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5来源:东台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思路,主动破解难题,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呈现出“运行平稳、质量提升、效益较好、民生改善、转型加快”的态势,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7.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4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05.43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292元,比上年增加9495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9∶45.9∶38.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3亿元,增长49.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3.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1亿元,占GDP比重为38.2%,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讯速。年末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达4689户,比上年增长25.1%,注册资本167.72亿元,增长74.4%,个体工商户26277户,增长30.6%。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达5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沿海开发加快推进。沿海经济区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2673万元,增长195.1%,对全市财政增长贡献率达8.0%。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万元GDP综合能耗0.724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45%,超过盐城下达目标0.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423标吨,比上年同期标吨下降4.4 %。全市累计完成节能量11.2万吨标煤,其中工业节能量9.5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保障供应、疏畅流通、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切实控制物价涨幅,下半年以后物价涨势明显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0%,涨幅比上半年回落近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49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26人。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9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投资增长趋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增收基础不够稳固,在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农业产值7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牧业产值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渔业产值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粮食总产量84.3万吨,棉花1.12万吨,油料6.67万吨,生猪出栏100.01万头,家禽出栏3716万羽,蚕茧产量17400吨,水产品总产量16.70万吨。

  高效农业取得新突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突破12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55.5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三大载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1家,认证“三品”品牌163个。

  农业市场化加快推进。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总数达152个,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12个,有力推动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8亿元,增长15.8%。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是50.3、92.5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97.4亿元,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6.64亿元,民营工业增加值115.4亿元,私营工业增加值74.9亿元。

  企业效益平稳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7.6亿元,以上年增长25.1%,利税56.8亿元,增长26.2%,利润30.2亿元,增长30.2%。

  制造业增长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医药制造业产值6.0亿元,增长50%;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36.7亿元,增长21.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31.8亿元,增长74.7%;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62.4亿元,增长37.4%;通信设备、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4.7亿元,增长56.7%。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新产品产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2亿元,增长25.3%;竣工产值53.6亿元,增长17.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7.5万平方米,增长37.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4.7万平方米,增长2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87.4万平方米,增长7.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小麦粉
62003
-10.6
    大米
79024
17.9
    饲料
194650
46.8
    精制食用植物油
28735
-16.2
   
62220
18.2
   
38683
38.1
    蚕丝
2514
19.4
    服装
万件
4086
30.5
    人造板
立米
76753
21.6
    机制纸及纸板
218088
13.0
    焦炭
792229
1.3
    化肥
936
-40.9
    化学原料药
84
30.5
    化学纤维
102339
122.2
    塑料制品
45648
15.4
    水泥
8472683
-1.8
    钢材
34540
-8.0
    金属切削工具
万件
39133
68.8
    金属紧固件
41685
8.7
    通信电缆
对千米
50311
-21.1
    发电量
万度
50095
-3.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9亿元,同比增长26.3%。

  工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51.87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4.9%。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6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108个,亿元以上项目49个。竣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80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67个,亿元以上项目27个。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服务业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30.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增幅6.4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6.4%。服务业投资在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行业投入的强势推动下,份额逐步扩大,比重不断提升。

  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574个(不含房地产开发,下同),完成投资187.6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96个,计划总投资规模为335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投资104亿元,增长16.9%,亿元以上项目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0.9%。

  房地产开发业增速趋缓。2011年,我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29.0%,比上年同期低11.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5.4万平方米,比同期减少4.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3%;商品房销售额14.93亿元,同比下降3.2%。

  “三区”项目建设加快。“三区”投资贡献突出,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城东新区在建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03.6亿元,同比增长28.3%,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4.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1.5亿元,同比增长28.3%;亿元以上项目43个,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数的44.8%,完成投资69.5亿元,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的66.8%。“三区”项目投入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6.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个百分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突出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改善消费环境,继续落实好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32.7亿元,增长17.9%;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6.6亿元,增长13.3%。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5.3亿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业14.0亿元,增长25.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51.2亿元,增长23.2%。

  消费热点持续活跃。在限上企业中,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额21746万元,增长34.1%;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零售额59652万元,增长17.6%;中西药品零售额2502万元,增长18.7%;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额6022万元,增长14.0%;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零售额50069万元,13.9%。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千方百计稳定外贸发展,在境内外举办一系列经贸活动,积极拓展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出口3.5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家。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9094万人公里 、货物周转量407766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03.3%和67%,旅客运输量750万人、货物运输量2731万吨。年末全市公路里程3087公里,比上年增加42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4.2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3.5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28.6%。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邮政电信业务总量60174万元,同比增长11.9%。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59805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238万元。邮政业务收入7725万元,增长25.6%;电信业务总量50936万元,增长25.6%。电信业务收入52080万元,增长8.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2249户,同比增长3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9525户,乡村电话用户452754户。住宅电话用户279194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29758户,比上年末净增112608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11466户,新增27716万户。

  旅游业发展加快。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2亿元,增长49.3%。全年入境旅游人数584次,比上年增长7.2%。其中,外国人248人次,港澳台同胞336人次。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8152人次,增长8.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7.8亿元,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增收9.7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50个县市中列第15位,在苏中14个县市中列第5位,在苏北23个县市中列第2位。

  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一般预算支出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年教育支出11.1亿元,增长41.5%;公共安全支出2.16亿元,增长2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9亿元,增长18.3%;科学技术支出1.64亿元,增长697%。

  金融运行良好。2011年我市金融运行总体情况较好。全年各项存款余额为376.4亿元,比年初净增加63.4亿元,增长20.2%。总量在盐城市领先。储蓄存款余额267.5亿元,比年初净增加37.8亿元,增长16.5%,总量、增幅在盐城市领先。各项贷款余额210亿元,比年初净增加32.2亿元,增长18.1%。中长期贷款余额为68.9亿元,净增17.5亿元,增长34%。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全年保费收入93836.2万元,同比增长10.3%。其中,财产险收入17377.28万元,寿险收入76458.92万元,分别增长19.2%和8.5%。财产险赔付10443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产出水平提升。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全年授权专利725件,比上年增长52.3%,其中发明专利14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1128件,授权专利586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36.6%。

  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发展。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项,总投入800万元。全市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2家。当年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个。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85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1842人。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5个。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学校总数71所,其中,普通中学41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8所。在校学生总数87163人,其中,普通中学43988人,高中20369人,职业高中3688从,技工学校698人,小学3878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8460人。毕业学生总数25229人。专任教师总数8047人,其中,普通中学4117人,职业高中277人,小学257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7%。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2%,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6.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4704场,观众 47 万人次,“送戏下乡”演出92 场;全年共举办展览活动106次,各种文艺演出214场,其中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39场,广场文艺晚会85场,观众逾 181 万人次;文化部门直接组织创作各类作品304件,在省市级发表、参赛、参展、获奖的有 92件。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各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都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28.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8.8%。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59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10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42万人,注册护士844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07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9人。乡镇卫生院12个,床位530张,卫生技术人员20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7408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和盐城市各类比赛中,获一等奖27人,获二等奖21人,获三等奖24人。

  十一、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年末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1个,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9.45亿元。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6%。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改善。扎实推进绿色东台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1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40.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7%,生态创建继续位居盐城前列。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52.4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微增态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39万人,城镇人口58.51万人,乡村人口54.8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1‰,人口死亡率6.87‰。人口自然增长率0.23‰。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93元,比去年净增近3034元,同比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为2435元,占总支出的1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6元,比去年净增1959元,同比增长19.4%(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3.5%),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为1310元,占总支出的18.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5∶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低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29106人、163008人和76448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46802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41530人。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6.4%、97.2%、95.2%(小康公布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