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3来源:秦淮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1亿元,增长12.2%。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5%,增长10.7%,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77.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5%,同比增长13.0%,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7:63.3调整为35.5∶64.5。

财政税收增幅加快。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5.28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收入中实现增值税25509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营业税44015万元,同比下降3.4%,实现企业所得税26459万元,同比增长34.5%,实现个人所得税9169万元,同比增长9.8%。

二、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5.9%;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98亿元,同比增长11.8%。从所有制经济看,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全年股份制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3.13亿元,同比增长1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年共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4.47亿元,同比增长13.5%,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2.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8.85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4.08%。利润总额达6.35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总额达9.71亿元,同比增长20.2%。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有所回落。受部分重大项目启动推迟的影响,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45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79亿元,同比下降2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7%。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65亿元,同比下降7.01%,房屋施工面积达129.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86万平方米,销售额达5.81亿元。

四、贸易和旅游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38亿元,同比增长18.1%(在地口径),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38.3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全部零售额比重的74.2%。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3亿元,同比增长21.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亿元,同比增长20.2%。大明路汽车街实现整车销售额(含旧车)120.9亿元,同比增长13.6%。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全区拥有各类交易市场39个,其中亿元以上交易市场8个,成交额77.3亿元,同比增长10.4%;生产资料市场2个,成交额9.4亿元。

旅游总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20%;接待游客总数2835万人次,同比增长5.1%。

五、外向型和民营经济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0053万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10206万美元,完成地方外贸出口总额达20501万美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GDP的比重为47%。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44.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9%。

全年新引进企业1711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180家,新增注册资本18.95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8亿元,同比增长26%。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签订产学研合作2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项;新建校企联盟1个;普天通讯与南京大学合作的“南京市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组建。组织科技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42项,2个项目获省创新基金立项,8个项目获市科委科技计划立项,4个项目获市创新基金项目,累计获扶持资金298万元。全年全区专利申请466件,其中发明专利142件;专利授权321件,其中发明授权39件。1项专利获2010年度江苏省百件优质发明专利。晨光集团获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

全区全年新引进科技企业285家,其中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企业65家,注册资金总额7亿元,解决就业人数逾5000人。

招才引智成效显着。组织申报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各类项目30余项;2011年,全区共有4人获千人计划资助,引进南京领军型科技人才10人;1人获“南京市科技创业家”称号;3名科技人才入围市学科带头人;1人通过省双创人才计划初审;4名企业科技人员获南京市第九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称号。

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2011年,基建预计总投入为3361万元,其中完成校舍维修4.6万平方米,投入975.72万元,技装(全称)总投入1110万元。做好教师申报晋升职务的报名和资审等工作,年内有35位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68位教师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9位教师初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办学层次提升。获南京市集体园提升工程先进区县,创建市优质幼儿园2所;15所小学参加江苏省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优异成绩,语文及数学学科合格率均为100%,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位列南京市第一方阵

七、文化、卫生、体育

文体事业不断繁荣。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站5个,文化站面积14040平方米;共有娱乐场所48个,网吧53个,音像店15个,卫星接受设施管理单位4个。全年组织文艺演出45场次,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205场,举办展览18次,全区共有6个图书馆,其中区级图书馆1个,街道图书馆5个,图书馆面积2120平方米,共有各类报刊期刊346种,藏书2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200册。年末全区文物保护单位60处(点),其中图家级3处(点),省级17处,市级23处,区级17处。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辖区内有一级以上的医疗机构13家,其中市属三级医2家,区属二级医院2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厂职工医院4家(包括1家二级医院)。另有民营医院6家,企业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站、社会办医和个体开业诊所42家。区内共有卫生人员45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30人,含医生1341人、护士(师)1748人、药师(士)241人、技师(士)270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32人,其中社区护士153人,执业(助理)医师158人,含全科医生122人。开设病床2950张,100万以上医疗设备70台套。总诊疗人次373.10万,其中门诊人次270.11万,急诊人次19.90万。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

群众体育特色鲜明。全年共改造全民健身工程(点)39个,其中32个点更换新器材230件。成功承办“江苏省南京市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安利纽崔莱健康跑活动”、“奥林匹克会旗南京传递”秦淮区迎旗活动、南京市“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体育联动等主题鲜明的大型体育广场活动。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区环境监测站完成300家企业单位的技术监测工作,共收集有效监测数据5246个,其中质量控制数据1421个,质控合格率100%。累计为企事业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应的涉及水、声、气、油烟、辐射监测报告300份。全年共创建2条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省、市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各1个;2011年6月9日对第二批10家汽车4S店授予“绿色汽车店”称号,为下一步创建绿色汽车一条街奠定了基础。加强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日常监察,累计出动5592人次,现场检查各类污染源1929家次,其中工业污染源163家,医疗单位48家,第三产业187家次,建筑施工552家次,处理信访845件,大市容134件,下达监察意见书2015份,纠正各类环境违规行为895件次,立案查处环违法行为12件。信访举报查办率100%,回访率100%,满意率达90%以上,高于全市环境污染投诉处理满意率5个百分点。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区新增参保单位477户,净增单位养老保险人数为4249人,新增灵活就业参保人数7175人,净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0593人。全区开展再就业培训6607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4010人,实现再就业4629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465人,培育自主创业者1961人,创业带动就业15458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82元,增长14.3%;人均消费性支出18609.7元,增长26.1%,支出结构变化明显,除居住类下降17.8%以外,其余七大类消费均处于增长状态。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65.09台、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5.66台、摩托车9.43辆、移动电话200部、汽车24.53辆。

十、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5.34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20万人,出生率为8.42‰,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7.05‰;自然增长率为1.38‰。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