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4-04-27来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

2022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新成绩。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0.5%,三次产业结构为1.4:38:6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43.3亿元,下降2.5%;第三产业增加值388亿元,下降0.3%。

二、农业

202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11.3亿元,增长11.9%;牧业产值0.7亿元,下降23.9%;林业产值0.3亿元,下降43.6%;其他产值1亿元,下降15.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增长16.5%,其中:粮食0.4万亩,增长44%。全年各类农作物产量5.8万吨,下降64.7%,其中:粮食0.3万吨,增长78.5%;玉米0.03万吨,下降81.9%;蔬菜产量5.4万吨,下降65.9%;瓜果产量0.04万吨,下降81.1%。

全年畜牧业存栏头数4.6万头(只),增长6.2%。其中:牛存栏数1.3万头,羊存栏数3.1万只,猪存栏数0.2万头。农村用电量1530万千瓦时,下降28.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0.2万吨,下降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2.2亿元,较上年下降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0.3%。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产值117.6亿元,增长6.2%;重工业产值614.6亿元,下降11.1%。按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型企业产值536亿元,下降11%;小微企业产值196.2亿元,下降1.6%。

装备制造业企业3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亿元,同比下降5.9%,占全区总产值比重的34.8%;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7亿元,下降3.5%,占全区产值比重的28.7%;高新技术工业企业3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67.7亿元,下降14.5%,占全区产值比重的64.9%。

在支柱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产值258亿元,下降22.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200.6亿元,下降3.7%;烟草制品业实现产值56.8亿元,增长1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51.9亿元,增长50.1%;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22.2亿元,下降14.3%;金属制品业实现产值16.5亿元,下降15.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产值17.7亿元,增长1.6%。

从主要产品看,钢材565万吨,下降18.5%;风力发电机组961万千瓦,增长99.2%;商品混凝土223.6万立方米,下降47.1%;卷烟180.2亿支,增长0.4%;黄金5.1吨,下降38.6%;汽车1.2万辆,下降16.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56.7亿元,下降12.9%;利润总额-10.3亿元,下降1.3倍;利税总额32亿元,下降60.5%;亏损企业亏损额26.3亿元,增长4.8倍。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4.4亿元,下降9.1%。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10亿元,下降27.5%。建筑房屋施工面积821.2万平方米,增长7.3%;竣工面积22.6万平方米,下降70.7%。

四、服务业

地区生产总值中,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6亿元,下降16.1%;金融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8%;房地产业增加值78.8亿元,下降1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77.9亿元,增长12.1%,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02.5亿元,下降6.7%;利润总额27.4亿元,下降30%。

2022年末,拥有出租汽车、公交汽车6598辆。其中:出租汽车5328辆,城市公交车辆1270 辆。公交营运线路条数61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067.7公里,线网长度327公里;2022年全年新开3条、优化公交线路3条。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下降0.9%。批发和零售业贸易额3533亿元,下降1.4%。其中:批发业3433.9亿元,下降1.1%;零售业99亿元,下降11.1%。

按行业分,石油及制品业实现销售额1249.5亿元,同比增长19%;金属及金属矿销售额733.7亿元,下降14.1%;化工产品类584.3亿元,下降0.5%;煤炭及制品业333.4亿元,增长39.2%;棉、麻类96.2亿元,下降54%;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类126亿元,增长12.9%;棉、麻类96.2亿元,下降54%。

    六、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下降3.6%。其中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6.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6%。

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下降38.2%;民生投资下降29.7%;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9%。

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4%,商品房销售面积82.9万平方米,下降48%;商品房销售额71.5亿元,下降44%。

七、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5.4亿元,同比增长53.4%。其中:出口额231.9亿元,增长65.7%;进口额53.6亿元,增长16.3%。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36个,下降44.6%,投资总额534.89亿元,下降13%,其中:工业项目21个,下降44.7%,投资额215.68亿元,下降45.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万美元,下降88.4%。

八、财政与税收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4亿元,同比下降41.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亿元,下降40.5%;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2亿元,下降43.6%。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0.1亿元,下降44.9%;非税收入11.1亿元,下降24.4%。分税种看,增值税(含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70.1%、34%、28.7%和增长15.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0.5亿元,下降44.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亿元,下降30.1%;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4.8亿元,下降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57%;教育支出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下降97.3%;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3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学前机构65所,其中:普通普通高中4所,初中7所,小学11所,幼儿园4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职教职工4369人,增长26.5%,其中:专任教师3322人,增长31.3%。

各级各类中小学生、幼儿园在校(园)生4.75万人,增长3.3%;其中:普通高中全年招生1320人,在校生3637人,毕业生1426人;初中全年招生3181人,在校生8732人,毕业生2403人;小学全年招生5069人,在校生25393人,毕业生2505人;幼儿园全年招生2410人,在园幼儿9564人,毕业幼儿3230人;特殊教育学校全年招生54人,在校生197人,毕业生51人。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91%。

