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扬中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8来源:镇江市扬中市统计局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注重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呈现运行平稳、质态提升、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0.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8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8.22亿元,增长12.4%。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2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24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3.3:58.8:37.9调整为2011年的3.3:57.3:3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6.5%。2010年名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26位,中国十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第2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35位。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办民营企业983家,新办个体工商户1656户,新增注册资本72.14亿元,累计吸纳民资88.55亿元。

2011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持续壮大;坚持统筹发展,强化基础配套,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坚持创新发展,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坚持和谐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社会更加富裕安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项目建设受资金影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较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对地方经济贡献份额偏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建设依然滞后;民生保障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3%。其中:种植业产值7.63亿元,增长22.38%;林业产值0.61亿元,增长21.88%;牧业产值2.51亿元,增长27.38%;渔业产值2.04亿元,增长27.48%。粮食种植面积14.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5.02%;粮食总产量10.72万吨,比上年下降0.74%,其中秋粮产量7.05万吨,下降0.14%。油料种植面积0.6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03%,油料总产量0.11万吨,下降26.37%。蔬菜面积3.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00公顷。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9183吨,比上年下降1.92%;出栏家禽97.5万只,增长2.09%;蛋类产量2973吨,增长1.99%;水产品总产量6750吨,增长3.0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2.8公顷,其中成片造林面积121.9公顷,四旁植树48.6万株,完善提高农田林网1333公顷。水利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工作又有新突破。全年投入资金6439万元,完成土方119万方,石方4.09万方,砼方2.04万方。对江港堤防培修加固,完善配套建筑物工程。新建、接长、维修和翻建各类配套物建筑173座,完成油坊魏家港等段江堤滑坡126米填土压实加固,对东新港、红星河、长旺港3条骨干河港长4500米港堤进行土方加固;对联丰港、金红河、向阳河、三跃港、团结港、红旗河等6条骨干河港长7500米港道驳岸整治;对城区广宁站3座泵站进行改造;对新坝立新南码头段长540米坍江岸线进行抛石治理;完成思议港水系整治一期工程河道清淤7530米,堤防土方加固3800米,挡墙加固7500米,配套物设施工程15座。

农业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着。农用化肥施用量4705吨,下降9.95%;农膜使用量156吨,增长22.22%;农药使用量320吨,下降8.57%;农用柴油使用量525吨,增长0.9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65.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36%,其中定报工业实现产值710.09亿元,增长32.18%;完成工业增加值238.1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其中定报工业完成增加值177.09亿元,可比增长14.7%。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2.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79%,其中定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77.44亿元,增长31.63%;实现利税8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66%,其中定报工业实现利税75.39亿元,增长32.9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33%,其中工业用电量10.31亿千瓦时,增长36.29%。

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工程电器、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达63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89.4%。工程电器在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上又有新突破,产业规模达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136亿元,其龙头企业新韩通船舶重工年销售突破20亿元,增幅翻番,年生产能力达68万吨;光伏行业作为我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实现了从无到有,快速集聚,高速扩张。全年光伏行业生产硅片3.5亿片,形成发电能力1229兆瓦。下半年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影响,遭遇了发展以来的最强“寒冬”,但规模产出仍达122亿元,财税贡献4亿元。

骨干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大全集团产值、销售达到140.2亿元、136.4亿元。全年“三十强”企业实现销售476.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9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9.1%,比重比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5%。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创业孵化面积10.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被命名为“省电力电器品牌培育基地”。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7.3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76.3万平方米;建筑企业从业人员100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47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99.99亿元,增长26.4%;新兴产业投资78.37亿元,增长81.5%;文化产业投资2.55亿元,增长97.2%;亿元以上项目投资94.59亿元,增长55.2%;城镇规模投资63.18亿元,增长19.5%;农村规模投资56.83亿元,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0.84亿元,增长13.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17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99.99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19.85亿元,增长6.2%。

房地产业平稳运行。全市有工作量的房地产企业16家。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7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26.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6%;商品房销售面积2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其中:住宅面积14.2万平方米,下降37.4%;商品房销售额12.8亿元,比上年下降1%;其中:住宅销售额8亿元,下降15.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1.63亿元,增长20.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7亿元,下降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8.04亿元,增长16.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46亿元,增长30.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56.4亿元,比上年增长36.3%。

