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6来源:高邮市统计局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 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5.6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4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646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9.9:32.8调整为16.7:48.1:35.2;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8.2%。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3%,涨幅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6.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5.9%,衣着类下降9.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6.7%。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9410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167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全行业用电量16242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 %,第一产业用电量787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6%,第二产业用电量13980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8%,其中工业用电量13792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4%,第三产业用电量1475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

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通报情况,经常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9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17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受理政府公开电话、市长信箱信访8630件(次),办复率99.6%。 “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02件。新一轮建制村撤并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制村由278个减少至179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推行并联审批,扩大“三集中三到位”,90%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部门对窗口行政许可授权率达80%,全年办理各类事项14万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91.66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含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农业产值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林业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牧业产值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渔业产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9.5%。粮食单产和总产再超历史,实现“八连增”,全年总产量85.55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增长7%。

表一: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855474
7.0
油料
17829
-17.9
棉花
3088
-21.7
蔬菜
327420
22.3
肉类
45606
3.3
水产品
179028
0.2
生猪出栏量
万头
30.67
3.7
家禽出栏量
万只
1045.74
3.0

现代农业加快转型。新扩高效农(渔)业面积9.37万亩,其中设施农(渔)业面积5.8万亩。高邮鸭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苏邮Ⅰ号”蛋鸭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95个、总数达876个。在12个村开展土地流转整村推进试点,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7万亩、总规模达72.7万亩,占耕地面积63.2%。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1家,列扬州市首位。新增农业“三品”51个,扬州鹅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乡镇“五有”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新一轮经济薄弱村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全面启动。

农村面貌不断改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模式不断健全,邮仪线、马横线、澄营线、周八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新建通村公路25条、36.3公里,农村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首战告捷,改造危桥205座。在菱塘、三垛两乡镇开展镇村公交试点。高邮灌区九期改造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有效灌溉农田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分别达91.8%、70.8%,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7万亩,占耕地面积35.4%。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巩固提高。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6800座、农村户用沼气池850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两新三主”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15家、总数达到141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5家。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9.4%。

表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大米
179292
-0.89
小麦粉
288740
-0.57
饲料
165469
2.38
40649
7.93
服装
万件
6001
-5.17
皮鞋
万双
3499
19.27
单晶硅
千克
5673908
49
钢材
193684
104.01
铝材
10355
0.22
水泥
251359
1.54
灯具
台、只
276819
15.04
电力电缆
千米
125529
-31.26
手提式电动工具
1826382
8.0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利税7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利润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2%,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工业“四大战略”,华富储能等3家企业启动上市程序。

建筑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4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3%,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31万平方米。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市荣获2011年省建筑强市称号。弘盛集团特级资质顺利就位,新增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家、二级4家,承接高层建筑达904幢,其中超高层建筑150幢。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项目投资1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农村规模以上项目投资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房地产开发投资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第二产业投资140.7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0.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和26.5%;第三产业投资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23.4万平方米,新增入园项目265个。建成净土寺塔广场、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珠光路全线贯通,秦邮路、金桥路、蝶园路改造出新,通湖东路东延、海潮东路东延、佳醇路、花湾路等道路竣工通车,城区道路体系日臻完善。S333先导段及跨京杭运河大桥全面竣工,高邮湖特大桥顺利合龙;S237先导段全线贯通,11.68公里的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运河东堤风光带南延段、新河南岸风光带、盐河风光带,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7万平方米。城市商务大厦主体封顶,供电公司指挥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健快速增长。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乡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城区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对外贸易步伐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383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出口3116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9%。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双黄鸭蛋节暨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总投资60亿元的康博新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试产,重组建设的沿海集团特种材料项目一期工程有望明年上半年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国信天然气热电项目成功签约。全年协议利用外资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8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9.8%;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123.58亿元,同比增长11.3%。参照招商引资政策,多渠道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完善信贷担保体系,新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成立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协会,引导企业开展互助转贷业务。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1%。人均财政收入5606元,比上年增加1335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表三、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标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增长(±%)
财政总收入
460018
31.2
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04855
42.1
# 国税部门完成
41928
18.0
增值税
33077
16.4
企业所得税
8851
24.3
# 地税部门完成
117040
38.7
地方工商税
101796
39.9
所得税
9901
26.8
教育费附加
5343
39.2
# 财政及其他部门完成
45887
89.4
2、上划中央收入
127622
18.3
3、基金预算收入
127541
29.4

