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新台阶,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被评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上榜2022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3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29.3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02.09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38.8:53.3调整为7.4:42.7:49.9,二产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工业强区战略成效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378元,比上年增长2.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67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94人、困难人员就业1588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6%、172.3%、305.4%。全区就业人员中初次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比例达到90%以上。
人口总量略有增长。全区常住人口98.26万人,比上年增长0.13%,城镇化率60.05%,较上年末提高0.03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98.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273人,出生率4.9‰;死亡人口8412人,死亡率7.8‰;自然增长率-2.9‰。
动能转换提档升级。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数字赋能成为加快转型、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四新”经济增加值达356.71亿元,占GDP比重为35.5%,占比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9.7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3.7%,占比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要素支撑更加给力。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退税减税降费12.38亿元,发放助企纾困专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8.44亿元,办理中小企业贷款延期274亿元;争取专项债项目19个,下达资金19.6亿元。强化土地保障,“三区三线”划定获批,44个项目通过精准用地审查,累计供地4600余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8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722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分段审批”“容缺勘验”模式,16个项目“多证连发”,103个事项“一窗受理”,305个事项“全省通办”,93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布设基层,190个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全区惠企政策“一口集成、免申即享”。年末市场主体达到12.3万户。
平台能级不断提升。莱芜高新区引进态创生物等过亿元项目17个,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等试点改革加快破题,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18个位次。雪野旅游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复审,实施景观提升项目6个,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儒居度假酒店建成启用,承载力、吸引力明显增强。莱芜农高区园区规划环评获批,启动5项重大科研课题,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创建,平台能级稳步提升。
项目建设有量有质。18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47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52个省市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区级10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01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98个,过10亿元项目26个,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类项目占比70%以上。
经济支撑稳固有力。全年“四上”企业累计纳新104家,退库45家,净增59家,完成市分配任务的140%。截至年底,全区共有“四上”企业872家,其中工业300家、贸易业311家、服务业65家,建筑房地产业196家。全区新增民营市场主体14736户,其中企业4656户、个体工商户994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0户。
二、农业、农村
一产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9%。其中,农业总产值95.24亿元,林业总产值1.57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0.79亿元,渔业总产值1.7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9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89亿元,增长4.0%。
粮肉生产巩固提升。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创近四年新高,呈现“三增”格局,粮食总产量19.49万吨,增长0.1%;播种面积47.25万亩,增长0.07%;单产412.5公斤/亩,增长0.03%。蔬菜播种面积34.22万亩,总产量129.30万吨,增长5.9%;瓜菜类产量4.68万吨,增长1.7%;猪牛羊禽肉类产量合计达到6.72万吨。
表1 2022年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指 标 |
单位 |
面积/产量 |
比上年±% |
粮食播种面积 |
万亩 |
47.25 |
0.07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9.49 |
0.1 |
夏粮产量 |
万吨 |
3.85 |
0.3 |
秋粮产量 |
万吨 |
15.64 |
0.1 |
花生播种面积 |
万亩 |
7.69 |
-0.9 |
花生总产量 |
万吨 |
1.95 |
-0.9 |
蔬菜播种面积 |
万亩 |
34.22 |
3.3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129.30 |
5.9 |
生姜面积 |
万亩 |
7.73 |
2.4 |
生姜产量 |
万吨 |
31.82 |
3.0 |
大蒜面积 |
万亩 |
11.51 |
0.7 |
大蒜产量 |
万吨 |
26.02 |
-1.7 |
大葱面积 |
万亩 |
1.66 |
-1.7 |
大葱产量 |
万吨 |
7.99 |
1.0 |
水果总产量 |
万吨 |
12.71 |
8.1 |
棉花面积 |
万亩 |
0.58 |
-32.2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05 |
-33.2 |
瓜菜类总产量 |
万吨 |
4.68 |
1.7 |
生猪出栏量 |
万头 |
48.74 |
20.8 |
猪肉产量 |
万吨 |
3.92 |
24.4 |
牛肉产量 |
万吨 |
0.44 |
-9.8 |
羊肉产量 |
万吨 |
0.44 |
0.29 |
禽肉产量 |
万吨 |
1.92 |
16.0 |
禽蛋产量 |
万吨 |
3.31 |
-12.8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3万亩,打造种业繁育基地7个;新增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2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莱芜生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获批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实施区。特色农产品发展良好,莱芜“三辣”已经成为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产品供应充足。全区“三辣”播种面积20.9万亩,总产量65.8万吨,分别占蔬菜及食用菌的61.1%和50.9%。
