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4-06-17来源: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攻坚之年,也是上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咬定“冲击全市第一方阵、争当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不动摇,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城市能级提升年、干部作风深化年“三个年”活动,不断开创“创新之区、品质之城”建设新局面。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9

2018

增幅(%)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77.94

78.04

-0.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978.11

911.14

7.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82.32

1481.43

6.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77.36

342.24

10.3

自营出口

亿元

278.21

255.39

8.9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40348

35328

14.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47.61

141.25

4.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89.52

82.65

8.3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1403.04

1233.24

13.8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1184.72

1085.27

9.2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64.88

61.27

5.9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49.42

46.72

5.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5234

60042

8.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443

32423

9.3

注:GDP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攀升。2019年度我区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区第37位,比上年度提升3位。据初步核算,201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8.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增幅比绍兴平均高0.2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第三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5412元,增长7.5%,按年平均汇率(6.8985)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8180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70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4.9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3.45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52.7:42.2演变为5.1:51.6:43.3,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7%、51.3%和47.0%。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2019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比绍兴平均高0.1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首位。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48.10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4.91元,增长2.2%;牧业产值9.42亿元,下降16.0%;渔业产值16.55亿元,增长6.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0亿元,增长11.8%。年内生猪出栏22.79万头,牛出栏600头,羊出栏3.77万只,家禽出栏110.06万只,肉类产量2.03万吨,水果产量18.24万吨,茶叶产量2392吨。

现代农业欣欣向荣。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开展溯源中国∙四季仙果数字化平台建设,“觉农·翠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用。新建省级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区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10个,总面积达0.91万亩;完成7908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项目基础工程建设。建成“平安农机”示范乡镇9个,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6个,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44个,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5%。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县级以上重点农(林)业龙头企业6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家,省级骨干农(林)龙头企业8家、市级18家。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11.89亿元,增长2.8%。列入全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市、区),成立上虞乡村振兴研究院,新增“五星达标”村90个、“3A示范”村11个。开展“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完成美丽乡村PPP项目187个,总投资达5.7亿元;完成231个村“三线”整治任务。推进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新培育大学生农创客44个。建成闲置农房激活全域试点示范乡5个、示范村19个,全年完成激活闲置农房1389幢、激活面积41.16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74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25个,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新建乡村客厅15家。丁宅乡成功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章镇、盖北省级“一区一镇”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壮大村级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1%。

绿色农业高效发展。开展“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完成“美丽稻田建设示范”项目和丰惠镇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3个。积极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建成氮磷生态拦截沟渠5条,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和处置率分别达144.4%和194.9%。建设省级美丽牧场4家、市级美丽牧场6家。高标准提升改造规模猪场23家,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完成平原绿化面积25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态势稳健。列入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201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2.32亿元,增长6.8%,比绍兴平均高1.4个百分点居首位;产销率为95.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1.01亿元,增长8.1%。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426.4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155.91亿元,增长7.7%。分行业看,机械装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77.56亿元,增长2.3%;医药化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74.82亿元,增长9.3%;轻工纺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82.50亿元,增长7.5%;照明电器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5.76亿元,下降1.9%。全年完成工业用电量49.42亿千瓦时,增长5.8%,比绍兴平均高0.4个百分点居第二位。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全国绿色化工园区,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化工产业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全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14.12和14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6.7%和45.2%,比上年提高2.7和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时尚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和7.6%,高于绍兴平均11.9和11.3个百分点均居全市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71.92亿元,增长35.8%,新产品产值率达42.5%,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2.0个百分点。部署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入选省级上云标杆企业3家,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10.4%,占全市的份额达34.0%。加快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完成化工企业“六新”改造20家、无人化车间改造10个,创成全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十七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比绍兴平均高2.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企业效益提升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84.53亿元,增长4.4%;利税总额178.92亿元,增长15.1%。企业亏损面为18.5%,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2元,同比降低0.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9.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大型企业领跑经济。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8家,其中年营业收入10-50亿元企业31家,5-10亿元企业33家,1-5亿元企业182家。全区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328.95亿元,增长11.4%,营业收入1274.20亿元,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4.0%和85.8%。89家大中型企业引领发展,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48.1%和48.4%。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2019年持续深入转型升级战略,推进化工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70.42万吨标准煤,下降0.3%;万元产值能耗0.107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3%,比绍兴平均低0.4个百分点居第三位。

建筑产业稳健发展。建筑业税收超10亿元,获评“全省建筑工业化优秀县(市、区)”。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三家PC基地全年产量达18.7万立方米。工程创优成果丰硕,建筑企业共获国家级奖项36项,其中鲁班奖3项、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中国住宅全装修精品工程3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7项;省级奖项86项,其中白玉兰奖12项、扬子杯3项、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20项、浙江省优秀安装质量奖2项、金石奖14项等。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4+1”投资新政,突出大项目引领,带动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比绍兴平均高1.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位。从四大结构来看,民间项目投资增长29.4%,比绍兴平均高6.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投资增长34.2%,居全市第二位;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3.5%和49.9%。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100%。

