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上水平”的品牌机会

2009-08-03来源:重庆市烟草公司永川分公司作者:张天金

  在2009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国家局姜成康局长以罕见篇幅专门阐述和布置“卷烟上水平”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并从品牌发展、原料保障、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基础管理等5个方面加以安排部署。

  作为政策核心,品牌发展在这5项主要工作既是“卷烟上水平”的本质要求,也是最终目标。那么,推进“卷烟上水平”,对卷烟品牌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卷烟品牌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大品牌”面临瓶颈

  回顾烟草行业过去5年的政策取向,从工商分离到工商协同营销,从订单供货到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从百牌号到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20+10),目的是为了加快培育重点骨干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增强中国烟草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全行业累计生产卷烟2386.6万箱,销售卷烟2388.9万箱。其中:白沙、红塔山、红金龙、红河等4个品牌销量超过100万箱,销量最大的10个品牌销售集中度达到43.31%,销量最大的20个品牌销售集中度达到62.74%。

  透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品牌数量的不断减少,单一品牌的市场规模明显提升,品牌集中度逐渐提高,重点骨干品牌得到快速发展。一言以概之,中国卷烟品牌“大”起来了,但品牌的“大”更多体现在产销规模上,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并没有因此而“强”,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目前,我国卷烟品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营销能力有限;二是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缺乏引导消费的能力;三是缺乏独有的核心优势,同质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四是品牌价值不高,品牌的深度价值有待挖掘;五是国际市场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在国际市场建立中式卷烟的认知和影响力。

  同时,总结相当一部分“大品牌”近几年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快速、密集地品牌整合,在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实体化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品牌间的整合达到了减牌增量的效果,品牌整体数量的减少被反映为单一品牌规模的扩张。但是,可供企业品牌整合的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依赖于整合的品牌增长缺乏生存的基础。

  事实上,除少数中烟公司还有少量计划资源可供品牌进一步整合外,大部分中烟公司的计划资源已经所剩无几,在相对稳定的行业格局下,单是定向加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计划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品牌很难在“大”的基础上“更大”。

  从国家局的战略导向分析,单纯的规模 “大”已经不再是政策诉求的核心。一方面,国家局明确地提出要加大重点骨干品牌一、二类烟主导规格产品的培育力度,逐渐减少四、五类烟销售比重,并严格控制四、五类烟新产品;另一方面,国家局将进一步压缩牌号、减少规格,单品牌规格数原则上不得超过10个。

  这就意味着,单纯依靠向下延伸产品线、不断推出新增规格来实现产销规模快速扩张的办法,将被证明“此路不通”。

  更为关键的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2003年至今)的高速增长之后,无论是行业整体,或是单个企业和品牌,都需要一个足够的缓冲和调整期来夯实基础、消化增长,这既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更是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多个”格局初定

  1-6月,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对于行业的贡献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销量达到1271.33万箱,同比增加187.97万箱,增长17.35%,占行业总销量的比重为53.49%,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其中,一类烟占行业总销量的比重达到91.74%,二类烟的比重达到78.21%,三类烟的比重达到81.51%。

  目前,重点骨干品牌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高结构品牌,包括:中华、芙蓉王、苏烟、玉溪、利群、黄鹤楼等;第二类是规模与结构并重的品牌,包括:白沙、红塔山、双喜、黄山等;第三类是特色型品牌,包括:金圣、中南海、都宝、长白山等等。

  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是,在品牌规模、产品结构、市场分布和覆盖、技术水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虽然国家局在扶优助强的同时,鼓励异军突起,对重点骨干品牌也实行动态调整,但客观地讲,在“两个十多个”战略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十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已成雏形,十多个的战略格局基本可以确定,其他品牌在短期内已经很难撼动它们的领先优势。

  尤其在一、二类烟上,随着国家局对非重点骨干品牌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将使得它们成长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更加有限。可以预见,非重点骨干品牌在今后一段时期所能获取的行业资源将更加有限,其生存和发展将集中于低结构产品,以及局部的、区域性的市场,行业地位局限为有益的市场补充。

