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吴江撤市设区十周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周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全区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定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全区经济运行承压前行,回稳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1.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9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9.41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4.66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52.3:46.1,第二产业占比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06亿元,列苏州大市第3,其中税收收入183.10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1.0%。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6.9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87.48亿元,增长1.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2.9%,较上年同期增加2.3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9823户,其中私营企业10297户,个体工商户18922户。期末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260501户,其中私营企业93644户,注册资本5557.03亿元,增长3.6%;个体工商户162615户,注册资本161.47亿元,增长10.4%。企业能级持续提升。恒力、盛虹再度上榜“世界500强”,其中盛虹控股集团较上一年度排名大幅提升70位,亨通等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强”,通鼎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新增上市企业4家,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29家。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9%。全年粮食总产量16.08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3.62万吨,增长15.2%;小麦产量3.58万吨,增长15.9%。蔬菜产量32.74万吨,瓜果产量6.89万吨。全年出栏生猪74301头,羊6306只,活家禽23.24万只,禽蛋总产量918吨。吴江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绩考核上蝉联省、市“双第一等次”,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韧性。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73.17亿元,累计增长4.9%。按经济类型分,民营企业实现产值2599.81亿元,增长6.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2045.21亿元,增长3.2%。规上工业制造业领域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446.70亿元,增长9.0%。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收入6163.12亿元,增长2.6%。工业用电量242.49亿千瓦时,下降4.9%。
主导产业支撑强劲。全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669.20亿元,增长5.0%,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8.5%,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光电缆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快速增长,分别实现产值374.29亿元、1112.34亿元,增速分别为32.6%、7.0%。电子资讯业、丝绸纺织业分别实现产值1112.48亿元、1070.10亿元,增速分别为1.3%、-0.5%。
两新产业稳步增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86.19亿元,同比增长18.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4.6%,较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42.74亿元,增长9.9%,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2.3%。
新材料产业规模壮大。全年实现产值1077.78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3.1%,继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之后,成为吴江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稳健。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7.49亿元,增长9.0%。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65.03亿元,增长11.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93.0%;安装工程完成产值12.19亿元,下降8.6%。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113.28万平方米,下降26.1%;房屋竣工面积442.44万平方米,增长23.8%。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153.54亿元,增长4.3%;在省外完成产值23.95亿元,增长53.7%。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82亿元,增长5.2%。按产业看,工业投资完成240.15亿元,增长9.1%;服务业投资完成439.62亿元,增长3.2%。按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完成497.16亿元,增长2.4%;国有集体经济投资完成107.70亿元,增长40.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完成74.96亿元,下降10.6%。
新兴产业投资动能释放。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235.97亿元,增长26.8%。其中,工业新兴产业本年完成投资222.46亿元,增长23.9%,服务业新兴产业本年完成投资13.46亿元,增长104.6%。
房地产投资后劲乏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5.57亿元,下降2.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557.24万平方米,下降7.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77.33万平方米,下降73.0%;本年竣工面积336.03万平方米,增长24.5%。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5.90万平方米,下降12.5%;商品房销售额348.32亿元,下降21.9%。
交通、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物流更趋完善。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2366.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2公里,一级公路254.11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045万人,货物运输量2363万吨。货物周转量19.58亿吨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69058辆,本年净增42659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95739辆,本年净增49190辆。
邮电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4.09亿元,增长9.1%。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8.63亿元,增长5.6%。年末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0.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11.06万户,互联网用户131.02万户。
旅游产业有序恢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3.93亿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1802.41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0.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00万美元。推出各类主题精品旅游线路14条,“江村丝绸·魅力吴江”之旅为苏州唯一入选全省夏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线路获评苏州乡村旅游十佳精品线路,3家民宿获评苏州乡村旅游十大精品民宿。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成功上市。统筹疫情防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促消费活动,同里古镇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动吴江运河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承压回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67亿元,下降0.3%,较前三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业销售额总量迈上6000亿元大关,创历年新高,增速稳居苏州大市第1;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7%,较前三季度提升3.5个百分点。
升级类和耐用品消费增势较好。限额以上消费类别中,可穿戴智能设备、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分别累计增长82.0%、78.4%、63.0%;权重行业汽车销售回升明显,全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85.10亿元,累计增长4.0%,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18.3%,二手车增长102.3%。
外资外贸
利用外资企稳恢复。全年新设外资项目73个,新增合同外资4.70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99亿美元,下降16.39%,较前三季度回升3.4个百分点。引进合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新设和增资项目9个。新发展外商投资企业82户,新增投资总额4.90亿美元,注册资本(金)3.24亿美元,外方认缴注册资本(金)3.10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全区在业外商投资企业共1919户,投资总额349.50亿美元,注册资本(金)187.84亿美元,外方认缴注册资本149.72亿美元。
