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6来源:常山县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形势,我县上下按照“实干兴县、项目强县”总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项目推进年”活动,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8568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631万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79654万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334400万元,增长12.9%。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14.3%,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7.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3.3%,金融业增长25.9%,房地产下降1.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8.2:54.7:37.1调整为8.0:54.2:37.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6610元,折4120美元,比上年增长9.6%。

二、农 业

2011年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是扩大了粮食、油料作物的生产,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个、计20837亩。胡柚、柑桔产量比上年大幅增长,但今年价格比上年下降50%左右,农民是增产不增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364万元,比上年增长4.3%。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6551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7898亩;油料播种面积56791亩;蔬菜种植面积51782亩;果用瓜种植面积6166亩。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79342吨,同比增长1.4%;油料产量6696吨,增长47.9%;蔬菜产量85181吨,增长6.6%;果用瓜产量13708吨,下降0.4%。

全县柑桔总产量102172吨,比上年增产16746吨,增长19.6%,胡柚产量为75718吨,比上年增产10636吨,增长16.3%。全年的茶叶产量为117吨,增长1.7%,全年蚕茧产量为35吨,下降8.0%。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4623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猪肉12049吨,增长7.0%;鸡鸭鹅蛋产量1861吨,增长13.8%。

生猪年末存栏为12.4万头,比上年增加4516头,增长3.8%,其中能繁殖的母猪为8262头,增长1.1%。肥猪年内出栏数为18.2万头,比上年增加9337头,增长5.4%;家禽年末存栏157.2万只,比上年增加3.4万只,增长2.2%。家禽年内出栏248.4万只,比上年增加4.4万只,增长1.8%;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4902吨,增长5.9%。

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2011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1159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0家。主要集中在水果(以胡柚为主)和粮食生产上,全县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328家,水果专业合作社382家。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常山山茶油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常山胡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县行政认定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70510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即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产值952244万元,增长34.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618266万元,增长21.5%。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852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全县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9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8家,其中1家超10亿,实现“零突破”,5亿—10亿1家,3亿—5亿4家,2亿—3亿3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52244万元中:重工业764826万元,增长42.6%;轻工业187418万元,增长7.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24027万元,增长34.7%,产销率97.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75765万元,增长19.8%,新产品产值87963万元,下降5.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有机化工行业实现产值103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钙类行业53678万元,增长42.4%;通用设备行业159586万元,增长35.8%;建材行业242996万元,增长44.0%;黑色金属冶压业20665万元,增长116.7%;造纸行业32004万元,增长15.9%;纺织业104017万元,增长0.1%;电子行业20097万元,增长16.3%;电力行业44553万元,增长9.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水泥产量476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散装水泥148万吨,下降5.2%;水泥熟料430万吨,增长3.7%;纱4.4万吨,下降5.9%;轴承7042万套,增长16.6%;铜材13823吨,增长183.0%;机制纸及纸板9.8万吨,增长5.6%;精制食用植物油497吨,下降41.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4920万元,增长88.3%,其中实现利润56879万元,增长96.9%。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87.7分,比上年增加30.9分,全市排最后。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44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6%。全县建筑业企业家,具有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7家,三级资质企业12家。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2.7亿元,下降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47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7626万元,增长31.5%;第二产业投资417640万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投资272044万元,增长17.1%。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391490万元,增长19.9%,其中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个行业的投资增长均在50%以上。

全县基础设施投资197698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23103万元,增长2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33250万元,增长9.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15770万元,下降2.6%;文化艺术业投资3800万元,增长9.4%;教育设施投资8500万元,增长67.1%;卫生设施投资8475万元,增长112.7%。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4871万元,比上年增长30.8%。房屋施工面积45.5万平方米,增长30.0%;销售面积7.2万平方米,下降29.4%,其中住宅销售5.4万平方米,下降37.7%,商业营业用房0.8万平方米,增长34.5%。商品房实际销售额57072万元,增长19.2%,其中住宅38622万元,增长2.1%。