金融信贷总体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7.13亿元,比年初增加27.4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72.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2.96亿元,比年初增加20.89亿元。新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7家;朝阳、双兔、浩明、日兴4家企业顺利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1.73亿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表四、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亿元)
比年初增加(亿元)
比上年增长(±%)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257.13
27.43
12.4
# 企事业单位存款
81.42
7.70
154.4
居民储蓄存款
172.43
20.62
13.6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142.96
20.89
16.4
# 短期贷款
82.89
8.49
10.7
中长期贷款
54.61
10.65
24.1
其他贷款
-
-
-
票据融资
5.42
1.78
48.9

七、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加速推动。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2.3%,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200个,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获批专利授权5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4个;新增注册商标506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4个。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新建“两站两中心”25家,其中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增至1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90家。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4个,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名。省道路照明灯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建设。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顺利接受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落实学前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扶持学前教育发展。高考成绩再创佳绩。

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92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01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年送书下乡20万元、送电影进农村3396场、送戏下乡80场,建成农村文化广场103个。周末大舞台、“珠湖之波”赛歌会、“七夕”系列活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创成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获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优秀奖。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创成全省有线电视示范市,整转有线数字电视18万户。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获得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推广。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创成省级卫生村10个。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城乡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

九、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强化企业监控,全年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00台(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6个,实施循环经济项目8个,单位GDP能耗下降3.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关闭“三高一低”及“五小”企业14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通过省级验收。有效整治35家涉铅企业和4家小高炉企业。组织实施减排项目7个,减排化学需氧量1135.6吨、氨氮211.5吨、二氧化硫207.5吨、氮氧化物57.7吨。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朱家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完成主体建设。疏浚县乡河道47条、219公里,完成土方385万方。全面启动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区后街后巷33条。加强规划管理,拆除违法建设3.4万平方米。健全“门前四包”责任制,野广告、毁绿种菜、渣土运输、城区人力三轮车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加快推进沿河、沿路绿化工程,新增造林1.7万亩,其中成片林1万亩。大力开展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98%以上。推进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工程,确保北澄子河水质稳定达标。进一步巩固提高秸秆禁烧、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8个、循环经济项目4个。加大涉铅、化工、电镀、光伏等行业环保专项整治力度。狠抓总量减排,实施总量减排项目8个,减排化学需氧量730.59吨、氨氮156.6吨、二氧化硫182.74吨、氮氧化物7.5吨(除机动车减排)。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效控制。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6.48万户,户籍人口82.06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出生人口5178人,出生率6.31‰;死亡人口6743人,死亡率8.22‰;人口自然增长率-1.91‰,比上年增加0.65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4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6.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5.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7万人;在岗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年平均工资38273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8元,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77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9元,比上年增长1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41元,比上年增长15.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混结构住房面积45.0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08平方米和4.58平方米。

就业创业统筹推进。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98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941人,帮助239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24%。加快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建成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站179个,实现城乡就业信息共享。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编制、推介创业项目50个,发放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937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2.8万人,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50元,124.6万人次享受基金补偿。城乡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为2万多人发放保障金3831万元,五保集中供养率85%。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发放医疗救助金806.62万元、重残补助金420.09万元。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支出慈善救助资金1110万元,受助群众达1.87万人次。光彩事业发展加快。全面实施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41个。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0套、限价商品房2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905套、廉租住房85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50户,改造市区直管公房危房703户,310户农村草危房三年改造计划一年完成。住房公积金扩面9000人,发放贷款1.5亿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