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区上下着力推进高新产业发展、高品质城市建设和高水平社会治理,坚持战疫情促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手硬”“两战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12.1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345.0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增加值417.5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1︰42.5︰51.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7760元,按2020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067美元。
数字经济。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剔重)80.2亿元,增长2.5%。规上(限上)企业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剔重)410.0亿元,增长15.8%。其中,物联网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增长1.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2.5亿元,增长11.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97.7亿元,增长14.3%;电子商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增长110.0%。
财政收支。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8.7亿元,增长5.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12.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5亿元,下降2.8%。
二、农业、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1亿元,增长0.4%;农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0.2%。猪牛羊禽等肉产量15930吨,禽蛋产量3463吨。
农业产业化。年末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140家,其中杭州市级以上62家,实现销售收入81.1亿元。实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30家。各类名牌农产品65只,其中杭州市级以上33只。
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1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3万千瓦。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6千公顷。全区各类水库151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座、山塘12座。
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62个、市级风情小镇1个、精品线路1个,贯通绿道166千米,黄公望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末全区共有民宿示范村3个,现代民宿示范点52个。实施189个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各级投入资金11.5亿元。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受疫情和产能腾退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5.8亿元,下降4.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7.8亿元,增长2.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9.6亿元,增长0.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1.9%。
亿元企业。年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166家(按独立法人计算),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1家,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8家,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8家。
企业效益。全区6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58.9亿元,下降1.5%;实现利税116.2亿元,增长4.7%;实现利润71.3亿元,增长31.0%。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8.4亿元。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53家。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73.6万平方米,增长109.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4.0万平方米,增长12.0%。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7%。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投资增长31.8%,交通投资下降30.2%,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项目)增长29.7%,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21.9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4%。
房地产业。202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0.7%。房地产住宅施工面积548.7万平方米,增长20.7%;商品房销售面积163.4万平方米,增长24.7%,其中住宅销售146.1万平方米,增长28.5%;实现销售额339.8亿元,增长38.9%。
五、商贸、旅游
消费需求。鹿山时代综合体建成投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2亿元,下降2.0%。限上批零住餐企业销售额1026.2亿元,增长7.6%。
旅游业。“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新登千年古城保护和开发”入选杭州文旅金名片培育项目,西岩温泉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创建44个A级景区村庄和3个4A级景区乡镇。年末全区有旅行社29家;星级饭店6家,其中五星级2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495.7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3.8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954人,创旅游外汇收入100.1万美元。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89个,全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2亿元。
六、对外经济
内外资利用。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成功举办上海等地招商推介会,签约高新产业项目172个,总投资324亿元,5个“152”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个,实到外资31080万美元。
进出口。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293.6亿元,增长4.0%,其中自营出口134.1亿元,增长4.8%;自营进口159.5亿元,增长3.4%。全年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43616.5万美元,其中出口额31711.0万美元,进口额11905.6万美元。全年完成服务贸易出口5.0亿美元。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191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通讯
交通建设。地铁6号线、春永快速路、绕城西复线及大源、高桥连接线建成通车,彩虹快速路主线通车,“三铁三高三快速”对外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富春大道、秦望过江隧道、大盘山隧道等城市内部主干道加快建设,江滨西大道延伸段实现通车,“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17条,新增公共自行车42个点位1000辆。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025.3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85.6公里。全年全社会公路运输1178万吨,下降11.6%。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126706万吨公里,下降9.4%。全年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40.9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5115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2.1亿元,增长4.0%。邮政特快专递业务724.33万件。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8.9万户,下降4.0%。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104.9万户,下降0.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电话普及率165.0部/百人。全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4万户,增长0.7%;移动互联网用户93.7万户,增长0.8%。
八、金融、保险
金融。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69.12亿元,增长17.1%;本外币贷款余额1812.12亿元,增长21.6%。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596.91亿元,增长7.4%;中长期贷款余额1190.18亿元,增长31.7%,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余额595.81亿元。
