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7来源: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通州”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以“调结构、重文化、惠民生、谋幸福”为主线继续坚持“特色、共享”两大原则,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效能提升步伐,总量效益同步获得新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整体实现新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下同)增长12.3%。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53074元和4839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8217和7493美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9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3.13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80.47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7.61亿元,增长1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7.95:58.25:33.80调整为7.27:56.74:35.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1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城乡统筹就业积极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8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29万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0家,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连续八年控制在3%以内,基本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谐就业、体面就业。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27355个,新增4545个,总注册资本达778.55亿元;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76964户,新增11295户。民营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60.5%和82.7%。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全年粮食总产量51.50万吨,增长1.8%。其中,夏粮总产15.76万吨,增长3.3%;秋粮总产35.74万吨,增长1.2%。全年油料和棉花总产分别为9.23和0.75万吨,分别下降4.7%和21.1%。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3.80万头、51.91万只和1909.2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6.99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2.76万吨,增长3.0%。全年水产品产量58072吨,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8428吨,增长24.4%,淡水产品产量8874吨,增长2.4%。

农机装备水平提升。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投入6546万元,增长20.9%。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1.39万千瓦,增长6.4%。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356台,其中新增93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28台,其中新增46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三麦机播面积37.3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98.0%;水稻机械种植面积38.82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5.3%。三麦、水稻机收水平分别为98.5%和98.2%。

水利建设成效显着。2011年,全区农村建设高效灌溉泵站63座,高标准混凝土防渗渠道170公里。建设输水管网18公里,铺设镇村配水管道133公里。改造农村桥梁16座。完成河道疏浚119条(段),土方240万方。其中,县(区)级河道1条(段),长6公里,土方21万方;镇级河道8条(段),长24公里,土方39万方;村庄河道110条(段),土方180万方。九圩港、新江海河整治工程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重点疏浚新江海河(南段)18.6公里,疏浚九圩港(北段)13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80.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0%。规模工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22.13亿元,同比增长18.8%。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54.75亿元,增长21.5%,比规模工业快2.7个百分点。高新占比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00.05亿元,增长22.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贡献突出。全区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88.67亿元,增长19.6%,增幅比规模企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676.52亿元,增长22.4%,比规模工业快3.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59.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占比提升。全区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1209.99亿元,增长19.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1.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12.72、35.14、43.70和138.99亿元,分别增长26.0%、45.5%、59.5%和17.7%。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2.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预计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88.70亿元,增长22.2%,施工面积8050.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7.0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9.7%和28.5%。全区建筑企业特级资质3家,一级资质25家,新获“鲁班奖”2项,“国优工程奖”1项,“詹天佑奖”1项。获扬子杯、上海白玉兰杯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52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趋优。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05亿元,增长20.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59亿元、226.03亿元和86.43亿元,分别增长2.7%、17.8%、37.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7:76.8:22.5调整为0.2:72.2:27.6。全年亿元以上项目105个,其中工业项目74个,分别增加20个和8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61.47亿元,增长68.2%,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9.19亿元,增长48.9%。

房地产投资增势不减。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3亿元,增长70.3%。其中,住宅投资18.64亿元,增长83.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5.87万平方米,为上年的2.1倍。商品房销售额26.62亿元,增长9.0%。其中,住宅销售额23.23亿元,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54.77万平方米,增长9.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91万平方米,增长12.5%。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公路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589万吨,增长13.9%,公路客运量2485万人次,为上年的2.7倍;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10406万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29655万吨公里。建成四级农村公路350公里,完成农村危桥改造55座。年末区内公路总里程为34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一级公路103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三级公路212公里、四级公路2680公里。

邮电通信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11亿元,增长33.43%;全年收寄国际、国内函件443.02万件,下降21.4%;国际、国内包件2.80万件,下降5.4%;投送特快专递50.15万件,增长3.1%;发送各种报刊杂志2258.64万份,下降2.2%;年末邮政储蓄余额76.66亿元,增长36.6%。全区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3.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7.51万户。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区旅游工作紧扣“中华文化旅游年”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全区重点推进旅游项目14个,新评省四星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各1家,新增乡村旅游点2个,申报江苏省首批旅游度假(实验)区1家,按五星级旅游饭店标准建造的酒店(含改、扩建)3家,新增旅行社营业网点2家,开展旅游主题活动2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2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2.7%;接待国内外游客185.5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523人次,增长16.1%,外汇收入425.11万美元,增长13.0%;国内游客185.13万人次,增长19.1%,旅游收入21.52亿元,增长22.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销售旺盛。受旅游业快速发展以及节假日、物价上涨等因素共同推动,2011年,全区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61亿元,增长17.0%。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39.82亿元,增长17.5%;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6.79亿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3.36亿元,增长26.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7.86亿元,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39亿元,增长19.5%。

