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生态宜居新区、文明和谐城区”新鼓楼的目标,狠抓“三重一大”,推进科学发展,在上年较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着,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增加值0.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41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0.69亿元,增长19.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0.13:36.89:62.98。
私营、个体经济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开放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财政收支状况良好,整体运行平稳健康,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商贸服务业
商贸载体建设日益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商圈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率先在全市打响中心商圈建设,苏宁综合商务广场,八里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新增3000万元以上商贸服务项目48个,新增科技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企业50余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12亿元,比上年增长7.88%。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实现产值:12.53亿元和27.5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0.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67亿元。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建筑业实现产值13.01亿元,增长41.3%,实现增加值5.99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规模以上不含房地产投资100.6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7.7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批发零售业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住宿餐饮业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全年自营出口完成7671.46万美元。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528万美元。
六、财政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我区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决策,大力调整财源结构,培育新兴财源,严格执行税收法规,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做好增收节支工作,财税工作再创新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1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24亿元。财税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97.28%。全年一般预算支出5.99亿元。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政府财政逐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稳定增长。2010年区科技支出为1080万元,占财政实际支出的比重达1.8%,同比增长47.95%。全年专利受理数312(发明专利124件)、专利授权数275件(发明专利62件),我区被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列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获省科技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个
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300名。其中: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市优秀专家7名、市拨尖人3名。引进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名,获得250万元的奖励。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新增科技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目前,拥有各类科技服务企业121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所)23家。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全区拥有中学5所,中学在校生4178人;小学17所,小学在校生17111人。全区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我区荣获“2007-2010年度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个,卫生技术人员2423人。其中:医师1365人,护师、护士1042人。预防保健工作和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81,112人,其中:男性142909人,女性138203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59元,比上年增长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