5000万元,实现了纳税过亿元企业“零”的突破。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5.73亿元,同比增长19.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3.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42.35万平方米。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加强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建设工程招标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应监理工程监理率和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创省级文明工地3个、市级文明工程14个、市优质结构工程16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工业投资147.77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投资168.03亿元,增长16.0%。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146.19亿元,增长9.1%。全年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6个、过10亿元项目4个,神舟新能源、星辰新材料等26个项目竣工投产。

港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赣榆港区被列为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重要港区,一类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争取交通部港口建设补贴资金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防波堤主体完工,港池和航道疏浚快速推进,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建设。港口前沿配套区和物流园区路网基本形成,口岸联检大楼开工建设。编制赣榆港片区港产城一体化规划。

重大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临海高等级公路赣榆段完成投资3.85亿元,进度位列全省首位。加强交通干线环境整治,204国道赣榆段通过交通部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东温庄水库获省审批并已开挖。完成31座小水库除险加固。电网建设投入7亿元,3个110千伏变电所投用,500千伏临海变、220千伏三洋变快速推进,电网保障能力显着提升。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04亿元,比上年增长0.5%。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68.96万平方米,增长72.7%;房屋竣工面积67.41万平方米,增长16.2%;完成销售面积71.39万平方米,增长20.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2.32亿元,增长37.4%。商品房销售单价3127元/平方米,比上年提高389元,增长14.2%。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3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15.83亿元,增长20.5%,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17.0%,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2.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6%,其中出口总额2.10亿美元,增长65.5%;外经营业额0.58亿美元,下降1.9%;期末在外劳务人数5000人。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放大专业招商效应,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强推外引内联,新引进过亿元项目56个,内联到位资金102.6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0.57亿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交通建设成效显着。204国道、242省道、连临高速赣榆段建成通车;临海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连盐铁路完成前期工作,“四通八达”综合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86公里,位居全省前列,河海联运、铁水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初步显现。通榆河具备送水条件。全年新增出租车50辆,公交车122辆,城乡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9亿元,增长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8亿元,下降30.7%。电信业务总量4.41亿元,增长12.5%,新增移动电话4.15万户、宽带用户2.38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2.37亿元,同比增长4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81亿元,增长31.4%。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17.64亿元,增长34.2%,增速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个百分点,高于非税收入10.2个百分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4.1%,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在全市四县最高。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教育支出9.51亿元,增长36.8%;医疗卫生支出3.37亿元,增长5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4亿元,增长96.4%;农林水事务支出9.08亿元,增长42.4%;科技支出1.10亿元,增长38.8%。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42亿元,比年初增加27.95亿元,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84亿元,比年初增加17.81亿元,增长20.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9.64亿元,增长20.0%。全年落实银企合作项目330个,到位资金40亿元。全年保费收入3.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旅游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佳宇资源股份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验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完成专利申请610件,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115个,获得扶持资金832万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5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高新技术和重点新产品33个,工程中心2家,分别和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送科技下乡14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0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近30项。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被确定为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试点县,被中科协授予“国家级科普示范县”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5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专校2所,普通小学10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三残”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8.0%和100%。初中比业生升学率达到95.6%。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5.75万人,其中高中生3.00万人,中专生1.00万人,初中生4.16万人,小学生7.58万人,特教学生0.02万人。年末教职工1.30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17万人。高考成绩再创新辉煌,实现了高考成绩全市“十三连冠”,各类本科上线总数3005人,其中普通类本科上线2447人,高分段人数有了新突破。放大优质学校示范带动效应,组建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头高中通过省四星级高中验收,赣榆成为苏北拥有四星级高中最多的县份。赣榆中专创建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金山中专通过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验收,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年内新建、改建校舍9.2万平方米,高标准创建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游客接待量29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和1.3%。秦山岛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石桥生态旅游观光园成功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的游览点1个,超过20万人次的游览点2个,超过10万人次的游览点2个。被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授予“2011久和杯·连云港市旅游美食大赛”优秀组织奖。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个,病床195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59人,其中执业医师760人,注册护士1062人。农村设置医疗点557个,乡村医生1571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合率达到98.6%。不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400家村卫生室通过省标准化验收,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医疗卫生人才“双百”工程被国家医改办列为典型。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文体事业亮点纷呈。全年送戏下乡239场,送电影下乡5352场,送图书下乡18万余册。举办建党90周年“唱红歌、感党恩”歌咏比赛,第四届“三乡”文艺展演28场,开展“赣榆风情”文化广场活动57场。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黑陶、木船制作工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迎国庆大型图片展、美术书法作品展、“情系百荷”水墨画巡回展、水彩画展。承办全国拔河锦标赛系列赛等省级以上赛事11场,拔河队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得3个冠军、1个亚军,1个省级冠军。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大中型体育展演活动10次。体彩销售在全市率先突破亿元大关,蝉联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县。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0.91万户。完成青河嘉景等新建小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配套建设,对140个村进行专项村级网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快速推进。电台被中央台采用稿件30条,省台采用稿件44条,市台采用稿件126条,在上海经济区广播电视协作网用稿68条,居第4名。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滨海新城魅力展现。新城特色更加彰显,琴岛天籁片区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实施匡围工程,拥抱大海的崭新篇章全面开启。完成和安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10公里闭合式水绿景观带、103万平方米开放式公园基本形成。和安湖国际大酒店、特色餐饮店主体完工。新城医院、客运总站开工建设,新城小学交付使用,2所幼儿园具备开园条件。实施滨海路、海城路等5条道路工程,铺设污水管道10公里,燃气管道22.5公里,自来水管道16公里。完成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新增高层建筑14幢,21世纪国际商业广场、金融大厦快速推进。

老城功能形象快速提升。金陵国际广场成功开业,华润苏果入驻运营,城市商业品质显着提升。奥邦亿丰完成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启动建设。义乌商贸城、黄海路商业邻里中心开业运营。完成青口河华中路至义塘路段景观绿化改造,规范提升教师新村等一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综合整治小街巷20条。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深入开展“小城镇建设年”活动,小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塔山镇依托“万顷良田”工程,整体搬迁3个村,打造新镇区新社区。海头国际水产城加快建设,建成镇级客运站5个,投用镇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6座。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小塔山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运营。全县境内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近海海域海水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县城环境空气达良好天数以上351天,良好率为96.2%;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0%。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7%和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目标任务。开展园区环境、塑料颗粒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县创建步伐,深入开展“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赣榆成为连云港市第一家实现市级“环境优美镇”全覆盖的县。海头镇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镇”,9个镇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镇”,谢湖村通过国家级“生态村”考核,6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114.0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9万人,增长1.7%;其中男性人口59.80万人,女性人口54.27万人;非农业人口51.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586人,人口出生率13.78‰,死亡人口2960人,死亡率2.62‰,人口自然增长率11.16‰。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40元,比上年增加2568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达到9068元,比上年增加1486元,增长19.6%。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投资1168万元,建成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5.47万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8%以上。新农合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参合率达98.6%。弱势群体生活持续改善,农村、城镇居民月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10元和245元,共发放保障金5791万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400元、2600元,集中供养率达76%以上。发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668万元。为3257名残疾人发放重残救助金。建设保障性住房178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8万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