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6来源:江都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新情况,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城建设”目标,解放思想、克难求进、开拓创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优势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态势良好。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1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9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7.02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10年的7.5:56.4:36.1调整为2011年的7.3:55.2:37.5。

连续十一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省县级市第9位,被确定为省首批1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农作物播种面积109.26千公顷,增长0.4%,粮食总产量63.82万吨,增长6.5%。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区建设百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104个,其中万亩以上园区4个。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5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7.9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9万人,培育职业农民5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6万人,创业农户3097户。脱贫标准由2500元提高到3600元。创成扬州市新农村建设“优美乡村”2个。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292.05亿元,增长25.4%,重工业实现产值1340.03亿元,增长3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利税总额248.65亿元,增长31.3%,利润总额157.4亿元,增长31.9%。全社会用电量26.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业用电量19.33亿千瓦时,增长11.6%。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6.19亿元,增长37.4%。

建筑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区完成建安企业总产值748亿元,同比增长29%,位列全省第三。实现施工总产值589亿元,增长20%;竣工面积1513万平方米,增长7%;在手施工面积3740万平方米,增长8.4%;在册施工人数19.8万,增长15%。先后获得“鲁班奖”7项、国优工程8项,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建筑强市。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江海高速、安大公路、新淮江公路北延至江丁线等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中信泰富码头、扬州龙川无缝钢管等一批重要工业项目已竣工投产。扬润大酒店、汽车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稳步实施。南水北调高水河、鲁汀河拓浚、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惠普研发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五、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交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新建公路41.75公里,实现投资22.05亿元。江六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复线改造征地拆迁、“三改”让地,安置房建设有序实施。扬州泰州机场及集疏运通道和邵伯三线船闸顺利建成。沿江公路二期、江丁线淮江公路至双沟段建成通车;浦张公路大桥至昌松段顺利建成;新丁麾公路进展顺利;237省道邵真线至江丁线段、高邮界至邵真线段,罡邵线邵伯段至丁伙段、宜大路(宜陵段)正在加快实施。建成5万吨级泊位9个,江都港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通讯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区电话用户达135.9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3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03.8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7.76万户。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0878.68万元,比去年增长24.75%。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384户,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28.28万户。

六、国内贸易、旅游

贸易市场持续走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56.5亿元,增长17.6%;乡村实现零售额14.3亿元,增长19.9%。

按照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三个旅游板块布局,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新增AA级景区、四星和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三星级饭店各1家,2条旅游线路进入扬州大旅游圈。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5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3亿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8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39亿元,增长28.1%。全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99亿元,增长30.6%,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7.3%、65.0%、89.0%。

金融业稳健运行。全年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储蓄存款350.3亿元,增长1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0.5亿元,增长13.1%。

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八、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精心组织参加了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成功举办了江都第九届花卉节、中国江都——美国硅谷人才交流推介会等活动。全年实现协议注册外资额9.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3.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增长32.2%;外贸自营出口9.54亿美元,增长29.8%;实现外经营业额1.67亿美元,增长108.3%。

九、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累计新发展私营企业3008户;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47.1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注册资金到资2000万元以上)52个;累计完成民间资本总投入4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利用域外民资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0.7%。新发展驰名商标1家,新发展著名商标7家,新设院士工作站2家,新设博士后工作站1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省双创人才8名。

十、城市建设与房地产业

房地产调控成效初显。全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44.0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其中住宅270.21万平方米,下降5.0%,商品房销售面积109.51万平方米,下降8.5%,其中住宅105.25万平方米,下降7.5%。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了龙城路综合改造、黄山路西延、润江路(东段)改造等道路工程,芒稻河特大桥东引桥接线工程正在全面施工。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2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了住建部专家组考核验收。加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规范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新建8座垃圾中转站, 3座已投入使用,其余5座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

十一、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共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96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3个、省创新型企业20家。申请专利2809件,其中发明专利724件;授权专利8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件。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扬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43146人,小学生在校人数498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2%。

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6.83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拥有企业科技研发平台51个,增长54.6%。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3万人,增长8.2%,从事R&D人员0.58万人,增长1.3%。

十二、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惠民活动广泛深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创建成扬州四星、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各1家,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小纪镇被列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图书馆年新购赠图书6280册,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9.53万册,年接待读者15.7万人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登记文物点199处,其中2处成功申报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博物馆13件馆藏文物被定级为国家三级文物。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丁伙龙舞被纳入省级非遗扩展名录。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9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家,妇幼卫生机构2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88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986人。乡镇卫生院12个,床位数893张,卫生技术人员1152人,乡村医生和卫生院992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45元,全区农村居民达到应保尽保。

体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先后承办了“全国乒乓球明星邀请赛”、“国际女排争霸赛”、“国际篮球对抗赛”、“扬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等赛事。通过开展送器材进村(社区)活动,在城区社区建设了15个健身点(路径),在每个镇的行政村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了75个健身点(路径)。全区已设立体育彩票销售点137个,销售额突破亿元,在扬州率先完成过亿任务。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2011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106.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39人,增长1.91‰。全区登记出生人口0.76万人,出生率7.13‰;注销死亡人口0.81万人,死亡率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男女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00.45。

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100.64万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7727户。按性别分,男性人口为485918人,女性人口为520454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3.36;按年龄段分,0-14岁人口为119300人、15-64岁人口为743784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288人;按受教育程度分,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855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818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9835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33158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7元,比上年增长17.5%,人均消费性支出15654.47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8元,增长1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31元,增长15.6%。

就业再就业有力推进。区、镇两级市场先后举办各类招聘会60期,其中“新春农民工就业创业”、“沿江开发区重点用工企业暨失地农民就业”等专场10期,就业服务进社区专项活动10期,跨省招聘会2期,提供就业岗位3.8万个,推荐就业95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养老扩面37819人,参保总人数151471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18603人,参保总人数139142人;工伤保险扩面16546人,参保总人数113847人;生育保险扩面6352人,参保总人数48047人;失业保险扩面10773人,参保总人数6293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4816人,基金积存2469万元。

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强化。全年共对2646人进行了城乡医疗救助,资助22900名五保和农村低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实现扩面提标、应保尽保,2011年全区有城乡低保对象11110户23493人,较去年增加972户2243人,城镇低保标准由330 元/月/人调增为370 元/月/人, 农村低保标准210元/月/人,年发放低保金2199万元,比去年增加134万元。新建保障性住房40.7万平方米。

福利彩票销售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销售9100余万元, 解决就业岗位260个,发放代销费640万元。

十四、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国家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全区已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34座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或装置,新建标准型垃圾箱3971套,实现了农村垃圾箱全覆盖。城乡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87%。新增成片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19.4%。

社会平安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640起。破获刑事案件2294起,查破治安案件10501起,命案全破,重大恶性案件破案率达98.1%,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849人。全区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27.2%、1.2%、37%。创新消防管理服务举措。发生火灾事故30起,同比下降34.8%,无人员伤亡。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从2011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3)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对月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完善,即将月度投资统计的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将这一统计范围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4)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