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新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8来源:常州市统计局信息网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变中求进,重点突破,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和新城建设,全区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荣获常州市辖市区综合考核第1名、科学发展评比考核第1名,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排位升至第3位。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总量规模继续扩张,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13亿元,比上年增加122.66亿元,同比增长24.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2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410.57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工业增加值388.71亿元,同比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201.34亿元,同比增长2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7:31调整为1.8:65.9:32.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达10.29万元,同比增长21.4%,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63万美元。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区财政总收入跃上新台阶,达204.11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02亿元,同比增长3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1.7%。从预算收入构成看,主体税种全面增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分别入库16.04亿元、12.63亿元和1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15.15%和24.79%。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9.57亿元,比年初增加64.03亿元,同比增长13.19%;贷款余额348.02亿元,比年初增加43.86亿元,同比增长14.42%;存贷比63.33%,同比上升0.68个百分点。

二、农业与农村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95亿元,同比增长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5.1%。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7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66万亩;全年共获得省、市各类农业项目46个,争取财政支持资金2473万元,同比增长25.4%;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8只、绿色食品6只。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家,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并与南农大合作建成都市e农庄农业现代物联网平台,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省级园区;积极实施、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农作物秸秆还田,加快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4.4%。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覆盖率持续提高,为11.37万户农民办理家庭财产保险。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建成高标准良田2.1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5013亩;引进菜根香产业园、大娘水饺产业园等9家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孟河镇进入全国中心镇建设行列,薛家镇、西夏墅镇顺利完成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现场考核验收,建成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12个,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水利建设水平提升,累计完成土石方160.6万方,疏浚农村河道18条,总长23.59公里;改扩建泵站10座,修建防渗渠道27.2公里;长效管护河道168条、沟塘1000个;组织实施小型农田专项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一期项目建设,总面积5.1万亩,当年投资4655万元。农村改革不断深入,25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其中11个村新建股份合作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其中合作联社3家;累计5.8万户农户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51%;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新增入股面积1.55万亩。

三、工业

规模总量稳步扩张,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50.3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680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10.6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28.1%。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经济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趋于紧缩,企业经济效益呈现高开低走、增幅放缓的基本格局。全区实现利税174.1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39.5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5.7%。五大产业增势强劲,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425.4亿元,同比增长33.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4.8%,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693.2亿元,同比增长22.7%;新材料业369.7亿元,同比增长44.8%;新能源及环保节能业210.8亿元,同比增长58.3%;电子信息业80.4亿元,同比增长33.6%;生物技术及制药业71.3亿元,同比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省口径)完成工业总产值790.5亿元,同比增长42.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7.1%,比重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外企、民企双轮驱动,全区外资企业完成产值997.6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27.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9.4%和59.5%;实现利税91.6亿元,其中实现利润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4.4%。民营企业完成产值591.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4%。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726家规模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84家,比上年增加3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2家;利税超亿元企业1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利润超亿元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新增千红制药、星宇车灯、维尔利环保3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上市企业8家。乡镇工业稳健发展,镇、街道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62.8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32.5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利税122.7亿元,同比增长23.2%。

四、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1.34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65亿元,同比增长17.3%;服务业完成税收34.72亿元,同比增长25%,占总税收比重达32.5%。专业市场规模扩张,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型交易市场。长江塑化市场、龙城钢材城、万商商贸城等7大专业市场共实现市场成交额476.1亿元,同比增长7%;长江塑化市场、龙成钢材市场实现交易额超百亿,其中长江塑化市场实现交易额202亿元,同比增长23.9%。高品质项目先后落户,全市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首都银行(中国)常州分行建成开业,人民银行常州中心支行、常州银监分局、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签约新龙国际商务城金融区;国际知名物流公司——普洛斯、嘉民强势进驻,喜来登大酒店、维景国际大酒店等一批五星酒店建成开业。全年累计完成服务业投入171.12亿元,同比增长31.02%,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5.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万达广场建成开业,万千百货、万达影城、沃尔玛等知名商家入驻,餐饮、百货、零售业生意火爆。富都、维景等重点餐饮住宿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2.1%;上缴税收4475万元,同比增长38.1%。汽车消费稳步提高,22家品牌汽车4S店全年销售汽车2.85万辆,同比增长20.3%;实现销售收入53.75亿元,同比增长30.6%。旅游业蓬勃发展,以环球恐龙城休闲度假区、三江口旅游休闲区等板块为载体,加快推进迪诺水镇、中华恐龙园魔幻雨林区4D过山车、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成功组织国际光影烟花节、首届国际恐龙节、恐龙国际狂欢节、国际动漫艺术周等活动,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华恐龙园全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28 %。恐龙谷温泉、三河三园、恐龙城大剧场全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同比增长31.4%;实现营业收入4915万元,同比增长17.6%。环球恐龙城被评为江苏省旅游景区“二十强”、“长三角最受欢迎十佳景区”;中华恐龙园担纲制定的首个国家标准《主题公园服务规范》正式颁布实施。

