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新变化和经济运行新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六次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坚持实施以工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四大战略”,打造“双核一带”,全面贯彻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紧扣主题主线,全力做好快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9亿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67亿元,同比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218元。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6.7∶44.2∶39.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3.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和质量处于苏北前列。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56位,较上年提升11 位,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5.91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7亿元,同比增长45.5%。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1.59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教育支出7.25亿元,同比增长7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5亿元,同比增长33.4%;医疗卫生支出2.62亿元,同比增长70.4%;农林水事务支出7.47亿元,同比增长30.4%;住房保障支出0.26亿元,同比增长105.36%。
沿海开发加快推进。液化码头和大件码头建成通航,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同比增长144%。临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海港新城启动区主框架全面拉开, “三区十园 ”完成投资93.45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75%,完成财政收入22.8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53.5%。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集聚,全市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开票销售71亿元,入库税金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66%。其中: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501%,海洋生物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49.7%,主要指标增幅列盐城24个新特产业前茅。
物价指数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7.7%,其中食品上涨15.8 %,居住上涨7.5 %,烟酒上涨5.8%,衣着上涨4.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3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4.3%,交通和通信上涨2.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 %,比上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年末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5.97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经济发展结构不优问题仍然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有待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压力加大,农村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09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90亿元,同比增长4.1%。主要农作物保持基本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75.66万亩,粮食总产量76.09万吨,受严重干旱、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略有下降。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9.2万亩,新增设施种植业面积3.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农户16685户,新增千亩设施连片项目7个,截至2011年底,高效种植面积110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26.7万亩,建成市镇两级19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畜禽生产保持良好势头。2011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市饲养生猪130.36万头,其中出栏85.2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7.1%、6.2%;饲养家禽4403万羽,其中出栏3355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16.5%、14.5%;饲养家兔300.70万只,比上年增长9.2%,其中出栏133.95万只,比上年下降1.6%;饲养山羊51.22万只,其中出栏31.51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7%、11.3%。渔业生产保持平稳。2011年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分别为28.43万亩、13.8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6.00万吨,同比增长6.3%。生态建设成绩明显。全年完成造林折实后面积6.2万亩,其中成片林面积1.9万亩。
农机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55万千瓦,同比增长3.9 %,大中型拖拉机2317台,同比增长11.9%,联合收割机2089台,同比增长0.4 %。
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镇污水集中处理、沟河整治及长效管理、城乡一体化等“3+1”工程,整治河道4660公里,12个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运行,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城乡一体化处置,一体化供水到镇管网全部建成,中片、北片122个村的村级供水管网全覆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24亿元,同比增长15.8%。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55.11亿元,同比增长13.0%;重工业增加值50.13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3.37亿元,同比增长29.9%。
企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1.58亿元,同比增长30.3%;利税总额39.53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利润21.16亿元,同比增长44.1%。企业亏损面2.6%,比上年末下降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9亿元,同比增长21.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3,提高25.6个百分点。
支柱行业稳中有升。机械行业加快发展,全年累计实现开票销售69.5亿元,同比增长60%,占全市定报工业的比重达33.0%。化工行业平稳发展,全年行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42.8亿元,同比增长13.8%。纺织行业低位振荡,在全年棉花价格总体下降30%的情况下,全年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食品行业增幅回落,呈现从年初高开、下半年回落之势,全年累计实现开票销售30.1亿元,同比增长25.3%。
规模企业增势强劲。2011年开票销售超5000万元的企业9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46家,同比分别增加16家、13家。90家企业中,同比增长的70家,增长面达77.8%,高出全市平均14.9个百分点,对全市开票销售增长的贡献份额达9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6.5亿元,同比增长13.9%。竣工产值42.59亿元,增长21.2%,竣工率达到91.6%。建筑业从业人员3.14万人,劳动生产率达14.79万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4.1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8.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4.22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和内外贸易
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35.67 亿元,同比增长14.8 %,增速排名列盐城市各县(市、区)第一。服务业用电量1676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2.11%,增幅比工业用电量高出2.71个百分点。服务业地税收入达到8.6亿元,同比增长51.8%。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91.34亿元,同比增长17.7%,农村市场零售额4.52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消费品市场继续占领大丰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整个消费品市场的比重达95.3%,增速快于农村4.2个百分点。实现批零业营业额88.75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大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2.6%。住宿餐饮营业额达7.11亿元,同比增长18.3%。
进出口总额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58232万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自营出口3881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 。
利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新签外资项目42个,协议注册外资34053万美元。吸引外资规模苏北领先。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结构趋优。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7.09亿元,同比增长27.0%,增幅列盐城市各县(市、区)第一,增速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17.89亿元,同比增长24.7%;服务业投资完成57.8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固定资产投资30.9%。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江苏博汇、联鑫钢铁一期竣工投产,悦丰石化、宏都不锈钢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年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14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7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1.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速。全年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2.3%。其中新材料完成投资16.39亿元,新能源制造产业完成投资11.63亿元,电气机械产业完成投资7.5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投资3.59亿元。
