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4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六个注重”和“两个率先”的新要求,认真实施“八项工程”,扎实抓好“三重一大”,积极推进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实现稳健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1.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5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77.0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06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50.7:39.7调整为9.4:50.1:4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0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456美元。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6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4个百分点;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496.18亿元,增长16.1%。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8.85万户,增长15%,注册资本1904.74亿元,增长37.5%;个体户26.81万户,增长10.0%,注册资金107.7亿元,增长33.9%。

小康建设成效显著。至2011年底,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除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目标值略有差距外,其余,24个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其中五大核心指标全部达标;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年粮食面积727.2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21千公顷;总产量达455.30万吨,增长3.4%。其中,夏粮192.98万吨,下降1.7%;秋粮262.32万吨,增长7.5%。棉花面积29.40千公顷,总产量3.39万吨;油料面积28.86千公顷,总产量11.45万吨;蔬菜面积297.20千公顷,增加4.67千公顷。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4.67千公顷,新增高效渔业面积2.91千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4千公顷。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年成片造林面积6.37千公顷。猪牛羊禽肉产量88.81万吨,增长10.1%。禽蛋总产量52.15万吨,增长7.2%。奶类制品总产量28.10万吨,增长5.2%。水产品总产量17.50万吨,增长2.7%。

农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3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80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91.7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0%。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成员134.77万户,入社农户比例达73.7%。

表1:2011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单位:万元

产品名称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455.30
3.4
油料
11.45
-5.4
肉类
95.71
8.1
 #禽肉
39.32
15.6
水产品
17.50
2.7
禽蛋
52.15
7.2
奶类制品
28.10
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50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7家。上市工业企业达到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和20.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长20.6%,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8.6%。

主导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三大千亿元主导工业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068.60亿元、1017.02亿元和1612.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0%、30.4%和40.5%。煤盐化工、冶金和建材三个重点发展产业分别完成产值1291.67亿元、533.42亿元、291.87亿元,分别增长73.2%、37.6%和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战略性新兴工业产业实现产值185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26.8%,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平稳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利税1133.79亿元,增长45.7%;利润635.03亿元,增长5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53.62。

表2:201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绝对量
增速
原煤
万吨
2025.16
-2.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453.66
3.5
发酵酒精
万千升
17.75
7.3
卷烟   
亿支
320.04
5.0
    
万吨
79.10
10.0
    
万米
11064
3.0
化肥(折100%)
万吨
52.73
9.7
树脂   
万吨
6.27
6.1
合成洗涤剂
万吨
1.78
23.3
轮胎外胎  
万条
175.84
9.9
水泥  
万吨
2850.29
7.1
生铁  
万吨
337.64
5.7
铝材   
万吨
20.05
15.4
起重设备
18695
0.4
铲土运输机械
23895
57.1
混凝土机械 
814
57.1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竣工产值485.74亿元,增长27.7%。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02.31万平方米,增长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民间投资1665.67亿元,增长24.1%,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5.7%。房地产开发投资255.08亿元,增长24.2%。

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5%;第二产业投资1271.16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895.65亿元,增长17.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6:57.7:40.7。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216.22亿元,增长21.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88.77亿元,增长15.5%。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2821个,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603个,完成投资额1295.66亿元,增长125.7%。新开工项目196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68个,完成投资额973.97亿元,增长208.7%。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90.61亿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26.93亿元,增长18.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96.10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1.40亿元,增长14.1%。

热点商品消费持续活跃。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烟酒类34.01亿元,增长26.3%;化妆品类10.14亿元,增长41.8%;金银珠宝类14.90亿元,增长54.2%;家用电器类61.72亿元,增长29.5%;家具类12.45亿元,增长62.1%;汽车类214.86亿元,增长48.9%。

物价涨势趋缓。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涨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呈“6涨2跌”态势。

表3:2011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情况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5.2
其中:食品
11.5
   其中:粮食
16.4
       油脂
12.5
       肉禽及其制品
21.3
       蛋
16.3
       水产品
3.7
       菜
-0.8
       其中:鲜菜
-1.0
        干鲜瓜果
14.0
        烟酒及用品
2.7
      衣着
6.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7.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4.9
      交通和通讯
-0.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
-0.8
      居住
3.6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8

六、开放型经济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6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7%。其中,出口41.59亿美元,增长58.1%;进口21.50亿美元,增长40.6%。

“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18家,新批协议外资25.8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0个,比上年翻了一番;中方协议投资1.21亿美元,增长6.7倍。