  不过,对于“十多个”以及“十多个”格局,应当有以下认知:

  第一,“十多个”战略不能纠集于数理上的十多个,而应当是经过全行业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已经培育出来的具备比较优势的重点骨干品牌整体,重要的不是数理的十多个,或者二十、三十个,而是重点骨干品牌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十多个”是动态的、可调整的,“十多个”的格局建立在适度的、有益的竞争,既要防止品牌之间无序的恶性竞争,也要不断增强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紧迫感,不能因为失去竞争而带来惰性。

  第三,“十多个”要兼具普遍性与代表性,中国卷烟市场容量很大,消费需求也各尽不同,因此,“十多个”不能只是单一类型品牌的简单叠加,而应当是不同类型品牌的有机组合,能够反映中式卷烟的技术实力,代表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

  第四,“十多个”的省内、省外和国内、国外市场布局要均衡,要透过数字本身来客观分析品牌省内、省外和国内、国外的布局和覆盖,不能被一般性的数据所蒙蔽,省外市场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结构,不仅要有覆盖,更要有份额;国外市场的布局和拓展,也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思考。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审视“十多个”格局,既是中国烟草过去几年改革的丰硕成果,也是卷烟上水平的努力方向,卷烟上水平取决于品牌发展能否上水平,品牌发展上水平取决于重点骨干品牌能否上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培育“十多个”。

  “后来者”机会犹存

  在“十多个”格局初定的背景下,来分析“后来者”的机会,看似毫无结果,实则大有意义。

  首先,所谓“后来者”,并非只是指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非重点骨干品牌,对于在重点骨干品牌中排位靠后的品牌,同样可以定义为“后来者”,“后来者”的价值不是搅局,而是促进有益竞争,发挥出“鲶鱼效应”。

  其次,国家局鼓励异军突起的政策导向没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异军突起与扶优助强具有同等战略意义,这就决定了“后来者”具备后来居上的机会和可能性,可以说,宏观政策并没有封死“后来者”的出路。

  再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少数品牌,或者单个品牌很难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这就决定了在“十多个”建立起强势的主导地位之后,在一些不被“十多个”重视和充分占领的细分市场、区域性市场,“后来者”仍有机会。

  那么,“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品牌战略决定发展机会。不管是否“后来者”,发展机会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最终取决于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必须是站在行业的高度、全局来审视和把握品牌的定位,必须符合行业大的产业政策方向,必须与其它品牌建立适当的、足够的战略区隔。品牌战略不仅决定了做一个什么样的品牌,也决定了这个品牌的市场机会。

  产品决定竞争力。归根到底,产品力决定了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以中式卷烟而言,就是要围绕低危害、低焦油、高香气、高品质的方向,切实满足消费者追求舒适醇和、健康安全的消费动向,不仅要满足消费需求,也要善于发掘、激发并引导潜在的消费需求,谁能够准确把握消费需求,谁就能走得最远,笑到最后。

  杜绝同质化。同质化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不足,是核心竞争力缺失的现实反映,“后来者”要异军突起,只有走差异化战略,以差异化打败同质化,至少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差异化,一是品牌战略的差异化,二是产品设计的差异化,三是品牌文化的差异化,三个层面的差异化缺一不可,必须要组成差异化的有机整体。

  不要面面俱到。很显然,在目前的格局下,已经很难再培育那种面面俱到的“全才型”品牌,寄希望于单一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然并不现实。尤其对“后来者”,既不具备面面俱到的实力,也不具备面面俱到的资源,唯有集中投入在单个细分市场,寻找蓝海市场,异军突起的可能性才会增大。

  加快走出去。客观而言,国外市场对于几乎所有的国产卷烟品牌都是一样的陌生和困难,除了中南海、中华等少数品牌之外,“两个跨越”的第二个跨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也正因为此,走出去对所有品牌而言,不仅机会都是公平,品牌也将会因为率先走出去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话语权。

  对于中式卷烟品牌而言,“卷烟上水平”既是机会,更是考验,机会大于考验,考验催生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