乡村振兴基础稳固。继续保持脱贫帮扶政策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扶贫方面,区级落实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政策1261人次、123.58万元;落实雨露计划脱贫学生233名、34.9万元。医疗扶贫方面,区财政代缴脱贫人口医疗参保费用321万元;实施慢病帮扶5.73万人次、412.3万元。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落实,实施衔接项目46个,争取资金9800余万元。财政支出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70元/月,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1万人,改造提升敬老院2处,新建农村幸福院100处,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9.11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优势产业持续巩固,32个行业大类有11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34.4%,其中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占比排前两位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7%、2.4%,合计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3%。
工业产品供应稳定。产销衔接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9.4%。所生产的80种工业产品中,有32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40%。其中,增幅超过20%的产品有12种,占比15%。卫生防疫用品加速供应,医用口罩3.2亿只,增长117.7%。
表2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 |
粗钢 |
万吨 |
699.26 |
6.1 |
钢材 |
万吨 |
827.10 |
4.4 |
生铁 |
万吨 |
695.89 |
-3.6 |
口罩 |
万个 |
31547 |
117.7 |
服装 |
万件 |
840.8 |
24.6 |
电力电缆 |
万千米 |
2.30 |
11.6 |
锻件 |
万吨 |
3.91 |
9.6 |
铁矿石成品矿 |
万吨 |
377.55 |
3.2 |
水泥 |
万吨 |
60.59 |
-12.2 |
企业效益有所下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9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3亿元,下降58.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韧性强,效益水平保持正增长。全区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增长27.5%。
表3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
行业名称 |
比上年±%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9.2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13.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4.9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27.5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6.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8.6 |
食品制造业 |
38.1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9.3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2.7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3.1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47.6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20.0 |
医药制造业 |
23.3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68.2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5.3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20.0 |
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家。其中,收入过亿元企业99家,10亿元及以上企业16家,50亿元及以上企业27家。泰钢、九羊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高端装备智造蓬勃发展,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建设持续发力,凯傲叉车、安道拓等投产项目陆续放量,正泰线缆、朗进科技等骨干企业持续壮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提质增效,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舜博实业率先入驻,莱威新材料、泰禾生化等企业产能稳步提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鲁中国际生物谷加速起势,宏济堂中药生产、华涛中药颗粒等项目快速推进,集聚医药企业44家。
建筑行业发展平稳。截至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纳新共9家,净增4家。年末纳入统计范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达14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0亿元,比上年下降4.6%。
四、服务业
服务业稳健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1.1%。分行业看,10个行业门类中,3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为29.4%、19.9%,合计营业收入占比26.1%。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69.7亿元,不变价增长2.8%,领先全部服务业增速1.8个百分点。
表4 2022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分门类营业收入情况
门类 |
营业收入(亿元) |
比上年±% |
合计 |
31.62 |
1.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2.86 |
0.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68 |
-20.8 |
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 |
3.14 |
-8.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7.66 |
29.4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11 |
-0.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61 |
-28.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25 |
-1.6 |
教育 |
0.58 |
19.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67 |
-7.6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07 |
-51.4 |
交通路网建设有力。2022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3863.78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一级公路155.14公里,二级公路380.23公里,三级公路378.25公里,四级公路2822.91公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申报成功,共完成“四好农村路”路网延伸改造76公里。全年大宗货物运输量2292.62万吨。
旅游市场承压运行。全区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20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5家。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小三线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入选山东省革命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受疫情影响旅游消费需求放缓,202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69亿元,下降28.0%;接待游客725.55万人次,下降21.1%。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降幅逐月收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9.2%,降幅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收窄19.2、12.4、5.1个百分点,投资形势趋稳。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48个全年累计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区年度投资总额的64.8%。