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全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44.6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4.5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6%和45.3%;实际到账外资10.93亿美元,增长35.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2.13亿人次、公路货物运输量1.68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22.7%,公路旅客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16.51亿人公里、216.7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4.5%和25.7%。港口货物吞吐量6662万吨,增长5.6%。全社会公路总里程16198.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2.22公里。观音机场通航城市数达24个,完成起降8269运输架次,旅客吞吐量84.63万人次,增长29.0%。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112.86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52.68万辆,本年净增9.42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44.17万辆,增长23.9%,私人轿车拥有量22.10万辆,增长37.8%。

邮政电信业稳定发展。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收入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04亿元,电信业务收入49.50亿元,分别增长24.8%和9.7%。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168.94万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用户76.75万户,乡村住宅电话用户66.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76.27万户。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为259部。国际互联网用户91.08万户,新增21.12万户。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4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4.83亿元,增长22.7%。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8.22万人次,增长15.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8亿美元,增长22.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555.3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8.42亿元,增长43.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2.50亿元,增长35.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关系民生的财政支出分别增长34.0%、36.4%和47.9%。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80.99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34.84亿元,比年初增长21.2%。其中,新增贷款303.12亿元。

表4:201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绝对量(亿元)
比年初(%)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2980.99
13.8
其中:储蓄存款
1495.42
13.0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734.84
21.2
其中:短期贷款
969.09
22.8
中长期贷款
687.28
15.6
其中:个人贷款
341.70
22.3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
284.43
21.5

保险事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6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5.72亿元,分别增长27.9%和7.0%。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9.93亿元,增长31.6%,其中产险支出10.42亿元,下降36.5%;寿险支出9.51亿元,增长26.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授权专利6821件,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发明专利299件,增长80.1%。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4645件,授权专利2259件,分别增长224.8%和141.4%。全年通过鉴定科技成果179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39项、国内领先51项、国内先进55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34家,实现产值2000.01亿元,增长88.5%。

科技投入和产出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5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150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个。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7项,总投入9.3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人数13.17万人,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硕士研究生9218人,博士研究生1109人。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6.36万人,下降11.0%;小学在校学生57.10万人,增长7.7%。幼儿园540家,在园人数33.8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2.0%。全市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6%。

表5:2011年各类教育招生和毕业生情况

 

指标名称
学校数(所)
招生数(人)
在校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普通高等教育
8
38260
131747
36290
高中
82
55832
171624
66572
初中
244
85437
291986
131578
小学
856
124501
571036
85337
特殊教育学校
13
329
2413
230
幼儿园
540
132089
338150
11566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站)166个、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21个;共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41.19万户,比上年增长10.6%。全年出版报纸9484.6万份,期刊19.6万册,图书281.06万册。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41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6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3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03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7万人,注册护士1.36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59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9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2%。

表6:2006-2011年卫生事业情况

年份
医院、卫生院(个)
卫生技术人员(人)
床位数(张)
2006
227
28922
20264
2007
238
29668
21488
2008
251
30396
24430
2009
268
30821
26600
2010
256
32368
30500
2011
266
35303
32960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拥有体育场馆及游泳馆31个,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811.36万平方米。拥有等级运动员139人。体育健儿在各类国内外比赛中,有132人次获金牌,112人次获银牌,122人次获铜牌。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设施2490个。年末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082个,全年销售额8.99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6.66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其中,男性505.72万人,女性470.94万人。年末城市化水平55.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6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0元,增长19.3%。全市恩格尔系数为35.5%,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平方米。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78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房15.8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面积15.47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0.23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8万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4.37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137.95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和73.7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8.86万人、4.52万人和2.43万人。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9平方公里。年末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7.7平方米,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为97.8%和94.2%,水厂综合生产能力117.9万立方米/日,液化气、天然气用户为46.18万户。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年末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0.37万公顷。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市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9.5万吨/天,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扎实推进绿色徐州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31.3%,绿化覆盖率40.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6.6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平安徐州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和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54.0%和30.0%。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93家,专职律师1133人;各类案件诉讼代理19326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1%。全年发生交通事故733起,比上年下降12.8%;发生火灾事故763起,下降10.9%。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林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委员会;灌溉面积、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新建公路、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等通信数据来自市经信委、徐州电信局、徐州移动公司、徐州联通公司;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市污水处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民航数据来自观音机场;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徐州邮政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保险行业协会;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专利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文化事业数据来自市文广新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生局;社区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市交巡警支队;火灾数据来自武警徐州消防支队;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交通数据口径为经营性数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支出为原一般预算收入、支出。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