六、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94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14%,其中出口35149万美元,增长8.40%;进口54319万美元,增长65.54%。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出口33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62%;生产企业出口8843万美元,增长16.54%;三资企业出口22985万美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17533万美元,增长18.22%;服务外包合同额2981万美元,增长1.2倍。境外投资企业6家,其中当年新办3家,投资额130万美元,德国、蒙古、香港各一家。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1832万人,比上年增长19.3%,客运周转量112680万人公里,增长21.5%;货运量680万吨,增长17.9%,货运周转量37475万吨公里,增长22.7%;水运量31万吨,增长10.7%;水运周转量7627万吨公里,增长20.5%。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超1000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33亿元,增长17.9%;电信业务收入1.1亿元,与上年持平。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3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1971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小灵通用户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396部/百户。年末互联网用户6.6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9亿元,增长32.88%。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收入5.98亿元,地税收入10.79亿元。全年财政支出39.02亿元,增长23.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2.18亿元,增长31.72%。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60%,其中投向民生领域的支出达6.4亿元。

货币供给规模明显扩大。社会融资总量400.05亿元,比年初增加95.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96.74亿元,比年初增加29.3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4.55亿元,比年初增加13.8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5.82亿元,比年初增加27.0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0.1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19家,参保人数17.4万人。全年保费收入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财产险收入1.28亿元,增长15.3%;人身险收入5.75亿元,增长17.2%。赔付额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财产险赔付0.63亿元,增长29.9%;人身险赔付0.98亿元,增长61.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国家、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积极寻找项目源,努力推动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提升。全年共获国家、省级科技项目36项,资助资金4670万元,其中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资助资金2800万元。进一步亢实知识产权基础,申请专利1686件,其中发明专利330件,专利授权9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1件,发明专利授权总数、每万人口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名列镇江辖市(区)第一。新批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顺利通过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

各级各类教育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扬中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扬中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专业化的职成教体系;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考二本达线率36.41%,名列镇江市第一。

现有小学12所,教学点2个,3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3640人,教职工总数1095人,专任教师1021人;现有中学1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班288个,初中176个、高中106个;初中在校学生数6643人,高中在校学生数4633人,教职工总数1514人,专任教师125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以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投资2.5亿元的奥体中心正式动工建设,新文化活动中心筹建工作有序推进。有限电视入户率达75%,村村通达率98.5%,农民健身设施30%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居民十分钟健身圈已基本形成。以全民健身月为龙头,举办扬中市新年健身长跑、少儿中国象棋、乒乓球、曲棍球、篮球、跆拳道比赛,第三届男子篮球赛,全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江苏省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江苏省“六市一区”精英会跆拳道选拔赛、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冠军赛等省内国内高水平赛事。市图书馆组织送书下乡活动,为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万册。加大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检查各类场所68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340册,取缔无证出版物销售商店8家。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26.65万册。

卫生事业硕果累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总体价格下降40%;积极稳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7.5万份,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实现全覆盖。新生儿和孕产妇建卡率均达到99.8%,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率达95%以上;全年完成查螺面积1750万平方米,无螺面积55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村级改厕任务,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08%。

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00张。卫生技术人员1343人,其中医生636人,注册护士528人。全年医疗机构完成业务收入3.07亿元、门急诊157.6万人次、住院21.2万床日,分别比上年增长12.9%、6.2%和15.2%。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江洲西路综合改造,238省道改线具备通车条件,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主桥实现合拢,镇江扬中直达通道工程正式开工。完成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改造,建成年丰垃圾转运中心及配套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岛外无害化处理。奥体中心完成总工程量的50%,管道燃气延伸至各个镇区街道。建成水源地保护工程和二水厂扩容工程,完成自来水内网改造。太平广场、新扬河环境综合改造、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宜禾路与新城路三岔口绿化景观工程相继完工。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创建成效明显。生态市创建工程效果突出。5个镇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验收,21个村获省、市“生态村”命名,顺利通过生态市省级技术评估;重点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万元GDP综合能耗,COD、SO2减排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4万吨;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对48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自动监控,对各类污染源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实行全面监管,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功能区水、气、声全面达标,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4%以上。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8.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78万人,女性人口14.2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42‰,比上年上升0.23个千分点;死亡率7.83‰,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5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5元,比上年增长15.7%;人均消费性支出16198元,增长25.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2.9%,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8.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29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97台,电话375部。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92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09元,增长16.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8.6%,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7.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4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73台,电话422部。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9032元,比上年增加4052元。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万人,覆盖面98.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万人,覆盖面98.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3万人,覆盖面99.47%,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79万人,覆盖面9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万人,覆盖面98.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覆盖面98.9%。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实施。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城镇由每人每月360元调至380元,农村由每人每月280元调至33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626.6万元,低保对象3753人;发放重残救助金748.8万元,重残救助对象2297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1个,福利院床位数150张,供养137人;敬老院6个,敬老院床位数929张,供养838人;民办养老机构2个,床位数124张,入住老人64人。全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均达到100%。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