表5 2022年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及占比
产业 |
比上年±% |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固定资产投资 |
-19.2 |
100 |
第一产业 |
153.5 |
0.4 |
第二产业 |
-17.9 |
26.9 |
第三产业 |
-20.0 |
72.7 |
高技术投资成效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中,中医药制造业占比高、拉动强,占高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为72.7%,比上年增长253.6%,上拉高技术产业投资41.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幅转正,比上年增长9.1%。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8.1%,其中住宅完成投资增长6.4%。商品房销售面积50.2万平方米,下降3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3.66万平方米,下降39.9%。商品房销售额40.83亿元,下降28.8%。其中,住宅销售额37.18亿元,下降30.6%。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恢复放缓。为应对疫情冲击,全年共发放惠民消费券820万元,拉动消费1亿元以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6.15亿元,下降4.7%;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实现43.5亿元,下降5.4%;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实现1563.7亿元,下降4.2%,获评全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领区。
必需类商品需求旺盛。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商品类值中,肉禽蛋类、蔬菜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9%、10.2%。药品销售持续增长,中西药品类、中草药及中成药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1%、6.3%。
休闲类商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94亿元,增长290.4%,占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为4.5%,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显著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分别完成679.2万元、1.41亿元,分别增长31.3%、20.2%。
表6 2022年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
商品类别 |
零售额(万元) |
比上年±% |
粮油、食品类 |
35976.8 |
-5.5 |
其中:粮油类 |
5030.2 |
0.8 |
肉禽蛋类 |
5067.0 |
14.9 |
蔬菜类 |
3386.3 |
10.2 |
干鲜果品类 |
4399.8 |
8.6 |
烟酒类 |
13015.4 |
2.9 |
金银珠宝类 |
23760.1 |
11.8 |
日用品类 |
7812.6 |
12.0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679.2 |
31.3 |
中西药品类 |
35481.1 |
12.1 |
其中:西药类 |
28218.2 |
18.4 |
中草药及中成药类 |
3633.8 |
6.3 |
通讯器材类 |
14057.5 |
20.2 |
汽车类 |
193218.6 |
-2.3 |
其中:新能源汽车 |
19444.9 |
290.4 |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出口117.1亿元,增长38.5%;进口46.6亿元,下降35.0%。对RCEP国家出口33.5亿元,增长49%,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8.6%,其中对东盟出口24.6亿元,增长74%;对欧盟出口20亿元,增长27.4%,占17.2%;对美国出口18.1亿元,增长81.9%,占15.6%。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出口规模居首,出口额47.6亿元,下降7.8%,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0.9%,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值的73.5%。机电产品、基本有机化学品为出口增长重要拉动力量,机电产品出口23.1亿元,增长184.5%;柠檬酸等基本有机化学品出口13.3亿元,增长49.4%。进口商品中,铁矿砂进口形势不佳,自澳大利亚进口32.3亿元,下降30.5%,占全区进口总额的69.3%。
外资引进好于预期。全年实际使用外资6045万美元,实际使用欧美外资5825万美元,实际使用制造业外资5875万美元,均好于全年预期。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整体回落。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6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6.9%,扣除政策性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9.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2.87亿元,占比78.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9.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10.5%。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06亿元,下降12.2%。其中,民生支出6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0.6%;教育、社保、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分别为19.99亿元、14.16亿元、10.58亿元、3.29亿元、7.88亿元、1.76亿元,在可用财力减少的情况下较好地实现了“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表7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
指标 |
总量(亿元) |
比上年±%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41.67 |
-16.9 |
税收收入 |
32.87 |
-19.4 |
增值税 |
11.44 |
-36.5 |
企业所得税 |
4.32 |
-17.2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75.06 |
-12.2 |
教育支出 |
19.99 |
12.3 |
卫生健康支出 |
10.58 |
15.2 |
交通运输支出 |
0.38 |
-77.3 |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平稳可控,不良贷款余额9.2亿元,不良贷款率0.9%,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
九、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和体育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数量893件,比上年增长38.4%;发明专利授权量248件。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增强,依托专利投保保费省级资助政策,为74件高价值专利办理了专利执行险和侵权责任险,列全市首位。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13家,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家,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4%。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莱芜文旅”新媒体全年发布图文、视频等各类信息6911条,综合传播力指数和微信传播力指数连续11个月在全市列第一位。区图书馆补充更新图书1.4万余册,区图书馆、4家泉城书房图书流通总量达32万册次,接待读者超25万人次。全区867个社区(村)新配发图书8.15万册。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余场次,完成送戏下乡演出862场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9804场次。区博物馆陶瓷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展馆被评为四星级现场教学基地。
