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02来源:崇明县统计局

2011年是崇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实施三年行动纲要的收尾之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力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中,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管理,着力推动崇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工作有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人代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产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起主导作用。2011年全县实现增加值224.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较年度计划高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亿元,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中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建筑业增加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全县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5:34.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税收监管得到加强,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增幅较年度计划高14.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20.4亿元、企业所得税4.2亿元、增值税2.6亿、个人所得税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18.1%、11.3%和11.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从支出项目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18.5亿元、教育14.6亿元、医疗卫生8.0亿元、农林水利事务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7%、28.9%、35.3%和49.7%。

二、农业

农业结构稳健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升级加快,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万亩,粮食总产30.9万吨。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4.45万亩,单产52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1%。优质水稻种子供应总量达到165万公斤,稻麦良种覆盖率提高到了98%以上。机插稻推广面积10.7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创建面积11.2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市场营销进一步发展。崇明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4.6万亩次,绿叶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3.5万亩次,白山羊出栏量达到了25.6万头,稻蟹种养面积2.2万亩。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已有152个产品获得了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2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7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完成了1.6万亩设施粮田和1.38万亩设施菜田建设,创建市、县级蔬菜标准园各1家;推进了2010年获批的11个标准化畜禽场技改项目,完成了申烨奶牛场大型沼气工程和20户中小型生猪饲养户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1750亩水产养殖场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完成了45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北部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建设有力推进,启动建设垦区内有关菜田设施、标准化鱼塘改造等项目;实施了调优蔬菜品种结构示范;推进了北六效1600亩低碳农业示范园建设;施用有机肥对400亩绿叶菜基地进行土壤改良;完成了崇明水仙花实验基地建设。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1年共新增合作社73家,全县合作社总数达92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达43家;与百联、家乐福等超市卖场签订农超对接协议;新开设崇明农产品专卖店5个,崇明生态农产品在市区的专卖店数量达到了65家,专卖柜数量达到120个。2011年我县农产品在市区的营销额可达到5.5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海洋装备业逐步做大做强。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0%。全县六大主导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产形势良好,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各行业,分别增长132.4%和29.2%;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全县工业累计产销率达到98.1%,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

海洋装备业做大做强,我县被认定为全国12个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之一。海洋装备业在我县工业生产中优势明显,2011年海洋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5.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5%,比上年增长26.1%。

工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节能措施有效落实,产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今年以来集中推进铸造、危化、小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和橡胶制品等5大类“两高一低”行业的调整淘汰,全年实施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家(市重点推进9家,县推进21家),节约标煤约4700吨,腾出土地约81亩。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01%。

建筑业稳健发展。2011年,对19家单位共30幢楼宇完成了52000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建设。全年共落实项目15个,对育麟商务广场、陈家镇滨江生态休闲运动居住社区4号地块二期、崇明县文化科技中心一期工程和长江口稀有水产资源繁殖试验基地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2011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陈家镇、长兴镇和崇明新城三大重点地区项目的强力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年初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增幅较年度计划高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实现投资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所占比重达88.5%,比上年提升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投资1.9亿元,比上年下降28.0%;第二产业实现投资13.2亿元,比上年下降34.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依然强劲,全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1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55.4%,比上年增长97.7%。

三大重点地区落地项目有序推进,进一步助推了崇明全县投资总额的快速增长。2011年长兴地区、陈家镇、城桥新城三大重点地区完成投资额98.0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量超过75.0%。其中长兴地区完成投资53.1亿元,陈家镇开发公司完成23.5亿元,新城开发公司完成21.4亿元。

