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01来源:江阴市统计局

2011年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战胜困难挑战,经济建设、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3万美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4.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938.5亿元,增长14.3%[注①]。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8.0:40.2,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稳步壮大。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金1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2.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4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上缴税金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5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4.7%。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优化农产品供应结构,有效保障市场需求。全年粮食总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增长2.5%;油料总产量1613吨,比上年下降8.7%,其中油菜籽1511吨,比上年增长17.0%;茶叶总产量3.87吨,比上年下降70.2%;水果总产量4.29万吨,比上年增长8.1%。

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0.9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2.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千公顷。

林牧渔业生产小幅增长。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0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牛羊肉3.0万吨,比上年增长0.8%;禽蛋总产量1.1万吨,比上年增长3.0%。奶牛存栏0.7万头,比上年增长1.4%。全年水产品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长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21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7%。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580.3亿元;重工业实现产值4396.3亿元。在全市跟踪统计的15种重点产品中,有10种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产品销售率98.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利润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企业亏损面12.3%,亏损额8.1亿元。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其中物联网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4.9亿元,增长84.0%;新能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2.5亿元,增长44.4%;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58.7亿元,增长46.2%;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增长24.2%;微电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增长13.1%;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2亿元,增长11.7%;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5.2亿元,增长38.0%;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增长30.0%。

工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华西村、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新长江实业、阳光集团等5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西城三联、法尔胜集团、海澜集团、双良集团、中油沥青、扬子江船厂、澄星实业、华宏实业等8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10家企业超50亿元,10家企业超30亿元,11家企业超20亿元,33家企业超10亿元。68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60亿元1家,超10亿元的11家。百强企业贡献继续增大。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093.3亿元,实现利税414.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4.1%和63.6%。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8.0%。1个建设工程项目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个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4个建设工程项目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6个项目获江苏省建筑装饰优质工程奖(紫金杯),12个建设工程项目获无锡市“太湖杯”优质工程奖,7个项目获无锡市“太湖杯”建筑装饰优质工程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分产业投向:第一产业投资12.6亿元,比上年下降13.4%,第二产业投资3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三产业投资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分注册类型:国有经济投资67.9亿元,比上年下降16.3%,三资经济投资95.1亿元,比上年下降6.6%,其他经济投资5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9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4.5%;新增固定资产553.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7.8%。

房地产业出现下降。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69.3%,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11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1%,竣工面积244.8万平方米,增长4.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9.1万平方米,下降38.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3.0%。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下降0.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镇零售额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乡村零售额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39.5%,通讯器材类增长37.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4%,汽车类增长21.3%。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8个,实现成交额186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消费品市场73个,实现成交额4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生产资料市场25个,实现成交额13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2%。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进口总额9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出口总额11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上升,实现出口额72.3亿美元,增长30.8%,总量占比达60.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有37个品牌列入江苏省、无锡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其中省级品牌23个,占全省10.0%,蝉联全省县级市第一。江阴服装出口基地跻身国家首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8个,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7.8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进一步提升,占到位注册外资比重达到32.3%,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注册外资占制造业比例达到83.4%。

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金额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4%,业务执行金额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1%;离岸业务合同金额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8%,离岸业务执行金额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6%。

对外经济合作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项目25个,中方投资额突破2亿美元,达到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2%,其中百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社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40.9万辆,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汽车21.7万辆,比上年增长21.1%。私人汽车又有较快发展,年末达到16.5万辆,比上年增加3.2万辆。

社会运输量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123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6%;完成货运量3464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2934万吨,比上年增长3.3%。

邮电通讯稳定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25.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发送函件2724万件,比上年增长10.7%。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1.4万户,比上年增加6.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0.6万户,比上年增加4.1万户。

国内国际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2%;接待国内游客111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旅游总收入达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全市拥有A级景区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2A级景区4家。创建农业旅游点30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1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5家。全市拥有旅行社4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市政道路长度397公里,人均市政道路面积26.3平方米;市政排水管道密度4.6公里每平方公里,供水管道长度1196公里,供水总量7593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其中城市液化气供气总量0.39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48010万立方米。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一般预算收入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基金收入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一般预算支出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7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1038.2亿元,比年初增加149.2亿元;中长期贷款573.3亿元,比年初增加54.6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险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人寿险收入23.6亿元,比上年增长8.0%。保险业务支出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保险赔款支出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

证券交易市场总体较冷。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4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20.7万户。证券机构交易金额1944.1亿元,比上年下降33.8%。全年新增4只股票,累计拥有32家上市公司、33只股票,其中境外上市企业10家,募集资金280亿元,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继续保持第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建立江苏省江阴百桥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无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无锡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至2011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江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个;无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9个;厂办科研开发机构257个。江苏省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97.0亿元,增长25.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27家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72家。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32个,省级重点新产品25个。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1290件,比上年增加551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40件,占申请总数的19.8%。专利授权691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9件,占授权总数的3.8%。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34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到位经费2.6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年末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72200人,其中小学88082人,普通中学60175人,职业学校12693人,大中专11104人,特殊教育14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8142人,91.3%的幼儿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小学和初中普及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1%,全市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就读新生达到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95.6%。当年高考录取率达96.6%,其中本科录取率达67.6%,创江阴高校录取率新高。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7所学校(园)易地新建竣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共竣工校舍91栋,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100%,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镇(街道)建成图书馆分馆,行政村建立“农家书屋”。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522场,文化下乡送戏210场、送评弹270场、送图书22300册、送电影3526场,农村小戏进城演出17场,直接受惠群众200余万人次。举办承办民俗风情节、读书节等节会文化活动,承办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影展、学术研讨、影片交易等活动。特色文化建设取得较好进展,再次获得故事、民乐、戏剧(月城镇)等3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开放5家专题文化场馆。市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得到全面修缮,完好率达95%以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汇编出版《忆江南——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组织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恳谈会,广电大厦、橙天嘉禾影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金一文化被评为无锡地区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家,编制床位5404张,实际开放床位6240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7010人。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片区二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对70岁以上农村参合群众增加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共有78052人参加健康体检,体检率95%。组织实施健康“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共组织各类公众健康咨询活动209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540场,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社区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机制运行良好。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3.7万平方米,其中市区4.23万平方米。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90人。全市经常参加锻炼人口超过50.5%,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92.9%。江阴市民水上活动中心落成启用,市级体育场馆设施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学校、企业、社区等公共体育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全市镇、街道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94%。竞技体育取得佳绩。全市运动员获省以上金牌19枚、银牌15枚、铜牌15枚。举重运动员在江苏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勇夺三块金牌;男、女子足球队97、98年龄组双双获得冠军。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快培育与引导,形成了体育用品生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休闲业、体育产品销售业、体育彩票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彩票销售额达4.87亿元,实现全省体彩销售六连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1.6万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0.9万人,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8.1岁。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全市年末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848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52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5%。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8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17460元,比上年增长1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689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05元,比上年增长13.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含偶尔居住)39.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67.0平方米。

社会保障统筹推进。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其中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4万人,净增缴费人数2.6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54.8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5.7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7.7万人和22.3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6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市区月低保标准提高至420元。年末在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67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各类福利机构拥有床位6800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227人,其中市区为5461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4133万元,其中市区为1324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9751人次,支付救助金117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5309人次,发放救助金1086万元。全市重点优抚对象6108人。全年全市慈善组织累计募集善款(含冠名基金)11220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93.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万元产值能耗0.25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0.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排放强度分别下降到0.75、2.47、0.06、4.41千克/万元[注②]。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303公顷,绿地面积429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92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

 

注①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注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