七、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稳中有降。全年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24.55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总额21.44亿美元,增长10.3%;进口总额3.11亿美元,下降31.3%。外商投资难中求进。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37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工商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0个,为上年的2倍。注册外资实际到帐0.79亿美元,下降0.4%。新批项目46个,增长2.2%,增资项目11个,下降42.1%。外经合作有序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1.51亿美元,营业额1.49亿美元,新派劳务人数803人。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提速增长。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一直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15亿元,增长28.6%,增幅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40亿元,增长25.1%。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完成各项税收34.11亿元,增长18.5%。其中,企业所得税(40%部分)5.54亿元,增长19.4%;个人所得税(40%部分)1.61亿元,增长34.0%;完成营业税11.17亿元,增长29.8%;完成增值税(25%部分)5.79亿元,增长11.9%。完成非税收入8.30亿元,增长62.6%。

金融市场高位运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6.91亿元,增长12.5%;贷款余额371.06亿元,增长21.1%。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250.44亿元,增长24.6%,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08.62亿元,增长18.1%,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3.16亿元,增长16.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实力显着增强。2011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76个。认定省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争取部省级194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争取部省级科技经费1465万元。新增科技孵化器2家,新增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全年专利申请量6488件,增长60.4%,专利授权量3898件,增长83.8%。

质量检验持续深入。全年对51家集贸市场使用的3045台计量器具和313个村级卫生室的2057台计量器具进行了免费检定,对52家医疗卫生机构的1984台计量器具建立了档案。帮助20家高耗能(即年消耗5000吨及以上标准煤)企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对全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10249台(件)计量器具进行了周期检定。全年专项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82家,设备432台次;巡查、核查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化妆品生产企业385家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36家次,现场快速检测食品42批次。共抽检塑料制品、混凝土制品、淤泥煤渣烧结砖等产品188个批次,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6.7%。

品牌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成功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江苏省着名商标5件,南通市知名商标16件,完成商标国际注册8件,申报商标注册705件。全年新增江苏省省级名牌8个,南通市级名牌38个。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拥有小学46所,中学34所,其中,高中10所。幼儿园在园在托幼儿20478人,小学在校学生49783人,初中在校学生30614人,高中在校学生1820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693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00人。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2%,毕业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率100%;3~6岁幼儿入园率为93.9%。全区高中、初中、职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0%、100%、91.7%、100%和99.6%。2011年获得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区)的称号。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逐步共享。全区共有档案馆2个,共保存档案案卷10.92万卷,其中向社会开放档案5.83万卷,分别增长9.0%和14.3%;共有区级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个,镇级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用户29.0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1%,数字电视用户达23.8万户,增长7.8%,数字电视转换率达82.0%,增加5.6个百分点;全区共培育12个达标示范文化站,全年送戏下乡200场次,送电影470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采供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5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00人,注册护士983人。全区拥有医疗标准床位3820张。全年总诊疗病人375.98万人次,医疗单位实现业务收入8.50亿元,增长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0元提高到255元。目前,参合人数97.63万人,其中6.59万名参合人员获得住院补偿金,共计16818.87万元。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数1032个,增长9.9%;共有体育指导员2791人,增长12.1%;共举办各类单项比赛45次,为上年3.8倍;共组织区级全民健身活动205次,参加人数40万人;我区在南通市以上比赛获奖牌数共30块,增长7.1%。

十一、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

城乡建设焕发新貌。城东新区主干道建成通车,8条次干道开工建设;完成12.8万平方米绿化工程的改造和新建;完成17处楼宇景观亮化和8条道路路灯新建改造,共新增路灯2638套,各类景观灯4.11万盏,新增路灯线路106公里,新增路灯变压器32台。

生态环境防护加强。全年完成污染减排工程项目21个,对438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核评价,对15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核发排污许可证72件;现场监察各类污染源3686厂(次),对23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对24家违法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对12家环保不达标的涉铅企业下达了关闭通知;对226个行政村(社区)水环境进行了监测。

能源消耗持续下降。近五年,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持续下降。2007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1160吨标准煤,2008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0993吨标准煤,2009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0891吨标准煤,2010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0691吨标准煤,2011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0576吨标准煤。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9起,增长9.0%,死亡54人,减少12.9%,伤211人,增长3.4%,直接经济损失22.55万元,增长104.1%。发生火灾事故39起,增长25.8%,无人员死亡或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9.94万元,增长36.3%。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年全区出生9276人,出生率为7.40‰,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04。自然增长率为-1.4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5.25万人,其中,城区(金沙镇和开发区)户籍人口26.74万人。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4元,增加3273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491元,增加1950元,增长18.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为2.1:1,比去年同期缩小0.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6558元,增加1687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28元,增加1289元,增长16.9%。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204台、电冰箱105台、洗衣机104台、家用电脑113台、移动电话229部,空调器205台、热水器101台、照相机55台、家用汽车26辆。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平均拥有彩电159台、洗衣机91台、电冰箱91台、空调81台、热水器84台、照相机15架、移动电话210部、家用电脑47台、家用汽车10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5平方米。

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3万人、16.3万人、10.7万人、9.4万人和9.2万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均超过98.5%,全区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7%。城乡低保水平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00元、280元,均比上年提高5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水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000元、4200元。全年共发放各类生活救助款1.08亿元,为3148名重病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414万元。为526户家庭困难群众、11户三峡移民改造危旧房。在10个镇和残老村敬老院实施“关爱工程”,总投入近2000万元,新建床位650张。全年审批9家单位(个人)筹办养老机构,预计新增床位1000张,建成开业民办养老机构1家,新增床位120张。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从2011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3、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