五、国内贸易

随着金佰汇购物广场、东方商夏常山店、肯德基、金朝阳装饰材料市场、柚香城综合市场等商贸市场建成运营,我县贸易市场日趋完善,同时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便利店”工程,大力开展家电下乡活动。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1265万元,增长2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4958万元,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额28506万元,增长20.3%,零售业零售额243632万元,增长17.7%;住宿业零售额4431万元,增长47.7%,餐饮业零售额59654万元,增长16.4%。

全县共有成交额超亿元市场3个,摊位数386个,实现成交额4.3亿元。

六、对外经济

2011年,全县有自主进出口权企业达到114家,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050万美元,增长26.3%。其中:出口12709万美元,增长25.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14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32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3%。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769万吨,公路客运量1156万人次。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2878辆,比上年增长26.5%,其中:载客汽车9298辆,载货汽车2504辆,私人汽车10481辆,增长29.3%。全县摩托车拥有量33423辆。

年末全县各类公路里程910.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76公里,国道63.50公里,省道8.63公里,县道246.54公里,乡道168.11公里,村道351.38公里。

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6.2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39万户,增长12.6%,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88.7部/百人,增加4.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2.58万户。

全年接待景点旅游者人数175007人,增长22.7%,景点旅游门票收入380.5万元,增长23.9%。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5056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117万元,增长18.3%。实现税收收入75386万元,增长31.5%,其中地税税收32363万元,增长10.7%,国税税收收入43023万元,增长53.3%。全年财政支出161946万元,增长18.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21687万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920810万元,增长24.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44801万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742785元,增长31.8%。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474784万元,增长17.9%。

全县全年保费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7652万元,增长21.8%;财产险保费收3412万元,增长26.8%。支付各类赔款2562万元,增长46.0%,其中:寿险业务赔款470万元,增长16.9%;财产险赔款2092万元,增长54.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县第一小学一期工程、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成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12531人;职业高中3所,在校生2331人;小学30所,在校生18649人;幼儿园157所,在校生10026人;培智学校1所,在校生41人;其中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164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551人。

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3.5%,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9.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9%,15年教育普及率96.1%。

全县教育部门办的高中专任教师298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77人,初中专任教师527人,小学专任教师1052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8人。全县社会力量办的高中专任教师66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3人,初中专任教师6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27人。

2011年申报市以上各级各类项目66项,其中国家3项、省级29项、市级34项。列入市以上各级各类项目40项,其中国家2项、省级17项、市级21项。争取科技项目到位资金718万元。共受理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65项,立项53项,安排科技经费60万元。受理农业种子种苗工程16个,立项14项,安排经费10万元。有2个项目首次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专利申请量141件,专利授权量12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5.7%和16.5%。有2个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列入省级计划,获经费补助275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有序开展省级文化先进县复查迎检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查验收;精心策划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特别是完成央视7套《乡约•柚都石城看常山》节目的现场录制和成功举办“'2011中国•常山胡柚文化节暨第26届‘三山’艺术节文艺晚会”;深入开展“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送戏下乡151场次,送电影下乡3101场次,送书下乡11850册。

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

新人民医院、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等建成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年末全县医疗机构数294家,其中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家、村卫生室212家、个体诊所27家、厂矿医务室18家、民营医院2家、其他医疗机构2家。卫生系统核定床位数661张,实开放600张、民营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130张,实开放80张。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共579人,执业护士378人。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78亿,同比增长9.8%。组织人员进行追踪管理、治疗、转诊工作,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开展婚前医学检查3937人,婚检率达96.8%,免费发放叶酸2660人。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补助孕产妇1938人,补助金额96.9万元。成功处置危重孕产妇12例。普查妇女病31192人,普查率达40.3%。全年共为2840人提供免费婚检服务,为1562人提供免费优生检测服务,婚检率和优生检测率分别达94.5%和81.1%。全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285元,全县参合农民242772人,参合率达96.7%。