五、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入不断扩大,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投资规模较快增加,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19亿元,同比增长25.7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54亿元、300.53亿元和171.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91%、21.71%和31.0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共完成投资252.8亿元,同比增长23.31%,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达84.1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省口径)完成投资141.67亿元,同比增长59.5%,高于工业投资平均增速37.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6%提高至47.1%。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受投资惯性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16.77亿元,同比增长65.62%,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24.5%,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74%,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7%;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21%。商品房销售市场走淡,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80万平方米,销售额1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2.71%,增速分别较上年下滑9.4和10.2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区122项年度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73.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3%;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33.8亿元、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05.7亿元。国网电气设备检测中心、东风汽车一期、华润包装二期、郎盛化学、亚什兰、诚通综合物流中心、龙湖原山、高铁生态公园等58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日化学、常林股份、小松工程机械、协鑫光伏、康辉医疗器械、华日新材、龙成钢材二期、薛家4S汽车城、福记逸高酒店等45个项目竣工投产,为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开放开发成果丰硕,外资外贸实现双突破。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全年实际到账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新批利用外资项目71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8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单个项目平均注册外资额由上年的1560万美元提高到1903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达22个,新引进了亚什兰化学、阿克苏诺贝尔功能涂料、正大新材料、城辉光电等重点龙头企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实际到帐外资比重达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实际到帐外资6.46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0.24亿美元。增资扩股热情不减,全年共有53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增资扩股,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08亿美元,占全区总额的37.6%,其中天合光能科技、协鑫光伏等4家企业单次增资超3000万美元。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进口46.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出口66.3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有出口实绩的企业824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以上企业103家,同比增长18%;出口超亿美元企业8家,天合光能实现年出口额19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市首位。三资企业实现出口49.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外贸公司实现出口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自营生产企业9.6亿美元,同比增长8%。出口产品结构更趋优化,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出口总额的36.1%。品牌基地建设实现零突破,全年新增天合光能省级出口品牌1个、常茂、宝菱重工等市级出口品牌10个,新增光伏产业园和孟河汽摩配产业园市级出口基地2个。

七、园区建设

园区形态建设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创意基地实现新跨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38.5%。基地与龙控集团全面整合,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发展模式逐步清晰。龙城创意园C、D、E幢大楼顺利封顶,世茂广场、龙湖原山、常州数码港产业用房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9.7亿元。国家级广告产业基地、“中科院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户;3部动画片央视播出、1部动画电影全国院线公映;5部动画片分获“国产优秀电视动画片”奖、“法国昂西电影节最佳儿童动画电视制作奖”;4款大型网络游戏正式进入市场;龙控集团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百亿级文化产业集团”培育目标。成功引进企业66家,注册资金5.26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186家,软件产品532件;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25家,重点动漫企业2家。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达成合作项目53个,签约金额41.5亿元。赞奇科技、航天信息、和信百易、泛亚软件等10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9家企业获得风投1.6亿元,13家企业获得风险补偿贷款3490万元;恐龙园、世轩科技、卡龙动画等4家企业完成股改。光伏园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9.42亿元,实现利税24.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2%、34.9%和26.2%。园区功能环境不断提升,以天合光能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集群成为首批4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天合太阳城建设全面启动,德宝中水回用、供电10KV四回路建设完成,800mm管道自来水供应、主要道路白改黑工程和绿化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生物医药园建设加快,扬子江紫龙药业、龙凤堂中药等一批优质项目陆续落户,被认定为“省特色产业基地”。玉龙路、辽河路、云河路、薛冶路四条道路开工建设,园区框架逐步拉开。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即将竣工,海博生物医药孵化器开工在建;中以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平台和生物医药共建园区正式启动;与四川大学基因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筛选综合大平台签约共建生物医药联合创新中心。新能源车辆园初具规模,龙源海上平台、骠马工业机器人系统工程、日本大京机械、香港HBL拖挂式房车等项目纷纷入驻。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3.68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1.39亿元,实现利税7.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19.1%和2.2%。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粤海工业园二期建设全面启动,小松工程机械新工厂一期、小松建机、内村机电等企业陆续竣工投产,常林工业园主体厂房、变电所、道路等设施全部竣工、各类设备基本安装调试到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出口加工区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1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65亿元,实现利税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31.2%和98.2%。实现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34.8%;进口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当年进出口量在全国同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排位由26位进至24位。