房产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6.78万平方米,增长5.1%;商品房销售额176.56亿元,增长39.5%;房屋施工面积421.17万平方米,增长46.1%,其中新开工168.04万平方米,增长48.4%;年末待售面积47.81万平方米,下降26.8%。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以“城市能级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品质之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城中村征迁52.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8万平方米,建造安置房1323套,鸿雁社区入选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3.5公里,打通断头路2条,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5%。大力实施智慧停车工程,新增停车位2042个。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等五大行动全面推进,获评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区。新建改造城镇配套污水管网建设项目12只,完成管网36.22公里。深入危旧房治理,全年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142户。

六、国内贸易

商贸经济平稳运行。省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36亿元,增长10.3%,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0亿元,增长14.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0.64亿元,增长8.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72亿元,增长15.3%。全年我区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00.58亿元,增长14.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销售额335.92亿元,增长26.1%;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4.29亿元,增长16.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营业额9.44亿元,增长16.3%。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20个,社区智能投递终端50个,新增(跨境)电商主体303家。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79.33亿元,增长21.4%。伞业列入省第二批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共有实体市场52个,实现成交额128.79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25.63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3.16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3个,实现成交额114.86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89.2%,其中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浙江石狮商贸城年成交额均超30亿元。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量质并进。大力促进区内优势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新增并购合作项目4个。新办外商投资企业46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13个。合同利用外资5.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3亿美元,分别增长59.7%和14.2%,外资引进实绩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新批项目总投资5.6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4只,到资1.07亿美元,占实到外资总量的26.5%;第三产业项目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76.8%。

对外贸易逆势趋稳。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02.43亿元,增长5.4%,其中进口总额24.22亿元,下降23.1%;出口总额278.21亿元,增长8.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84.42亿元,增长12.1%。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252家, 5家企业获批省级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示范企业。新培育出口名牌4只,累计33只,其中省级出口名牌14只。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188个,其中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43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印度、韩国、日本;出口超亿元的企业63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62.46亿元,增长9.7%;加工贸易出口15.57亿元,下降2.9%。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86.99亿元,增长0.2%;化工产品出口97.82亿元,增长13.6%;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32.13亿元,增长4.5%。

外经合作做优做强。龙盛、卧龙、阳光等3家企业入围2019年浙江本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30强,入围数量全市第一。新批境外投资企业7家,投资额1.4亿美元,累计达148家,境外总投资达23.9亿美元。全年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050万美元。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提速前行。全年实施综合交通建设类项目10个,完成投资28.05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公路建设,完成提升改造50公里,累计完成美丽经济交通精品示范走廊118公里。开创“村邮站+E邮柜”农村物流服务新模式,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公交优先”提质提效,优调公交线路19条、新增城乡夜公交3条,新增清洁能源公交车30辆,新建(改造)公交候车亭30座。ETC应用加快推进,截止年底ETC车辆用户累计总量16.66万辆。资金保障有新突破,全年新增融资30.63亿元,转贷38.22亿元,还贷17.26亿元。

旅游事业朝气蓬勃。获评“首批全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胜地”。“诗画曹娥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围绕六大系列举办40余场活动,新引进重大文旅项目13个。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培育省采摘旅游体验基地金果级6家、银果级3家。民宿经济稳步增长,新增民宿床位560张,覆卮山居、墨隐居·花墅获评省级银宿。夜市经济试水破题,文化旅游风情街获评绍兴市十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街区)”,风情街夜市活动参展摊位达270家,累计接待游客66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接待游客2087.27万人次,增长16.2%,旅游总收入175.46亿元,增长16.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86.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75.27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6.5%。全区共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五星级3家、三星级1家;旅行社1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提质增效。201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7.61亿元,增长4.5%,比绍兴平均高2.8个百分点居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52亿元,增长8.3%,比绍兴平均高2.9个百分点居第二位;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75.67亿元,增长7.6%,比绍兴平均高6.2个百分点居首位,其中增值税下降5.4%,企业所得税增长23.6%,个人所得税下降 32.9%,契税和耕占税增长110.2%。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48亿元,增长20.9%,其中民生领域共支出 82.90亿元,增长2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03.04亿元,增长13.8%,本年新增169.8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761.66亿元,增长16.1%,本年新增105.8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184.72亿元,增长9.2%,本年新增99.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34.74亿元,下降0.2%,本年减少0.93亿元,中长期贷款610.04亿元,增长15.3%,本年新增80.73亿元。