五、交通、邮电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崇明三岛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2011年完成南门水陆换乘中心申崇公交场站前期准备工作,抓紧推进长兴马家港临时交通枢纽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完成100座公交候车亭建设和300对站杆、站牌规范设置工作。继续调整优化公交线网,本年度调整完成12条线路,开通了城桥1路环城公交线路。今年陆上交通新增公交客车6辆,更新公交客车24辆、“村村通公交”客车18辆,新增、更新区域性出租汽车10辆,较好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9亿元,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9.0万门,年末拥有电话用户22.1万户,每百户住宅电话拥有量达63.8部。邮政业务保持稳定,2011年末共有邮政、电信局(所)63个,全年进出函件1030万件,进出包件9.3万件,进出特快专递34.4万件,发行各类报刊杂志2044万份。

六、内外贸易

全县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市场交易活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年度计划提高3.4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零售业在总量及增长速度方面均领先其他行业,实现零售总额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5%;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4%。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刺激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 政策继续得到落实。2011年全县115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共销售家电产品3.4万台(件),销售总额8011.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55个“家电以旧换新”企业共销售8.2万台(件),销售总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审核家电以旧换新补贴2378件,补贴资金65.1万元。

外贸出口受造船价格影响,拨交额出现下降。2011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147.2亿元,比上年下降7.5%。其中以造船为主的工业品出口拨交额146.9亿元,比上年下降7.4%;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3 亿元,比上年下降25.7%。

七、招商引资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势明显,招商引资管理和服务得到加强。2011年引进各类企业4299户,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引进实体企业29家;注册资金总额8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累计完成税金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年审核批准外资项目62个,投资总额4316万美元,注册资本259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360万美元,实到外资1021万美元。

八、旅游

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大,旅游品牌知名度逐步扩大。通过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信息发布、促销推广,崇明生态岛建设和生态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今年成功举办了“绿色崇明,零度嘉年华”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通过旅行社导入主会场的旅游团队就有68个,近2000人次。组织了“龙腾跃瀛洲 汉歌耀明珠”--“我们的节日”2011崇明端午节季活动。开展了第十四届崇明森林旅游节及其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崇明本土特色和旅游资源,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18项主题活动。西沙湿地-明珠湖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民文化村、瑞华果园成功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3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1.9%;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九、金融

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后,我县金融环境总体良好,金融机构存贷总额稳定增长。2011年末,全县有各类金融机构10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592.4亿元,比年初新增45.6亿元。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存款512.9亿元,占存款余额的86.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8.5亿元,比年初新增2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40.6亿元,比年初新增47.7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建成城桥中学北扩项目、陈家镇青少年活动中心,堡镇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展开。完成1.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与重建工程。港西明南幼儿园、堡镇虹宝幼儿园交付使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年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36班次,培训教师达3645人次。社区教育工作不断推进。全年全县接受教育的老年人有6.8万人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9.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继续保持100%,中考合格率达97.2%,高考本科上线率为52.3%,本专科上线率为91.7%。