保险。全年保险费收入90997万元,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31156万元。
九、教育、科技
教育。富阳中学改扩建等10个项目建成投用,富春九小、富春五幼等项目加快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教室、寝室空调全覆盖,入选全省首批“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新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全国金名片。年末全区有23个乡镇(街道)成为省和杭州市教育强乡镇,覆盖率达96%。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入学率10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1.8%。全区共有幼儿园73所,在园幼儿26057人;小学43所,在校学生45310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34662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2所,在校学生7160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9403人。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0.37万平方米。年末拥有专任教师5738人,中小学校每位教师负担学生13.94人。
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取得突破,工创谷成功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银湖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实现国字号双创平台“零”突破。年末全区拥有众创空间6家,入驻创业团队22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入驻企业217家。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1项,其中省级1356项。全年专利申请7199项,其中发明专利2340项;专利授权4694项,其中发明专利830项。出台人才政策,征集“5110”计划项目247个,新增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1322名,增长25.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承办首届全国文化馆百县馆长论坛,实施特色文化礼堂活跃工程,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5场。全年越剧团国内演出89场次,观众8万人次。区广播电台每日播音17小时,区电视台每日播出19小时。数字电视用户19.2万户。《富阳日报》全年出版250期,日发行4.5万份。区图书馆藏书699千册(件),书刊外借69.4万册次。全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9处(群),其中省级以上7处(群)。年末馆藏全宗档案186个,案卷(件)档案221681卷。开放馆藏全宗档案84个,案卷(件)档案25724卷。
医疗卫生。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省中医院项目动工建设,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富阳中医骨伤医院,首创家庭医生移动诊疗平台。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4个,医疗床位3896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医疗床位2835张。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24人,其中执业医师2684人,执业助理医师487人,注册护士2803人,药师(士)247人,检验师(士)203人。全年完成无偿献血13153人次,其中流动献血3932人次,献血总量385.8万毫升。全区儿童“五苗”接种率99.0%,“四苗”接种率99.0%,婴儿死亡率1.6‰。
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360场,参赛运动员6.5万人次。全区共有体育场馆22个,健身苑(点)576个。全年新建健身苑(点)39个、篮球场7个、乒乓球室32个。农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0%。体育设施达到省级标准行政村276个,体育强乡镇(街道)24个。全年全区共获得杭州市级以上各类奖牌143枚,其中金牌46枚、银牌57枚、铜牌40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救济福利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9.1万人,增长4.4‰。出生人口6094人,出生率8.8‰; 死亡人口3961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长率3.1‰。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数27.5万人,增长29.0%。
居民生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75元,增长6.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302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89元,增长7.2%。全区区内上牌的私人汽车拥有量129302辆,增长6.5%,全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私人汽车67.4辆。
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331人,就业安置人数4260人;帮扶426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180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6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
社会保障。推进社保、医保扩面,参保率稳定在 98%和 99%以上。基本医疗保险395689人,净增1964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5129人,参保率99.82%。年末全区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单位10240户,年末建缴职工86590人。2020年公积金归集总额192011.7万元,发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3719户,贷款总额205346.5万元,支持职工购房面积41.0万平方米。
救济福利。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605人,其中城镇390人。2020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为1102元。完成22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在全国率先试点独居老人意外10分钟救援。年末全区拥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323家,养老床位5447张。年末全区五保供养服务中心11所,供养老人333人。福利院1所,床位186张,收养婴幼儿童14人,老人29人。共有特困人员637人,集中供养309人,集中供养率48.5%。全年区慈善总会共支出各项救助金3879.8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资源灾害、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城市建设。开展“美丽杭州”攻坚行动,完成整治点位11.4万个。老城区有机更新有序实施,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个,加装电梯75台,打通断头路8条。创建“美好家园”住宅示范小区8个,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1235个。年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市区道路长度284公里。全年全社会用电量69.5亿千瓦时,下降11.7%,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1亿千瓦时,增长6.2%。全年城区供水总量5669万立方米,市区管道煤气用户达15.2万户。年末实有公园22个,公园面积699.9公顷。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1354.2公顷,市区公共绿地面积699.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
资源灾害。全区总供用水量9602万立方米。耕地面积38.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3.8万亩。完成造林面积8285亩,其中人工造林8285亩。全区森林覆盖率65.7%。“应急管理一张图”基本建成,有效防御强降雨和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成功抵御近20年来最大洪水。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1592.5公顷,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119.4万元。
城乡环境。创新“两点法+点长制”垃圾分类富阳模式,投用垃圾投放亭613座,垃圾总量逐年下降,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投入试运行。完成8个镇街和44个区块污水零直排建设,新增污水管网45千米,创建省市美丽河湖6条,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保持优秀,地表水监测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079.6万吨。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8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2个、杭州市级生态乡镇(街道)4个。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高质量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改造、关停各类燃煤锅炉15台,治理工业炉窖32台,空气优良率达96.2%。推进污染地块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降低4.5%和7.0%,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降低4.4%和7.0%。
安全生产。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3人,其中交通运输事故死亡10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6%和23.5%,获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