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整合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消费反应

2008-05-27来源:中国烟草品牌传播研究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卷烟品牌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边缘品牌逐渐退出市场或被整合置换,品牌总量日益减少,从而使优势资源得以合理分配,涌现出了一批骨干品牌。据统计,2002年,我国在产卷烟品牌约略为700余个,其中产量排名前10的占全国总量的15.9%。至2006年,全国卷烟牌号被压缩至224个,期间被精简牌号500余个,而前10品牌的产量比重则提升至31.9%。截至2007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品牌约为160余个,以销量作为衡量标准排名前十的品牌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37.2%。此外,预计2007年产量过百万箱的品牌将会达到14个,其中有3个品牌超过200万箱。骨干品牌的成长、品牌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了中国卷烟品牌由大到强之路的阶段性进展。
 
    2007年的品牌整合呈现出了一个这样的特征: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综合作用减少,市场竞争因素和来自于市场“一线”的消费者的反应,成为了企业梳理产品线过程中的出发点。工业企业在新品研发和老品牌的置换中,更加注意倾听市场的“声音”;以“市场需求基本满足、零售客户有所选择”为目标的订单供货的开展,加速了“上游”工业企业品牌整合的速率,在工商企业的协调运作中,骨干品牌的轮廓日渐明朗,同时也为特色品牌的“异军突起”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首先看工业层面。重点培育十多个骨干品牌,同时鼓励异军突起和后来居上的政策导向,使所有的企业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进而聚拢了发展的动力,希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丰富产品力、提升品牌形象。因而工业企业将市场调研作为了工作的重点、将生产车间延伸到了市场一线,为目标消费群体打造量身订做的品牌,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成为了企业追求的目标。在技术实力和原料资源相差不多的行业背景下,特色创新成为了企业谋求品牌生存发展的最终能选择。以中式卷烟香型为主题的品类营销、在保味增香基础上的减害降焦项目研究,开辟了品牌竞争的新格局。与此同时,企业尤其关注消费者的精神感受,包装设计的日趋独特、文化因素的注入、理念、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品牌在竞争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升华。对市场脉搏和消费反应的精准把握,使部分品牌的规模、效益在2007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看商业层面。订单供货的试点推广和向订单生产的延伸,凸显了市场作用的发挥。自下而上卷烟交易方式的运行,再次验证了产业理论当中一个颠扑不破的命题:只有市场认可的品牌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订单供货打破了原有品牌格局和客户需求之间的所谓“平衡”,以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了工业企业间的适度竞争,营造了有利于强势品牌持续扩张的良好环境。在这一大环境之下,工业企业只有加快品牌整合、实现优势资源的定向流转,才能使自身的品牌“落地”,有计划无订单的品牌,最终成为了有订单无计划品牌的成长“养分”。
 
    品牌强则企业兴。由于中国烟草本身的特殊性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其与国际强势烟草产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的飞速变革使我国烟草行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专卖体制下的市场化趋向改革,是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的发展道路,其实现途径和最终结果就是品牌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进而诞生带有中式特色的强力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