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继续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建设挂牌启动。崇明生态科技馆建设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2011年度审核推荐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审核推荐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项。完成了2011年度崇明县工业(低碳产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审查和立项工作7项。申报2011年度国家级新产品3项。申报国家火炬项目1项。获批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审核推荐2011年度第二批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6项。组织申报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型企业4家。成功举办了“2011年崇明科技节”和“2011年全国科普日崇明县活动”。举办20场次大型科普早市活动,直接受益民众3000多人。订制低碳科普展板155块、科普小册子32500份,垃圾分类宣传折页20000份,抗生素科普小册子10000份,抗生素科普展板2套,在科普活动中免费向公众发放。全年组织实施“走百村,讲百课”119场次,受益人数为8000人次;开展“科普早市”120场次,受益群众达60000人次。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城桥新城图书馆与占地10500平方米的文化馆(含美术馆)顺利竣工。8个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完成金鳌山公园改造和学宫学海堂修复工程。成功举办以“发掘文化底蕴,传承文化脉络,创新文化品牌”为主旋律的崇明县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继续实施文化下乡“百千万”工程。“百场戏”全年巡回演出100场次,观众超过8万人次。“千场电影”全年共放映7846场次,观众达316900人次。“万册书”下乡工作为镇村图书配送图书3万册次,并为各村农家书屋配送音像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农村地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年图书馆采编新书3.5万多册,订阅报刊1200余种。全年共发放借书证近2200张,共接待读者32万人次,图书流通125万册次。积极拓展放映演出市场。崇明影剧院全年放映电影超过1000场,观众超7万人,票房收入首超150万元;全年儿童展演46场次,观看人数约3.6万人次,演出收入11.5万元。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的文化艺术特色。全县共有群众文艺团队294支,全年开展各类群文活动1800多场次,参与人数超过65万人次。全年,广、电、报三大媒体共播发、刊登各类新闻、信息近6000条,其中电视新闻3000多条,电视专题80多部,广播专题300多部,《崇明报》记者自采新闻800多篇。全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新开户安装2000多户,无线电视安全播出5580小时,广播安全播出6200小时。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2011年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间,国内外90余家主流媒体的170余名记者参与采访报道,赛事的宣传力度较以往更大。竞技体育成绩显著。今年共计组织青少年常规竞赛8项11次,参加运动员达到3万人次,获得全国锦标赛金牌3块,银牌2块。在上海市田径锦标赛、上海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海市“上中杯”乒乓球锦标赛、上海市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上海市青少年赛艇锦标赛、上海市“曹燕华”杯中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等各类市级各单项锦标赛比赛中中获得金牌38块金牌。全年共向二级运动队输送23名体育后备人才。群体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县第十五届运动会。积极参加市七届农运会,崇明代表团参加了全部20个项目的比赛,代表团近300人。举办第五十届“烈士杯”篮球比赛和环明珠湖自行车比赛。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共计举办各类大小型全民健身活动700多次。今年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3片、健身点40个、百姓灯光球场36个、百姓游泳池2个、百姓健身步道3条、百姓社区健身房2个。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稳步推进,在学科建设方面、人才建设、科研方面成效显著。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扩建工程,病房楼、医技楼、科教楼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堡镇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基本完成土建,进入设施、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庙镇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前期论证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开展医联体专家下基层工作,为社区居民举办免费义诊活动。居民健康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为本县常住居民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内容的健康档案。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民参合继续保持高水平。2011年全县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为785元,其中:个人缴费为每人180元,县财政补助每人255元,乡镇财政扶持每人130元,村集体扶持每人20元,市财政补助每人不低于200元。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9.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略有下降,外来人口有所增加。2011年全县户籍人口数68.8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人口出生数3556人,人口出生率5.16‰,死亡人口数6532人,人口死亡率9.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3 ‰。全年外来人口达16.3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7%,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9.0%。全年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641.8万元,向1712户上年度新生独生子女家庭以及低保独生子女家庭赠送计划生育保险,金额达46.3万元;向1484人发放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金额达226.5万元;向37480人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金额达2852万元;7063人领取了年老退休时的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费,金额达3517万元。