2011年,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了全国男排大奖赛等重大赛事,举办了常山县第四届全民体育运动会,创建省级体育强乡镇1个,省级先进社区1个。举办社会指导员培训班和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培训体育指导员400人次,国民体质监测500人次。全县70个体育小康村通过省里验收。各项赛事与活动的举承办与参赛及备战顺利有序进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03869户,总人口为334053人,平均每户3.22人,总人口比上年的331621人增加2432人,年增长7.3‰,其中男性174229人,占总人口的52.2%,女性159824人,占总人口的47.8%,性别比为109(女=100)。全县出生3840人,出生率为11.5‰,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其中男性1983人,女性1857人,出生性别比为107。死亡2427人,死亡率为7.3‰,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其中男性死亡1359人,女性死亡1068人。人口自然增加1413人,自然增长率4.3‰,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迁入2513人,迁出2019人,机械增加404人,机械增长率1.2‰。

全县年末非农业人口为44697人,占总人口的13.4%,比上年增加379人。未落常住户口人员313人,占总人口的0.1‰,比上年减少286人。

2011年底,全县18岁以下的为66199人,占总人口的19.8%;18岁至35岁的为85950人,占总人口的25.7%;35岁至60岁的为134602人,占总人口的40.3%;60岁以上的为47302人,占总人口的14.2%。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3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09元,增长16.1%。城镇居民(天马镇城区范围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0平方米。

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143人,同比净增6513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3360人,同比减少10人;工伤参保人数32017人,同比净增1100人;生育参保人数19041人,同比增1753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7878人,参保率达90.7%;失地农民参保总人数13046人,其中,当年新增参保人数1201人,享受基本生活待遇保障人数5077人,同比增641人。城镇居民参保总人数18459人,参保率95.3%,享受保障待遇人数6387人。

2011年,全县共有6543户9812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低保611户993人,年支出低保金250.9万元,月人均补差为210.6元;农村低保5932户8819人,年支出低保金1436万元,月人均补差135.7元,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一至二级享受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有2680人,其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51人,纳入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补助的有2429人,年支出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563.3万,保障均按照城乡低保标准全额救助。全县农村五保对象有784人、城镇“三无”对象有34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2010年的年人均5596元提高到2011年的6111元,供养标准达到我县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2%,全年落实五保供养资金483.6万元,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2%和100%。

2011年,全县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有19家,其中社会福利院1家、农村敬老院11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家。

十二、资源、环境

2011年,全县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出境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8%。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建成,使城乡10多万居民用上了芙蓉水库的优质水源,结束了县城居民饮用江水的历史。

2011年,全县共完成造林更新7482亩,其中:人工更新2200亩。重点防护林9000亩,其中人工造林3000亩,农田林网造林1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平原绿化3140亩,其中农田林网1000亩,经济林、片林1750亩,城市绿化100亩,城镇绿化30亩,村庄绿化200亩,通道绿化100亩。全县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人数达18.3万人次,尽责率达93%以上。完成森林抚育(提质)经营管理面积3.1万亩,累计建成优质林分面积40.4万亩。实施重点公益林面积48万亩,建成面积40.3万亩,全县配备公益林区专职护林员220人,兼职91个,达到每3000亩左右配备一名的要求,到位率达100%。实施国家油茶示范林、省级油茶提升二个项目,完成油茶新品种造林5000亩、低改10300亩、高效林业基地10000亩。全年无公害防治面积4920亩,无公害防治率100%。完成绿色森林食品标准化推广5000亩。

十三、城市建设

“绿色新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常山大桥建设顺利推进,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开发正式启动。推进赵家坪片区建设,启动周塘片区开发,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8.4平方公里。全年新增道路面积0.8万平方米。城市公交车辆64辆,全年客运量1156万人次;完成制水总量1062.1万吨,售水量831.4万吨,城镇供水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5%;城市污水处理厂共完成污水处理量604.4万吨,运行负荷率达到82.8%,污水处理率达到75.2%;日清扫道路面积91万平方米;日清洗管护公厕22座;清运处理城乡生活垃圾4.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5.5%,城区范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为38.5%。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