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1-10来源: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裕、开放、魅力、和谐红山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社会事业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22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96.23亿元,增长13.2%。

三次产业结构略有变化。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7:50.4:46.9调整为2.6:52.2:45.2,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18.1%,分别高于一、三产业12和4.9个百分点,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59.0%和39.9%,第一、三产业分别较上年提高了0.3和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4.8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9.1和6.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8.9和6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就业595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安置困难人员600人。免费培训失业人员3739人,创业培训300人。全年劳务输出12637人次。

财政收支增长平稳。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2亿元,比上年增加3.82亿元,增长20.8%。其中上划中央税收收入9.88亿元,增长37.8%;自治区级收入1.91亿元,增长40.9%;一般预算收入10.41亿元,增长5.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8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1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041万元,增长20.9%;公共安全支出10067万元,增长6.7%;教育支出37780万元,增长13.4%;科技技术支出779万元,增长19.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413万元,增长25.3%;医疗卫生支出10909万元,增长6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189万元,下降54.7%;农林水事务支出8110万元,下降0.9%;交通运输支出2545万元,增长29.3%;住房保障支出7609万元,增长76.6%。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目标,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快农牧业产业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牧业,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0.41万亩,比上年增长3.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48万亩,增长6.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3万亩,下降8.3%。全区粮食总产量60064吨,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谷物59395吨,增长14.2%;豆类669吨,下降3%。经济作物产量有所下降,其中,油料产量601吨,下降31.3%;蔬菜130124吨,增长6.2%;瓜类451吨,下降72.8%。[见附表1]

设施农业不断增强。全区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100亩,建成温室215栋。全年完成机播面积12万亩,机耕17.5万亩,机械化深施化肥完成2.2万亩。完成玉米膜下滴灌项目1.1万亩。发放各类国家支农惠农补贴1500余万元,带动农户投入720万元,新增专业农机具254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7.45万千瓦,增长3.5%。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现有龙头企业72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加工型龙头企业47家。

养殖业生产稳定。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11.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6%。其中大牲畜5.33万头只,增长6.1%;小牲畜3.47万头只,下降0.2%。生猪2.9万口,与上年持平。(十二月末)家畜存栏5.9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大牲畜2.02万头只,下降21%;小牲畜2.57万头只,增长27.7%;生猪1.38万口,与上年持平。初步统计,全年肉类总产量6083吨,与上年持平。[见附表1]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7公顷;完成义务植树17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完成育苗面积33公顷,年产苗量234万株;森林覆盖率26.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69%;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监测面积1.4万亩,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率和控制率等均达到了要求。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1年全区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5.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销售产值3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产销率达到98.39%,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较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利税总额5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8.4%,利润总额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85.9%;亏损企业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GDP总量的5.1%。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4家,实现产值3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3%。竣工产值25.96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2.02亿元,税金1.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9%。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14亿元、45.53亿元和80.19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1%、36.2%和63.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一、三产业分别下降0.7和6.2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38.13亿元,增长45.4%,占规模以上投资的36.1%。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6.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8.5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8.77万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区公路里程达到399.77公里,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国道10.9公里,省道16.75公里,县道32.07公里,乡道125.22公里,村道214.8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612万吨,增长29.4%;货运周转量80743万吨公里,增长43.9%;公路客运量124万人次,增长25.3%;客运周转量7380万人公里,增长18.3%。

六、贸易业

消费需求持续升温,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全力拉动消费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销售额2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6亿元,增长19.1%。2011年我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家,实现成交额39.6亿元,比上年增长0.8%。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2011年,完成清河路全段大修工程;完成10条小街小巷硬化、亮化改造工程;完成中心城区的十条街路、三处绿地、三个园区、6个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改造工程;完成198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了市政基础维护和昭乌达泵站维修改造工程;继续整修部分排水管网和河道堤坝,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坚决落实建筑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推动了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1年,我区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全年共审批项目79家,其中餐饮业60家,住宿业14家,浴池2家,小型加工业2家,其它1家。在项目审批时,我们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建立辖区企业排污档案,全年申报登记企业、建筑工地、三产业等124家,共计收缴排污费100余万元。启动赤峰医废处理中心试运行,加快验收进度。全年我区关停了9家排污企业,完成了8家浴池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全年消减二氧化硫87吨、氨氮30.34吨、生化需氧量85.24吨,按期完成今年消减污染排放量的任务。

八、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11年,我区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共安排400多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其中40万元由科技局支配,重点支持文钟镇的设施农业建设、新品种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科技培训、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示范和重点工业项目补助。全年我区共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2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380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支持的4项,资金205万;获得自治区2011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155万元;自治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20万元)。2011年,我区有7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级鉴定,申请专利64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3项,发明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全年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9次,培训公众达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6万份,圆满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培训任务。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2011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18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2所,普通高3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57所,特殊教育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60877人,其中小学25033人,初中13618人,普通高中7688人,职业教育3912人(其中中专275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0468人,特殊教育158人。各类学校共有有专任教师4674人。全区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5%;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阶段适龄儿童辍学率控制在0;初中入学率达105.6%,辍学率控制在0.02%以内;高中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我区校安工程三年规划改造项目已完成63个,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其中重建项目33个,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加固项目30个,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3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7万余册)。2011年,我区组织举办以节庆假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的文化活动30余场次。开展社区文化活动20余场次。完成了第六届红山文化节期间承担的各项任务,成功承办了赤峰第六届民间古玩?藏品展示交流大会活动。今年又成功争取到14家“草原书屋”建设项目,争取到图书、报刊、音像等制品总价值近40万元,已累计建成草原书屋27家。今年又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学校新建图书分馆7家,不定期举办了读书阅读活动。截至目前,我区已建立了24家基层图书分馆。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面整合规划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按照每个乡镇设置1所卫生院的要求,在文钟镇、西城街道、红庙子镇、桥北街道办事处共设置3所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所村卫生室,其中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所。其它辖区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的密度,规划设置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4所,在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建设30所。统筹规划设计8所预防保健门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全面落实了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做好8—15岁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7913人。稳步推进了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炭疽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年末全区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卫生机构4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04张,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我区竞技体育今年取得了好成绩。5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项目上,我区选手获得3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同月在通辽全区青少年跆拳道(东部区)比赛中,我区参赛的三名运动员分别取得冠军、亚军和第五名。9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项目比赛中,在女子自选拳和自选剑项目中分别获得两个三等奖;女子传统拳三等奖;10月份在自治区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中,获得了男子丙组41公斤级冠军。全年我区共组织开展了30多项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其中老年体协举办的各类赛事多达22项以上。继续做好场地开放和农牧民健身工程工作。全区72家区直相关单位、驻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部对外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就近锻炼提供了方便。重点抓好农村“123”老年人体育工程建设。目前我区共建设镇级活动室2个,村级活动室10个,镇级晨晚练点2个,村级晨晚练点10个,设有篮球场12片,门球场1片。我区共有18个协会,其中2011年新成立了3个协会,分别是红山区乒乓球协会、红山区自行车协会和红山区武术散打协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54527人,比上年增长0.33%。其中非农业人口271128人,增长0.13%。总户数137501户,增长2.5%。人口出生率7.47‰,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43‰,比上年减少了0.15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1元,比上年增加2854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0元,比上年增加1890元,增长2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365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16元,比上年增长17.4%。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城市低保标准由290元/月提高到35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年提高到2180元/年。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497人,发放低保金4250.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40人,发放低保金928.1万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总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我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95%。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