卫生服务持续提升。推进健康莱芜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区医院新城院区建成启用,开放床位950张,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启动国家卫生镇创建5个,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160个;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复评通过17家,新创建8家。“智慧医保”释放民生新红利,全区所有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实现“一卡通行”,300余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刷卡,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和住院费用跨省直接联网结算,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幼儿园307处。其中,公办幼儿园151处,民办幼儿园156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44处),普惠覆盖率96.1%。全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710个。全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81处,其中初中26处(含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55处(含民办1处)。另有普通高中2处,区直职业学校1处。全区在校学生共计124593人,其中,幼儿园32660人,小学53901人,初级中学28657人,普通高中7064人,职业中专2311人。
表8 2022年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学校类别 |
学校数量(所) |
在校生(人) |
幼儿园 |
307 |
32660 |
小学 |
55 |
53901 |
初级中学 |
26 |
28657 |
普通高中 |
2 |
7064 |
中等职业学校 |
1 |
2311 |
合计 |
391 |
124593 |
群众体育基础巩固。以全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载体,积极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提升全民健身中心服务功能,承办两项区级大型赛事。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3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50名。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体育场地器材677件,提升篮球场悬浮地板6片,新建笼式足球场2片。
十、环境、城乡建设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和PM10浓度分别改善9.1%和8.8%。顺利迎接两轮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完成反馈意见整改71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提升1.5%,瀛汶河徐家汶断面、牟汶河贺小庄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水质,在全省县区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列第20位。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圆满完成粗钢、焦化产能压减任务,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9.76%。节能降碳协同推进,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创建市级绿色发展工业园3家、绿色工厂7家,泰钢集团获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全区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6万千瓦。
城乡发展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确立“六带九单元”的整体规划。城市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启动城中村改造8个片区、老旧小区54个;凤凰路、龙潭大街、汶河大道、鲁中大街改造提升,济莱高铁建成通车。农村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房、暖、路、水系统提升,改造农村危房87户,实现清洁取暖1331户。建成快递电商生态产业园,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齐鲁样板村21个、省级特色小镇2个,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创建单位。
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117起,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连续12年实现命案全破;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达93.1%,“两盗”案件破案率达54.5%,抓获各类逃犯94人;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0个、恶势力犯罪集团0个、恶势力团伙2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起,下降51.5%;死亡18人,下降50%。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61元,增长4.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49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63元,增长5.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9,比上年下降0.03。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3.3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和城乡居民65.45万人、领取养老待遇职工和城乡居民27.86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45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4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31万人。
兜底保障稳步提升。城镇低保人数1.9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995元/月,较上年标准提高91元,保障城镇居民906户、1355人,发放保障金92.67万元。农村低保人数19.8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70元/月,较上年提高94元,保障农村居民1.32万户、1.69万人,发放保障金1001.69万元。
注释:
1、2022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2022莱芜区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年度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本公报中的增长,如无特殊表述,均为本期数据较上年同期数据的增长率。
4、“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5、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项目建设资料来自发展改革部门;教育、体育数据来自教育和体育部门;科技数据来自科技部门;工业发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籍、社会治安数据来自公安部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来自民政部门;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门;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门;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交通运输、物流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门;农业、林业、渔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贸易、进出口数据来自商务部门;文化、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门;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部门;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场监管部门;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医疗保障部门;金融数据来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部门;市场主体数据来自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粮食畜牧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莱芜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