就业政策得到落实,确保目标提前完成。2011年末,全县累计新增就业9285人,完成全年目标9000人的103.2%。实施各类职业培训5130人,实现了培训5000人的目标。扶持创业成功310人,完成市下达的300人的指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可始终控制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49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45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4元,比上年增长13.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45元,比上年增长13.2%。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4.7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响椿公路等4个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向化镇六效公路阜南乐兴桥抢修工程、新海镇遵义路路面维修工程和23公路农村公路防坍工程以及773公里农村村支路建设。完成1500户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完成绿华绿港村等13个乡镇共15个村的村庄改造。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今年以来,全县共新增廉租住房租金配租家庭23户(另有29户符合条件待签约家庭)。推出首批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在新海、东平两镇建造共4幢实物配租房源,140套(两镇各70套),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投入资金2920万元。全面开展我县首轮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工作。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房)。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县建设筹措950套公共租赁住房任务,积极推进长兴海洋装备配套生活区二期项目,11月底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1244套公共租赁住房。扎实推进公租房在建项目,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配套生活区一期单位租赁房项目3万平方米,计488套,年内完成结构封顶。推进旧小区综合改造力度。完成了城桥镇、堡镇、庙镇、新河镇、长兴镇的99幢直管公房、1.5万平方米零星直管公房、50余幢系统公房的调查踏勘工作以及东平、新海两镇20万平方米综合改造工程核对工作,旧小区综合改造于12月初启动。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保制度全面实施,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农保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从2011年1月1日起,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原有的每人每月23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40元,人均月领取水平达到370元。老年农民养老金补贴从每人每月14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195元。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互助帮困纳保工作,居保参保64077人,纳入市民帮困计划630人,达到应保尽保。落实了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外来从业人员、以及城镇职工失业人员享受城保医疗待遇工作。落实工伤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完成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过渡到城保工作,涉及单位1316家、对象51808人,发放医保卡43675张。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调整落实救助新政策。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0.8万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3.2万人次,发放金额6970万元;全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2.2万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9.2万人次,发放金额3710万元。继续实施各项临时性救助措施。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今年7月和9月,对全县城乡低保、重残无业、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各类对象,共发放物价补贴1321.8万元。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养老机构达标建设。在新村乡、新河镇、中兴镇敬老院和新海怡心养老院完成达标建设的试点工作。落实市政府养老实事项目。组织对2010年底招聘的700名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健康体检和上岗培训,为全县新增28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今年新增100张养老床位和2个老年助餐点的任务已落实责任单位并抓紧建设。积极开展为老服务。实施“冬季为老助浴”和“夏季送清凉”活动,向全县1600多位困难老人免费提供洗浴服务;为全县百岁老人、部分特困老人和住院老人共3666人赠送慰问金、清凉用品共计40.7万元。积极争取市老龄办的支持,投资315万元在全县新建10个、改建23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组织实施“九九关爱”白内障复明工程,为200名农村贫困白内障老年人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举办3次联合宣传咨询、维权接待、为老系列服务活动,累计接待受理咨询473人次,发放健康、法律维权书籍近5000本,为老年人服务1100多人次。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日益显著。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部级技术评估。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建设。全面完成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镇化地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堡镇和新河污水处理厂,推进陈家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完成堡镇港二期7.2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和七效港、六效港河道疏浚、护岸和绿化等工程建设。更新149辆国Ⅰ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公交客车,全部达到国Ⅱ标准;成功创建10.8平方公里“扬尘污染控制区”。加强建筑工地、道路与管线施工的噪声控制和监管,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安静小区创建,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建成处置能力2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并投入试运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调整、淘汰劣势企业共30家,对全县30家重点监管企业实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13家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监管系统。推进清洁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占地2200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推进8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23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高有机肥、专用配方肥、新型农药的使用力度和范围;将全县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提高至75%;推进1000公里农村村沟宅河整治工程和农户厕所、棚舍、农宅周边环境治理和整治工作。完成了崇明新城绿地建设10.3公顷、陈家镇中心社区绿地建设13.5公顷以及堡镇市民公园建设4.3公顷;完成1500亩生态林建设,1000米立体绿化建设,推进屋顶绿化建设3385平方米。2011年完成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6500亩,中幼林抚育15000亩,四类林(包括崇启高速通道防护林)建设2958亩,经济林492亩,三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5%。

安全生产工作基本保持稳定。2011年,没有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全县各类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全年共督查、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833家(次),排查出一般隐患5523个,已整改5388个,整改率为96%,排查出县级较大隐患5个,已整改4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成效显著。播放安全生产常识专题影片28场次,播放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500遍,组织安全生产专题文艺巡演10场次,发放2010生产事故案例汇编10000册,共悬挂横幅标语350条,举办演讲比赛18场,展示黑板报250多期,参观图片展览3万余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影响我县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欧债危机对海洋装备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生态岛产业支撑尚不明显;工业投入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财政刚性支出依然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矛盾较突出;物价上涨较快,低收入户生活困难;由征地安置、动拆迁、土地使用等引发的群体性矛盾仍时有发生。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