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4-06-08来源:灌云县统计局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个确保、一个力争”年度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零确诊”“零疑似”的优异成绩,县防控办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县经济运行平稳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十三五”顺利收官。

初步核算,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64亿元,增长4.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59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32.0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170.0亿元,增长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99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35.5:43.6调整为20.9:34.6:44.5。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59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71.11亿元,增长6.7%;林业2.33亿元,增长1.3%;牧业35.51亿元,增长3.2%;渔业23.85亿元,降低2.1%;农林牧渔服务业17.78亿元,增长4.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2亿元,增长2.6%,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4.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1.47万亩,粮食总产量87.87万吨,粮食亩产484.2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87万亩,夏粮亩产为395.9公斤,夏粮总产量34.44万吨;秋粮播种面积为94.47万亩,秋粮亩产为565.6公斤,秋粮总产量53.43万吨。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1.84万吨;油料作物产量1667吨;水产品产量6.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31.0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006万头,全年生猪出栏47.02万头,猪肉产量3.89万吨。实施高效农业面积5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2万亩,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镇街全覆盖。农业机械总动力139.4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8%,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通过国家级认证。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2020年,全县工业生产克服疫情影响,稳定恢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7.67亿元,增长6.7%;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30.9亿元,增长7.8%;工业增值税3.11亿元,增长0.8%。全社会工业用电量5.36亿千瓦时,增长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8家,退出11家,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9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29亿元,增长12.7%;实现销售收入83.62亿元,增长10.8%;实现利税3.68亿元,增长21.7%;实现利润2.04亿元,增长22.4%。

建筑施工逐步回升。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4.38亿元,下降0.5%。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7.95亿元,增长5.3%;房屋施工面积363.78万平方米,增长8.4%;房屋竣工面积73.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8%。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75亿元,下降6.9%,其中项目投资184.35亿元,下降12.7%。工业投资134.62亿元,下降2.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7.76亿元,下降5.9%。高新产业投资17.21亿元,下降22.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5.2亿元,下降21.6%。服务业投资78.93亿元,下降13.6%。房地产投资35.4亿元,增长41.0%,商品房销售面积69.56万平方米,增长19.4%。

四、城乡建设与环保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完成主城区旧城改造2.1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253套,改造老旧小区8个。东城区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伊云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正式投用,泰山南路等7条市政道路竣工通车。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8个,建成大件垃圾分拣中心1座,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侍庄街道创成省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街道。完成农村改厕5600户,改造(建)公厕200座,农村无害化改厕普及率达99.8%;完成农房改善5000户年度目标任务;提档升级桥梁81座,建成“四好农村路”275公里,“四好农村路”达标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强力推进化工企业整治,三批次101家化工企业关闭退出任务基本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39家关闭企业问题完成整改销号,关闭化工企业危废、物料、废水实现“清零”。加强生态保护,完成大伊山龟腰山地质环境治理,推进海岸线治理修复,疏浚车轴河等农村河道125.9公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成片林面积1.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9.2%,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通过考评验收,东王集镇、杨集镇被命名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五、贸易和外经

消费市场逐步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0亿元,下降6.6%。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66.44亿元,增长2.8%;零售业销售额68.54亿元,下降1.4%;住宿业营业额0.5亿元,下降12.1%;餐饮业营业额6.15亿元,下降4.6%。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44万户,增长15%。

外贸外资趋于稳定。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800万美元,增长3.2%,其中出口总额19006万美元,增长3.7%;进口总额794万美元,下降6.5%。实际利用外资4858万美元,增长767.5%。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设施加快完善。连云港花果山机场航站楼及附属工程主体通过验收,204国道至机场连接线路基全线贯通,空港产业园建设拉开框架。连淮扬镇铁路灌云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并交付使用。233国道灌云北环段竣工通车。港口基础不断完善,运营质效大幅提升,完成4个通用泊位以及道路堆场建设,海河联运物流园获批省级示范物流园,港口吞吐量突破1200万吨。

全域旅游提质发展。获评“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大伊山、伊甸园、潮河湾、伊芦山四大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伊甸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伊山镇川星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兴镇伊芦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伊山镇川星村周庄和杨集镇小乔圩村刘庄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1亿元,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16.53亿元,下降1.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71亿元,增长11.1%。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增大。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3.35亿元,增长7.6%,占GDP比重6.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65.18亿元,比年初增加29.84亿元,增长8.9%,各项贷款余额337.93亿元,比年初增加67.03亿元,增长24.7%。

八、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加大教育基础投入,九年制实验学校小学部等3所学校加快推进;高考本一达线560人,同比增长35.6%,南师灌云附中通过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复评验收,灌云中专创成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注重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同比增长12.0%。优化医疗条件,县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正式授牌,县妇幼保健院开工建设,获评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156个,镇街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加快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网点在全省考评中位列第二。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巩固脱贫成果,深入开展“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完成实际投资1.29亿元;108个低收入村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以上。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9%。残疾人“两项”补贴、尊老金、五保供养金等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退役士官安置率100%。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大力弘扬正能量,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侍东亮入选全国首批“平安之星”候选人。开展信访突出问题大化解大突破专项行动,调解员梁德金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全国信访“三无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成功申报国家级验收。常态化推进“27+2”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餐饮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有效应对新沂河超历史行洪风险,全县大局持续稳定向好。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达1026706人,其中男性542501人,女性484205人;出生人口9510人,死亡人口6790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483321人,乡村人口543385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城乡居民住户抽样调查,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8元,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3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9元,增长6.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28.37亿元,比年初增加26.43亿元,增长13.1%;人均储蓄余额达到28543元,增长13.7%。


注:①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与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储蓄余额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

③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灌云县统计年鉴》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