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5来源:盐城市盐都区统计局

2011年,我区在上级党政组织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双新”引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都”目标,致力富民强区,积极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十二五”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达41185元,增长15.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6.16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0.48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2:54.4:32.4调整为12.3:54.7:33.0,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6.4%、36.3%。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9.63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44.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初步监测结果显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得分达到98.45分,比2010年提高1.08分。从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四大类构成看: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9.2%、100%、100%和90.7%。从具体指标看,目前省定全面小康25项指标中我区已有23项达标、2项未达标。未达标指标分别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值92%,实现值87.7%)和森林覆盖率(目标值20%,实现值13.2%)。我区全面小康综合得分和核心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指标达标认定标准,预计我区将在201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农林牧渔业

传统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增长12.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7.3万亩,增长5.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6.4万亩,下降0.1%。粮食总产量63.3万吨,增长0.2%,连续八年保持增长;棉花总产0.3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1.4万吨,增长0.7%;生猪、家禽饲养量达83.6万头、2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吨,水产品总量10.0万吨,与上年持平。

现代高效农业彰显特色。现在全区基本形成了蔬菜园艺、规模养殖、特色水产、优质稻米四大主导农业产业。2011年全区高效农业面积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7.4万亩,高效农业覆盖率提高到45%,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近10%。畜禽养殖业呈现规模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创建省级畜禽规模养殖场49个,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其中,正大泰和千头种猪场和农牧循环基地单体规模大、设施标准高,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云发20万只蛋禽场禽舍标准结构、养殖规模全市一流;盛丰农牧公司在大纵湖镇新建的百万只肉鸡场,填补了我区大型肉鸡养殖的空白。水产养殖业呈现精品化、标准化、高效化养殖的运行态势,突出“大螃蟹、淡水虾、名优鱼”,进一步调优结构、创新模式,力促池塘、湖泊、提水养殖同步发展。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其中高效渔业面积11.8万亩,设施化养殖面积1.2万亩。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区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17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71.9亿元,其中,轻、重工业总产值为165.3亿元、306.6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7亿元、0.2亿元、286.7亿元;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2.9亿元、27.7亿元。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主营收入516.4亿元,增长37.5%;实现利税60.3亿元,增长33.9%,其中利润35亿元,增长43.5%。全区工业按照“四有三聚”、“快增快转”的要求,推进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提速增效,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秦川机床与华兴集团、中力齿轮与山东时风集团、宏大集团与湖州晶能实现成功重组;中联电气、翔宇疏浚控股实现成功上市,华锐6MW风电机组成功下线。总投资18亿元的陕西秦川机床风电增速机项目和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六甲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在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高精机电、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推动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崛起、特色产业提速增效规模扩张,三大新兴产业、六个特色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67%。华锐风电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锐毕利电子成为诺基亚、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一级供货商,神泰高性能纤维项目的建成投产实现了新材料产业零的突破;大冈镇荣膺“中国鞋机城”称号,大纵湖镇成为“中国化纤机械(辅机)产业基地”和江苏涂装设备产业基地,龙冈镇被认定为“中国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变压器之乡”。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推进产业集聚的重要抓手,全区形成了华锐风电产业园、通讯电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园区,齿轮产业、阀门产业、医疗用品产业、制鞋机械产业、输变电产业、化纤机械涂装设备产业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全区园区经济已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5%。

建筑业稳步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3亿元(含在外施工),增长14.3%,年末从业人数达60850人。承建施工面积1270万平方米,增长9.7%;竣工面积553.3万平方米,增长8.2%。全员劳动生产率18.6万元/人,比去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提高八千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增长26.0%。其中,工业资产投资107.5亿元,增长24.1%;服务业投资86.5亿元,增长30.6%。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区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7.5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投资86.5亿元,增长30.6%。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3.9亿元,增长30.5%,其中住宅投资30.5亿元,增长17.6%。

五、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

交通建设全面开展。2011年,全区公路里程15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46公里。公路客运量640万人,公路货运量1580万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42.8万吨。农村公路行政村通村率达100%,自然村通达率达98%以上,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规划合理的路网结构。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2011年,新建和改造延伸了青年路、世纪大道、新都路、盐渎路、南纬路和西环路、神州路、新204国道、振兴路、华锐路、凤凰大道等城市骨干道路,实施了青年路跨高速、振兴路跨蟒蛇河大桥,拉开了城西南五纵六横和高新区四纵四横的路网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0.9万人;先后建成一中新校区、文化艺术中心、三院南院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创成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39家,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6.2%提升到41.2%,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100%,城市防洪标准从基本“不设防”提升到“50年一遇”。建成公租房2.4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9.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安置率提高到90%以上。

六、国内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增长势头强劲。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6亿元,增长18.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20亿元,增长19.4%;住宿和餐饮业7.2亿元,增长2.8%。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38家,其中批发零售业是33家企业,住宿餐饮5家,还有3家亿元市场,分别是高力国际家居港,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和家家爱家具广场。