全年投入教育经费5.53亿元,较上年增长4.7%,其中:落实各类城乡义务教育保障资金2379.5万元,免除各类教育费用474万元,惠及近4.73万名学生;发放普惠性、公益性民办幼儿园奖金补资金816.4万元;发放家庭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等各类资助162.25万元,受惠学生3775千人(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3.5%;新(改)建幼儿园1所。

全年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70项,争取上级科技扶贫资金1.06亿元。累计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家;科研机构总数76家,形成全产业科研机构覆盖。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5家;众创空间15家,其中国家级7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67家。

全年专利专利授权总量1083件,比上年下降38%;其中:发明专利147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拥有市级特色文化街区3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年开展文艺演出200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全年投入文化体育活动经费53.9万元(本级)。特色文化项目2个:在建文化大院(萨尔达坂村)1个,重点村(马家庄子)赛马场1个。

文体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建成13个基层街道文化站、88个社区(村)文化室,健身路径110个。

拥有体育场馆1个,体育场地总面积0.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平方米。三大球类场地2块,其中篮球场地1块、排球场地1块。社区有健身步道2个,总长度23.8公里。县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29个社区(村)完成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项次,参与人次达0.1万余人。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三级综合医院3个,二级综合医院2个,门诊(所)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9家,村卫生室5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个,全年总诊疗69万人(次)。卫生机构床位数1060张,其中:医院床位数89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9人,注册护士908人。居民基础医疗需求获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日趋健全。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00元,下降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10元,增长5%。

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城镇人员就业1.7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43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600人,转移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364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100%,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9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57万人。

不断健全城乡救助体系,拨付各类救助金2702.8万元,统筹做好养老服务,发放高龄津贴583.3万元。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全年发放低保、高龄、残两补等各类救助补助、节日慰问金3560万元。建立全民参保基础信息共享和提取机制,动态掌握城乡居民适龄参保人员,推动特困供养人员三方委托照料服务落地。全年为587户784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及救助金824.8万元。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个,社区(村)日间照料站10个。

全年享受伤残抚恤金人数152人,优待总金额348万元。发放伤残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人数207人,发放抚恤金金额348万元,生活补助金92.4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2人,金额32.5万元。  

   全年企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1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7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在建道路建设14.65公里,其中:完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区域在建市政道路4公里;开发区二期市政在建道路1.45公里;两河片区在建道路7.5公里;丰田村片区在建道路1.7公里。完成道路建设4.6公里,其中:完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区域完成新建桥梁0.25公里,新建市政道路0.55公里;完成开发区二期市政道路建设1.3公里;完成两河片区新建道路2.5公里。完成新建地下管廊及廊道9.32公里,其中国际陆港区新建地下管廊8.92公里,开发区二期完成新建地下管廊0.4公里。对10个小区1070户完成提升改造,打通5条“丁字路、断头路和节点改造”道路;绿色建筑公建面积47万平方米。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登龙岭隧道、纺服中心乌昌立交建成通车,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实施老旧小区提升工程10个,改造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070户。依托楼庄子水库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为全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建成八钢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管网15.2公里,铺设全域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网8.5公里,再生水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累计建成区绿地面积达53148亩,全年新增绿地面积84亩,其中:公园绿地40.79亩,防护绿地43.21亩。“树上山”改造提升500亩,“地变绿”新增84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3%,建成区绿地率39.91%。种植乔木0.32万余株,乔灌木20.26万株,新增小游园、街旁绿地4处,公共绿地养护面积26190亩,全年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19项。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持续推进陆港区、纺服中心等区域绿化,完成澎湖路、万寿山街绿化提升改造,新建小游园4处,城区园林绿化水平稳步提升。

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74.69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425.835吨,氮氧化物(NOx)排放量6330.455吨。全区排污申报核定户数158家,有5家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废水年产生总量 190.93万吨,固废年产生总量331.63万吨。

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染监管治理,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督察期间共接收信访举报件77件,办结率达93.5%,群众满意率达100%。全力推进重污染天气“百日攻坚”行动,全年优良天数达 276天,优良率达75.6%,全面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13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8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为统计年报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GDP)、总产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其他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其中:招商引资数据来源于区招商服务局;财政数据来源于区财政局;进出口数据来源于区商务局;教育数据来源于区教育局;科技数据来源于区科学技术局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体育数据来源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卫生医疗数据来源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业与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及社会福利数据来源于区民政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源于区建设局;林业数据来源于区园林管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源于区应急管理局;公交车、出租车数据来源于相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环境保护数据来源于区生态环境分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