资本运行态势强劲。列入2019年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区),获评全国县域资本竞争力20强,“凤凰行动”上虞计划受到省政府激励表彰。企业上市走在前列,新增A股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各1家,累计分别达17家和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市值达2356.85亿元,占全市44.95%;实现直接融资288.17亿元,连续六年突破100亿元;完成并购重组5宗,涉及金额308亿元。新增上市辅导报会企业6家,其中科创板1家,居全市首位;完成企业股改21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动态保持在30家以上。成功创建首批“省级信用县”,全区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7%,位列全市第二位。新引进设立基金(机构)20家,金额近20亿元,累计达93家,金额近220亿元。新引进银行1家,全区累计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1家、保险公司29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民融中心1家、担保公司3家、典当公司5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亮点频出。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19位、浙江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第7位。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曹娥江科创走廊加快推进,新引进大学研究院3家,全区累计达13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8家;新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63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创新人才不断汇集,全年共引进海外工程师35人(省级1人),认定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项目7人,认定外国专家站1家。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50条,鉴定科技成果343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5.6亿元。全年专利授权量为42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1件。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区共有小学50所,在校学生38345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32031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335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入学14836人,入学率达100%,占全区义教段学生总数的25.6%。“学在上虞”品牌不断打响,4位学生获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3位学生获省技能竞赛一等奖,2位职校专业课教师获得全国技术技能比赛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高考全省前100名3人,8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3位学生招飞录取。集团化办学全方位开展,涵盖61所学校(含幼儿园),占全区学校(园)的33%,惠及56%的学生。教育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新增3700余个优质学位,完成7所幼儿园扩容工程,建设晚托等候室19个,关停非法培训机构16家。扎实推进各类职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年共完成培训13.36万人次,完成扫盲教育培训 1530人,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2154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声有色。2018年度位列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指标评估第28位,比上年度晋升10位。曹娥江文创走廊启动建设,新引进重大文旅项目25个。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完成2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馆分馆,7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落户民营博物馆5家,新建城市书房3家、农村文化礼堂42家。群文工作亮点纷呈,圆满完成市九运会开闭幕式文体表演任务,成功举办“天籁浙江”暨浙东唐诗之路主题晚会,群文原创文艺作品共收获4金5银5铜,位居全市首位。文博事业扎实推进,落实文保类古建筑修缮政府投资项目4只、补助项目4只。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4个、市级非遗项目41个、区级非遗项目160个。成立区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72.31万册,剧场、电影院7个;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20.78万户。

    卫健事业保障有力。全国健康促进县(市、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县域医共体运行顺利,省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全省首创医疗疗效评价制度,4家区级医院建立疗效评价科,今年全区有效回访患者6.79万人次,其中治愈率76.2%。长三角异地门诊实现联网刷卡结算。深化分级诊疗工作,完成家庭医生规范签约服务31.95万人,签约率40.6%,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82.7%。建立电子健康档案69.48万人,建档率89.0%。65岁老年人体检10.44万人,农民健康体检27.25万人。强化免疫规划,常规基础免疫“八苗”单苗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达95%以上。深化城乡妇女免费“两癌”检查项目,对7个乡镇1.59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两癌”检查。持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2019年全区计划生育98.86%。

体育事业活力迸发。举行曹娥江马拉松、世界名校赛艇赛等大型品牌赛事18次,拉动经济4000万元。体育中心成为城北新地标,市九运会华美落幕、王力宏演唱会精彩呈现,孙杨、傅园慧等体育界名家云集虞城。体育中心“最多跑一次”改革列入省级试点。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个、小康村提升工程18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1个,拆装式游泳池1个,笼式足球场3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9平方米。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荣获浙江“五水共治”“大禹鼎”、全省“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选第一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县(市、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新创建市级绿色学校3所。

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市级以上断面水质考核全面达标,创成省级美丽河湖3条。污染防治持续深化,完成36家VOCs废气深度治理、12家无组织废气治理项目。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建设,列入今年创建计划的12个工业园区已全部通过区五水办验收。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进位行动,今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PM2.5颗粒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62。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噪声53.9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9年全区总户数28.55万户,比上年增加612户,户籍人口77.94万人,比上年减少941人。其中男性人口38.37万人,女性人口39.5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和50.8%。全年出生5762人,人口出生率为7.39‰;死亡5641人,人口死亡率为7.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6‰。2019年全区流动人口21.39万人。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29元,增长9.2%。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34元,增长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307元,增长8.2%,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0.35%,比上年降低0.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9平方米,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43元,增长9.3%。人均生活消费支22293元,增长8.8%。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2.11%,比上年降低0.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3.5平方米,下降8.0%。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4,比上年收窄0.01。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打好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出台人才新政3.0版。举办人才发展大会,开展校招71场次,全区新增各类人才2.43万名,其中新增就业大学生17169名,增长22.5%。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家,总入住机构达30家,其中7家机构进入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百强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3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7%,低于去年0.18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3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883人,鉴定各类技能人才10526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0066本。

社会保障取得突破。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从政策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转变。至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2223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9.13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7.9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共计12464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1.3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共计参保42.5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2587家,参保26.6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2531家,参保21.5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2524家,参保20.22万人。率先在全市落实困难企业社保费返还工作,为2747家企业返还2.48亿元社保费用,助力全区稳就业工作。

民政事业提质增效。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805户7857人,其中城镇916户1189人,农村4889户6668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516.96万元,其中城镇958.58万元,农村5558.38万元。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3亿元,其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82.83万元,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资金229.43万元。积极构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7家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面运行,镇街级居家养老中心实现全覆盖,完成8个城市社区、29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公建民营”建设,新增城乡社区助餐配送餐点20个。完成88个行政村(居)规模调整和崧厦镇、沥海镇撤镇设街。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共募集慈善资金4599万元,全年发放各类慈善资金累计4644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1.87亿元。

 

 注:本文有删减。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已按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