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全区上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年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1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23.32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203.35亿元,增长15.1%。
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提高。2011年,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7.7%、57.1%和35.2%发展变化为7.7%、56.7%和35.6%。GDP结构变化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发展更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2.3%,超过省定全面小康92%的目标值。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区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强扶持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的工作力度,保持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6.0%。
林业生产和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造林面积1677.9公顷。育苗面积887公顷。零星植树228万株。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98.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9%,农业排灌动力机械总量达4.83万千瓦。农用车辆及农业机械保有量稳定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区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高新区建设,努力促进产业升级。以“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招引新兴产业”为主线,注重工业投入和产业链衔接,积极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743.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4%,利润总额161.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2%,利税总额262.94亿元,比上年增长55.78%,产品销售率98.34%。
建筑业持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1年,招商选资、引大引强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理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253.28亿元,增长14.09%;规模以上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347.34亿元和326.32亿元,分别增长22.4%和24.81%;房地产完成投资额17.47亿元,增长2.55%;积极应对投资紧缩形势,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均有新的进展,投资品质逐步趋优。
商业服务业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把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结构调整摆上突出位置,加大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项目规划、招商选资、产业培育各个环节。初步统计,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5亿元,增长15.1%,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2011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537.3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424.68公里,高速公路152.47公里。
邮政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6114万元,各类邮政函件241.6万件,农村投递线路(单程)4434公里。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5亿元,增长18.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33亿元,增长18.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17亿元,增长15.8%。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市贸易持续繁荣活跃,据统计,2011年我区消费品市场38家,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36家。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取得明显进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2847万美元,其中:出口27458万美元。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签三资企业27个;合同利用外资20798.55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3882万美元。
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高起点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自然山水和乡村休闲旅游新景点,加快吕梁风景区的保护开发,精心打造徐州新城区“后花园”。境内外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全年接待游客1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
七、财政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全年财政收入完成88.99亿元(老口径),比上年增长31.7%,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5.79亿元,增长29.5%。一般预算收入41.1亿元,增长50%。一般预算支出52.2亿元,增长36.29%。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积极缩短科研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健康发展。2011年全区申报专利3085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143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8所,其中:初级中学32所,高级中学6所;本年招生14312人,其中:初中招生8392人,高中招生5920人;在校学生46757人,其中:初中29320人,高中17437人。职业中学2所,本年招生职业高中2879人,在校学生8303人。小学校118所,本年招收学生16080人,在校学生629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入园儿童23863人,在园幼儿数63869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成绩。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22个,公共图书馆(室)藏书34.79万册。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1个,放映场次5600场,观众人数240万人次。拥有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台节目频道达43套;联网入户终端总数31.6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1.76%;架设光缆总长度达2252公里。
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年末全区卫生系统卫生机构34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286张,卫生技术人员2615人,其中:执业医师841人,执业助理医师170人,注册护士752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3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步伐加快,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取得显着成绩。在国家级体育比赛中,获得第三名1项,第五名1项,第七名1项;在市级比赛中:获第一名12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2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110人。2011年全区举办各类体育运动会15次,参加各项比赛运动员达5300人次。
九、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4元,同比增长1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96元,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9.06元,同比增长17.54%。人均消费性支出13486.48元,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16%
城乡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年内人均新建住房面积2.4平方米,年末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9平方米(含非常住居住房建筑面积)。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百户农村居民耐用物品拥有量如下:洗衣机87台、电冰箱73台、空调机46台、热水器73台、自行车146辆、摩托车51辆、固定电话机44部、移动电话206部、彩色电视机116台、黑白电视机4台、汽车5辆、摄象机2台、照相机7架、家用计算机35台。
十、人口
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1319698人,比上年增加17391人(含区划增加人口),其中:男684371人,女635327人,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7.72:100。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3人。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