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烟草行业似乎有些轻视或者是忽视营销当中的价格策略,实际上,作为营销4P之一的价格策略影响面广泛、影响力深远。在强调市场取向的深化改革进程中,尤其值得行业上下予以重视,特别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
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前面几年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盛世景象;从2007年开始,形势变化了,物价上涨成为最热门现象,稳定物价成为2008年政府的头等大事、难事,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从稳健向从紧的重大调整,由此,对消费一定会带来重大而连环的反应。
中国烟草的业绩增长跟“规范”和“消费”直接关联。那么,在“规范”的空间拓展得差不多,而“消费”可能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经过持续六年销量扩张与结构调整而获得稳健快速增长的烟草行业需要进行哪些思考?需要在宏观战略调控上做出哪些预警性的决策呢?
譬如:已经达到4400万箱的全国卷烟总的产销量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增长的拐点在哪里?何时出现?我们是主动迎接拐点还是出现困难局面之后被动应付?随着“按订单组织货源”和“工商协同营销”的推进与试点,行业能否设定机制,敏锐捕捉到这一拐点而避免一次可能波及行业全局的潜在动荡风险?
又譬如:现在有诸多因素在推动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工业公司快速调升产品结构,与此相对应,一些省份的商业公司甚至制订了强行拉升一、二类卷烟销售比例的强硬政策,那么,会不会在哪一天出现全国的高档卷烟产销过剩的危机呢?会不会由此“砸”死几个全国性的高档卷烟品牌而令行业内外惋惜呢?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2008年以来,广东省,很多高档卷烟已经出现实际上的价格倒挂,这是不是意味着又一次高档卷烟产销过“热”?上一次是生产厂家的冲动所致,这一次是不是还兼有宏观经济面,尤其是消费面的调整原因呢?
其次,最近几年,行业出现了某些忽视价格策略基础上、不太全面、不太准确的暗示或者导向,曹建敏感觉会影响到微观层面各工商企业的判断。例如:长期存在的规模制胜的暗示,就有一些偏颇性,就有可能诱导一些企业和品牌犯错误。
规模不是决定品牌竞争力的唯一因素,否则的话,当年的长虹彩电就会是世界彩电业品牌当中的“一哥”了。实际上呢,几个回合,外资彩电品牌就把国产彩电品牌整体打回原形了。
品牌竞争力是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第一关键。具体到烟草品牌而言,与规模相关的一定是价格档次,也就是说,在哪个价格档次你的规模最大,决定了你在这个档次里的位次。因此,行业“按销量排定座次”的做法与“推出两个十多个”政策相结合,就给出了至少是不准确的暗示或者导向,行业里一些品牌因此误导,为了追求规模上的“虚名”而忽视了提升档次、提升竞争力的“实利”,到今天醒悟过来,品牌低档化成为事实,已是“悔之晚矣”。具体是哪些品牌吃亏最大,相信大家心中有数,不必明说。
现在行业内的一些重点品牌已经调整了思路,把追求某个价格档次的规模领先作为品牌的发展目标,例如:中华追求40-60元/包档次的规模第一;芙蓉王和玉溪争夺20-25元/包档次的规模第一。对此现象,曹建敏认为:从价格策略而言,这也会隐含一种误导,为什么?
价格档次是“死”的,消费结构才是“活”的。从动态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品牌固守一个“死”的价格档次的老大,而不随着消费结构提升与时俱进,那么,假以时日,最迟十年之内,该品牌一定面临降低档次、品牌竞争力下降的既成事实。
譬如:十年前,10-15元/包的红塔山是高档品牌,现在轮到20-25元/包的玉溪是高档品牌;再过五到十年呢?如果玉溪仍然固守现在价位的话,那么,红塔集团肯定需要开发新的高端品牌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上面的导向、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企业的决策者不敢把高端品牌的重心往上移。而与我们相邻的白酒行业,茅台和五粮液运用价格策略,已经成功实现了品牌重心的上移,由此,维护了高档品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