注:光伏园、新能源车辆园(含机电园)数据均为园区口径。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瞄准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四规合一”战略规划、新龙国际商务城规划、区重要商业设施布局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生态景观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等编制工作,完成了高铁核心区、通江大道周边、府西飞龙地块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新龙国际商务城、新龙国家森林公园等八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配合京沪高铁、常泰高速、机场路高架、122省道、238省道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全年新增主、次干道路49公里,黄河路、汉江路等28条城市主要道路“白改黑”及景观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京沪高铁场站及配套工程建成投运,通江大道地下通道顺利落成。动迁安置规范有序,累计签约民房2963户,协议拆迁面积90.89万平方米;签约企业43家,协议拆迁面积16.6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6097户,安置面积89.98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全年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3.3万平方米。城市长效管理不断加强,开展长江中路等沿线企事业单位围墙(立面)出新、通江路等主要道路300米内民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汉江路、通江路分别接受“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的初评、复查,核心区长期在市级长效管理考核中居首位。“12319”城建服务热线受理平台收到各类咨询投诉5534件,办结5504起,结案率99.5%,满意率99%。滨江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步伐加快,全年关停化工企业10家;全面推进企业雨污分流改造,38家企业完成改造;重点整治企业废气污染,大力推进企业废气焚烧设备建设、尾气焚烧装置管理、车间密闭改造等工程,不断加强污染物总量减排、重金属污染物防治、危险废物监管,进一步扩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联网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1条河道的清水工程整治全面完成,定期对敏感河段水质进行预警性布点监测。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341件,核准试生产82件,预验收33件,竣工验收65件,退批、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个,完成16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平台载体不断完善。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214只,新增企业“两站三中心”31个。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98项,其中国家项目50项、省级项目37项,争取落实科技经费1.86亿元。全年申请专利3736件,其中发明专利1136件;授权专利2798件,其中发明专利207件。成功创建驰名商标3件,著名商标12件,申报知名商标42件,三名商标增量居全省高新区第1位。争创江苏名牌产品4只、市名牌产品15只,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12项。重大科技平台取得新突破,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3.1万平方米,认定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2家;引进科技孵化企业87家,孵化毕业企业58家。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组织产学研活动17场,签订合作协议112项。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区通道进一步拓宽,58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我区,6人入选省“双创人才”,7家企业被授予领军人才创业重点企业。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全区设普通中学17所(含1所12年一贯制学校及1所9年一贯制学校),其中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2所,小学22所,职业高等学校1所,民办高等院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43781人,专职教师26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2%。优质资源持续增多,2所幼儿园通过省优质幼儿园验收,3所学校创建市优质学校,优质学校比例达73.5%,新增“市一级校园网”学校4家。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前桥幼儿园、小塘幼儿园、罗溪小学相继建成,区老年大学建成运行,薛家小学改扩建、天合国际学校、龙城小学、飞龙实验学校、新桥中学初中部建设积极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壮大,新增市骨干教师40名、市学科带头人4名、区骨干教师98名、区学科带头人45名。实施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择培养优秀教师20名,为特级教师培养提供人才储备;成立了黑牡丹教育基金,评选表彰优秀校(园)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

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19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13家;卫生技术人员830人,其中医生38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721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出台《新北区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处方均价同比下降10.8%。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春江人民医院、新桥镇卫生院全面竣工,小河、圩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北人民医院、三井医院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开展了农村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的筛查救治,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实际参保29万人,参保率100%。

文体事业繁荣活跃,群众生活多姿多彩。实现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围绕建党九十周年,组织“忆红色往昔”电影展播、“光辉岁月”书画摄影作品展、“红心向党”文艺汇演等演出活动。“幸福广场文艺周周演”和“文艺节目走进社区(村镇)”活动共演出36场。实施送文化下乡工程,送电影1500余场、送书5万元、送戏24场。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标兵)创建(评审)工作,扎实开展“树立文明新风尚、建设美好新农村”、文明集贸市场、文明新风户、文明新风带头人等评选活动以及“三下乡”、“道德讲堂”等系列活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为主题,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新建健身示范点10个;开展百人特色团队建设工程,建成百人文体特色团队10支。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公布了17个项目为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孟河古城墙建设完成,西夏墅孔庙修复工作和魏村老街保护规划启动。

十、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8246家,参保职工18.08万人,全年征缴养老金12.89亿元,扩面净增2.19万人。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12万人,其中参保缴费人数6.29万人,参保率达99.3%,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3.83万人,发放率达100%。社会救助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605万元、困难群众物价补贴816万元、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费855万元、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生活救助金543万元,对680名大病困难群众人均发放救助金5645元,1517名残疾人享受康复、居家安养和无障碍进家庭服务。“爱老助老”工程深入推进,向1万余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531.47万元,向1223名9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政府援助的居家养老服务;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68张。就业帮扶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803人、再就业援助4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供求平台服务优化,开展用工保障“春风行动”、“火车站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活动,举办招聘会50场,提供岗位3.1万个;职业培训质量提高,采用“政校企联合”操作模式,分别举办12个工种分类职业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SYB培训等。住房保障不断完善,实现经济适用房保障全覆盖,国展•风采公寓、罗溪镇公共租赁小区等两个公租房小区交付使用,新增廉租房住户18户、经济适用房住户30户,4000套公共廉租住房开工在建。社会稳定基础牢固,积极推行“1+4”访调联动机制,着力探索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在3个街道先行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户籍管理一元化、社会服务一体化、长效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平安护民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成老小区的“三防”改造提升,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6.05万人,常住人口60.58万人;全年出生婴儿3777人,出生率6.77‰,自然增长率1.6‰,计划生育率99%;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新建了春江镇、罗溪镇、三井街道人口文化园;推行早教亲子体验100%进社区、早教知识100%进家庭活动,建成14个公益性早教机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9元,同比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885元,同比增长17.4%。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