房地产业增速趋缓。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8.33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投资16.11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2.27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住宅销售15.53亿元,同比下降8.1%。
六、交通尧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公路客运量88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2.5%;铁路货运量21万吨,同比增长31.2%;公路货运量593万吨,同比增长17.2%。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508万吨,同比增长12.4%。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9963辆,净增9197辆,同比增长29.9%。私人汽车拥有量33505辆,净增7936辆,同比增长31%。港口规模迅速扩大。大丰港二期码头建成营运,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2011年完成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237万吨,同比增长133%。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5567万元,同比增长27.9%;电信业务收入19955万元,同比增长8.3%。本地电话用户20.2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6.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3.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37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8.44万户,比上年增加1.69万户。
新兴旅游业发展提速。旅游兴市战略取得新成效。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水浒、知青文化游和麋鹿、湿地生态游等旅游景点为特色。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39万人次,同比增长37.4%;接待海外旅游者10593人次,同比增长28.2%,其中:外国人5696人次,同比增长27.1%,港、澳、台同胞4896人,同比增长29.5%。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40%,旅游外汇收入635万美元,同比增长54.1%。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本外币)297.8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66.27亿元,同比增长15.8%。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本外币)166.18亿元,同比增长26.3%。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8653万元,同比增长9.6%。其中,财产险收入7764万元,人寿险收入30889万元,分别增长22.5%和6.7%。赔款和给付12092万元,同比增长41.2%,其中,财产险赔付4362万元,人寿险赔付7730万元,分别增长38.1%和43%。
八、科技和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523人,比去年增加1802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2013人。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1724件,比上年净增646件,其中发明325件,比去年增加156件;专利申请授权量720件,比上年净增228件,其中发明24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3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全部创建成省三星级以上重点高中。被评为全省首批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合格县(市)。全市有专职教师5118人,其中普通中学2656人,小学2229人。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28726人,毕业生人数10545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4160人,毕业生人数1542人;小学34所,在校学生28923人,毕业人数5298人;各类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156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41%。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全市有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所,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全市卫生系统现有卫生工作人员3397人,卫生技术人员216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1人,注册护士763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67张。
文化体育事业更加繁荣。建成苏北首家“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全市有艺术馆、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达30.4万册。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成功承办全国女子排球大奖赛等3项国家级重大比赛。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扎实推进。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14.8%。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为51.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城东新区6.5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海港新城8平方公里启动区主框架全面拉开,莎士比亚小镇、五星级半岛温泉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港城新天地、海洋科技馆对外开放,南阳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港务大厦、职教中心新校区加快建设。实施常新路北延、金丰路北延、南翔路东延、人民北路和飞达中路拓宽改造工程,“八纵十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完成南翔路、金丰路、幸福路、西康路景观绿化改造,银杏湖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东方湿地公园建成3A级旅游景区。奥体中心、新丰中学新校区等重点工程建成使用,全民健身中心主体竣工,文化会展中心、丰华国际商务中心、中央湖、花都美食新天地等项目加快建设。
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0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250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462万吨;煤气供气总量396万立方米,煤气用气人口4.8万人;液化气供应总量8600万吨,液化气用气人口10.86万人。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集中处理率84.8%;垃圾处理站4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排水管道长度230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8%,工业烟(粉)尘排放达标率10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7.63亿元。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市水环境保护有力。2011年,市区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保持稳定,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较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4天,占88.8%,建成烟尘控制区16平方公里。声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2.8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2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国家标准,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4.5平方公里。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在全市建成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15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年内新增绿地面积103公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645.93公顷,绿地面积603.7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到40.12%。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2011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380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6,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4人。常住人口70.33万人,比上年减少3400人。人口出生率为7.29‰,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51‰,比上年下降0.1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比上年上升0.23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1元,同比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22元,比上年增加575元,增长9.5%。 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489元,比上年增加678元,增长1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上年增加3.9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41元,同比增长1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04元,比上年增加757元, 增长11.4%。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677元,比上年增加439元,增长19.6%,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2%,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55万人、11.66万人、6.25万人,三大保险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5.7%、96.2%。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1.9万人,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领取60元基础养老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征缴双基数改为单基数,3000多名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1个,福利床位1560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03人,比去年增加34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48人,比去年增加1173人。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最终以《大丰统计年鉴-2012》公布数据为准。(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从2011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与以往年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口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