对外贸易克难前行。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9.24亿美元,其中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2.9%,出口总量和增速分别列苏州第5、第4,进口56.05亿美元,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47.14亿美元。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数14个,新签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3.0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8亿美元。
金融业
存贷款稳健增长。2022年末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63.04亿元,比年初增加517.27亿元,增长13.8%;人民币贷款余额4878.58亿元,比年初增加739.39亿元,增长17.9%。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47%,比年初下降0.09个百分点。
证券业平稳运行。全区共有证券营业部7家,资金账户开户数133602户,较上年新增3587户,全年共实现证券交易额2721.54亿元(仅东吴证券提供)。
科技和教育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净增195家,累计1228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2.74亿元。2018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同比增长70.9%,增速位列苏州第1。14家企业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创历史新高。6家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含双碳)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市第2,3家企业获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17家企业获市级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市第3。年末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60件,比2021年增加8.68件,新授权发明专利1508件。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8家企业入选市级项目,6项专利入围国家专利奖推荐名单,4家企业获苏州市专利奖。
人才队伍扩容壮大。技能人才总量27.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88万人。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15人,其中第二层次1人。获评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1家,入选首批姑苏“乡土人才”能工巧匠类第三层次1人,入选省特级技师7人。预计新增省级以上人才18位,焜原光电陈意桥团队入选姑苏重大创新团队。
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完成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4所,新增学位7000个,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正式开学,汾湖高级中学晋升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成立盛泽中学教育集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6所,其中幼儿园(含分园)136所、小学55所、初中39所、高中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数219921人,专任教师数15575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全区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全年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34场。全区现有电影放映单位20家,影院观众累计138.32万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953场。全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2.7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30个项目被列入2022年吴江区重点文体旅项目库,年度计划投资32.42亿元;4个项目入选省“十四五”文化重点项目库,2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库。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9家,较上年增加11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0家。卫生机构床位数794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376人,较上年增加65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956人,比上年增加235人。注册护士450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833人。区镇卫生院23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234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9家。推进苏州九院、江苏盛泽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儿童医院、苏州京东方医院三级医院建设,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品质医疗资源共享。牵头成立示范区糖尿病足专病联盟。通过国家级软件成熟度互联互通四甲测评。实现赴上海就医医保免备案不降比例直接结算。
体育事业深入推进。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片,新建笼式球场9片、健身步道20.25公里。完成训练健身中心等多个区属体育场馆改造升级,努力提升群众对健身设施的满意度。苏州湾体育中心认定为省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盛泽文体中心获评省体育服务综合体,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事,江苏省水上运动综合训练基地(苏州湾)落户吴江。
城乡建设
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沪苏湖高铁全面进入架梁建设阶段,通苏嘉甬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苏州南站枢纽及集疏运系统、盛泽站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获国家发改委“成绩斐然、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高度肯定。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盛家厍、垂虹景区提升项目等11个城市更新项目有力推进。完成3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乡村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全年建成特色精品乡村3个,特色康居乡村69个,特色康居示范区2个,新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个。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鼋荡美丽乡村群基本建成,即将验收。古运丝路黄家溪、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列入第二批市级特色精品示范区候选培育名单。七都镇开弦弓村、平望镇溪港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为296999户,总人口为907653人,比上年末增加12629人,增长1.4%。其中男性442779人,女性464874人,男女性别比为95.25:100。全年出生人口6332人,出生率为7.03‰;死亡人口7202人,死亡率7.99‰;人口自然增长率-0.97‰。全区非农业人口741281人。
社会保障水平更加完善。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72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88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8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有效用工备案数达到56.2万人,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总量列全市第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3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10883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5.66万人次。发放困难人员救助金、物价上涨动态补贴超1亿元。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1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6739张,社区照料床位3883张。在全市首推“一键吴优”智能养老服务项目,为1851户老年人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住户抽样调查,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79元,增长4.0%,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15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51元,增长6.0%,城乡居民收入比1.82,比上年缩小0.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打造8处“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点位,推进5个“美丽街区”建设。PM2.5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2%。11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办结49件中央环保督察、39件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完成35项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治”“三优三保”等行动拆旧超1万亩,盘活存量土地超6700亩。
回顾过去的一年,殊为不易、极不平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全区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住用好示范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战略机遇,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走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最前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吴江新实践。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22年度快报数和预计数,定案数以2022年统计年鉴为准。
2.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来源于公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