房地产销售平稳增长。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3.9亿元,增长30.5%。商品房销售面积102.1万平方米,增长4.6%,商品房销售额47.8亿元,增长22%,其中住宅45.4亿元,增长16.8%。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数)38463万美元,增长25%,其中自营出口23000万美元,增长26.5%。新批外资项目22个,协议注册外资19041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6133万美元,增长34.4%。

旅游业发展亮点不断。2011年,全区接待旅游者235.1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其中,国内旅游者232.58万人次、海外旅游者2.5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亿元、创汇231.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4%和17.8%。此外,全区新建和续建重点旅游项目7个,旅游投资到账1.7亿元;评定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二星级3家;实现盐城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挂牌1家;被新批准为盐城市旅游接待推荐单位1家,3个系列商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旅游商品。

七、财政

财政收入和增幅再创新高。2011年,全区实现同口径财政总收入79.6亿元,增长4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9亿元,增长44.3%。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1.3%提高到26.2%,提高4.9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坚持财力向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点领域倾斜。财政支出49.2亿元,增长38.5%。主要支出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4.1亿元,增长7.6%;教育支出6.8亿元,增长26.2%;文化体育支出0.37亿元,增长37%;医疗卫生支出3.2亿元,增长37.9%;农林水事务支出5.2亿元,增长24.7%;环境保护0.7亿元,增长109.1%;社会保障和就业3.0亿元,增长37.1%。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2011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建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区已新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项(华锐5MW风电机组研发及产业化)、省级重大研发机构项目1项(江苏省华锐海上风电研究院)。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新建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江苏省海上风电研究院。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省级研发机构18家(包括省级研究院1家、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质检中心3家),市级研发机构38家。2011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授权量已达3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已达200件。

各级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全区共有学校65所,其中,普通中学25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小学39所、幼儿园41所。毕业生总数16908人,其中,普通中学11719人、小学5117人。在校生总数60932人,普通中学29205人、小学31493人,专任教师总数459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办学条件改善,城乡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全区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拥有塑胶田径场,校园建设基本达到园林式要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全部达到省定2类标准,教育现代化区创建工作已经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我们已经或正在新建的学校有:毓龙路实验学校、郭猛实验学校、神州路小学和初中、盐龙实验学校和腾飞路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建成后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推进教育均衡,满足我区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九、文化、卫生和环境保护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2011年,全区实现文化站镇镇达省标,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10000平米的区博物馆主体已竣工,进入装潢布展阶段。全区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18万户,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门樘入户率93%,通组率为100%。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剧本《二饼上城》获“田汉戏剧奖”二等奖,淮剧《半车老师》获省淮剧节、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小品《没事找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中,获小品类优秀剧目奖。小品《排名》江苏省文化馆举办的“2011江苏省相声、喜剧、小品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由区委、区政府主办、区文广新局具体承办的《旗帜颂》·盐都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由四个篇章组成,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丰功伟业。整台晚会气势恢弘、高潮迭起、催人奋进,演职人员近2000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倾力实施“三送”工程,完成送戏入村64场,送电影3150场,送书3000多村次、5万余册。

卫生事业全面提升。2011年,全区拥有卫生机构291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1个。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去年的180元提高到275元,全区参合人口50.61万人,参合率100%,实现全覆盖。门诊医药费补偿比例从35%提高到40%,区、镇住院医药费补偿标准分别从55%、70%提高到70%和85%。市三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创建评审,总投入6亿元的三院南院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全年获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8项,新申报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项、市科技进步奖14项,市科研立项30项、与东南大学合作科研项目2项。市三院开展心脏直视、食管内镜下粘膜剥离等疑难复杂手术1000多例。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医学论文50篇,省级160篇。

生态文明协调推进。2011年,全区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水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良好天数达标率93.7%,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40天。累计关闭化工企业185家,建成苏北首家“无化区”。全面启动了生态区建设国家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期)示范工作,把以解决农村共性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作为主攻方向。涉及100个行政村、面积达4.26公顷、受益人口26万人。共建成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池1074座、购置垃圾收集桶2955只、购置各类运转车116辆、4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年新增生活垃圾处置能力47380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73万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2011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为71.39万人,其中,女性34.2万人,非农业人口37.68万人。当年出生人口88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4元,增长17.1%,人均消费支出15470元,增长2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745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0元,增长1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596元,增长18.6%。恩格尔系数为33.7%,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为18.9%。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5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1平方米。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2.4平方米。百户拥有电话、电脑分别达到290部、67台。

统筹城乡就业稳步推进。2011年,积极搭建培训平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缝纫、服装、电子等工种培训20期,参培人数13638人,参加技能鉴定3902人,获证3299人,实现了培训促就业、技能促就业。全区累计就业8.29万人,转移1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4%。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82801人,应保86722人,覆盖面为95.5%;新农保参保21.1万人,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96298人,应保100462人,覆盖面为95.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8452人,缴费38452人;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参保20751人;失业保险参保52985人,应保55652人,覆盖面为95.2%。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金总量,规范基金运作,改善服务能力,促进了新农合整体运行质量的提升,全区参合率达100%。人均筹资标准从2003年的人均42元增至275元(全市领先),参合群众医药费政策补偿比达75%以上。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以《盐都统计年鉴-2011》公布数字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