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变化和风险挑战,北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经天津市统计局统一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GDP)为70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0.1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313.8亿元,同比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2.7亿元,同比下降0.6%。三次产业结构为0.9:49.4:49.7。
财政收入稳步恢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9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按可比口径计算下降5.6%。其中,税收收入3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7%,同比下降20.7%,按可比口径计算下降12.7%。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10.1亿元,企业所得税6.4亿元,房产税4.5亿元,契税3.9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3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6.9亿元,城乡社区支出12.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2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亿元。
新动能占比居全市前列。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1%,比上年扩大2.2个百分点,以爱旭科技、弗兰德、天士力医药等为代表的155家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5%,占比位列全市第三位。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8%,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0.9%,占比位列全市第三位。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决落实国务院和全市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为企业“退免减缓”税费超30亿元。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6条举措、服务北辰开发区“六条举措”等,通过建立项目直通车、“多评合一”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不断深化“一制三化”改革,完成“证照分离”改革涉企服务事项4317件,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落地见效,推广“网上中介超市”,“网上办、一次办”比例达到99%。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4万户,同比下降0.8%,累计达到8.5万户。全年共办结各类事项4271件,“网上办”“一次办”比例达到99%,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打烊”、服务“不断档”已成为常态。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2.03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扎实推进全民参保,新增参保1.6万人。落实临救备用金制度,对457名急难对象24小时内发放临救金123.6万元,全年临时救助1968人。新纳入低保救助815人,实现应保尽保。织密三级养老服务阵地网络,建成17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养老床位317张。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为残疾人配发无障碍辅助器具1100余件。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和定期生活补助金3366万元,3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达到全国示范创建标准。
二、农业、农村
全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1.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牧业产值4.7亿元,渔业产值0.8亿元,林业产值0.1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2亿元。产量方面,粮食产量5.3万吨,蔬菜产量6.8万吨,牛奶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0.8万吨,肉类产量0.6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
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撂荒地治理完成率达到100%,建设高标准农田4300亩,播种粮食面积12.9万亩。新培育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累计达到11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58家;新认定“津农精品”2家,累计达到8家。承办全国种业博览大会“耕耘地展”项目。新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个、累计达到9个,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8个,完成农村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卫生厕所普及率基本达到100%。截止2022年底,共有56个村开展了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一镇四村”获得全市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称号。
三、工业、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313.8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56家,实现营业收入1724.2亿元,同比增长9.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8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在3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保持盈利,15个行业利润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0.6%,高于全区16.7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7.6%,比上年末降低0.6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下降12.6%。全区现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30家,完成总产值45.2亿元,同比下降10.2%,其中,在外省市完成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33.1%。竣工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21.0%。
四、批零住餐业、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2亿元,同比下降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11.6%。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7.3%,其中,限上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7.8%。金属材料、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和其他化工产品四大生产资料类限上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7.4%;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用品等生活类限上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0.8%。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下降19.3%,其中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下降20.6%,餐饮配送服务行业营业额下降9.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5%。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5%。营利性服务活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5%,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9%,占营利性服务活动营业收入的92.8%,拉动营利性服务活动营业收入增长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2.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5%。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0.5%,服务业投资下降31.0%,社会领域投资下降48.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1.6%,房地产投资增长1.7%,占全区投资比重78.6%。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6.1%;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9%,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9.5%。
六、金融业
2022年末,全区31家银行存款余额为1345.1亿元,比年初增加212.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867.9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亿元。贷款余额为1163.7亿元,比年初增加15.7亿元,存贷比为86.5%,其中,投放区内贷款月末余额890.1亿元,比年初减少49.1亿元。
七、开发开放
全年进出口总额实现264.9亿元,增量位列全市第四名,同比增长5.2%,增速位列全市第四名。其中,出口总额205.9亿元,同比增长4.8%;进口总额59亿元,同比增长6.6%。两项指标均创我区历史新高。
2022年,全区内资到位项目122个,实际利用内资184.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4%,同比增长4.5%。全区引进首都资源项目119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4%。全区新增注册企业1982个,注册资本93.6亿元。全年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对接活动80余次,实地走访对接天能集团等重点企业40余家,在辰接待正威集团等重点企业90余家。举办“天津北辰高端制造业招商会”、“北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撮合对接会”、“大数据和自主可控系统交流对接会”,共邀请60余家优质企业参会,与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八、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9条重点产业链在链企业突破420家,其中规上工业在链企业产值同比增长3.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1.4%,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同比增长超过5%。成立天津市精益智能制造促进中心,引导3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数量增至1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增至84家。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智能制造应用场景3个,22个项目获批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3215万元,其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11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积极融入“双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淮东路商业圈,北洋井项目取得新成效,耀津商业中心部分开业,天津首个亲子运动公园建成运营,未来天地项目整体竣工,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不断提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咨询服务、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楼宇企业554家,注册资金92.49亿,盘活闲置楼宇2.9万平米。开展“潮北辰、购实惠”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420万元,培育3处休闲夜市,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形成“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2022年,全区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53家,天津市雏鹰企业评价入库347家,瞪羚企业入库31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入库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64家,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建成国家和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8家、企业技术中心78家,17项原创性成果获得全市科学技术奖表彰。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净增有效发明专利281件,获批商标质押融资2240万元,知识产权租赁融资500万元,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区。
九、能源、环境
2022年,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0.4%。规模以上在统单位综合能源消费总量78.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4.2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1.6%。
2022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4平米。新建5座口袋公园,分别为高峰路口袋公园、辰柳路口袋公园、沁河中道口袋公园、淮河中道口袋公园以及天允道口袋公园,累计新建公园绿地面积1.6万平米。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实施蓝天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9微克,同比改善4.9%,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1%。实施碧水保卫战,新建水质监测站13座,实现全区水质监测网络全覆盖,实施引滦暗渠北辰段生态保护绿化工程,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达到90%、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0%。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培树10名“榜样河长”,创建12条“示范河湖”。实施净土保卫战,完成同生化工厂周边地块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农药厂地块修复评估和异味消除,严防新增土壤污染。
十、交通、文化旅游
全年货运量970.1万吨,货物周转量20785万吨公里。客运量61.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20.2万人公里。截止2022年底,全区共配发道路运输营运证10307个,共计吨位181070.7吨。其中,2022年配发道路运输营运证2467个,共计吨位65508吨。完成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4527人次,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证件初学936人,网约车从业人员考试8631人次,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考核20375人。
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天穆杯”小品展演,征集全国各省市参赛作品80件;区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文化惠民送演出下基层活动48场;举办“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展演活动16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8场、惠民展览活动9场、网络艺术慕课等线上公益培训活动700余场;《曲艺之花绽放北运河畔天穆镇》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全国典型案例。全区新建社区体育园10个,健身步道3条,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2个,乡村健身广场5个,更新社区健身园7个,支持3个新建全民健身中心配建体育设施。依托全民健身日、“行走大运河”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累计举办体育赛事活动235场,参与人数近万人次。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建青盛农庄、庞咀村海棠艺术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墅外桃源-郊野公园-曙光水镇”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庞咀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色河头 绿色双口”项目获得国家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支持。帮助现有乡村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指导曙光水镇和墅外桃源等老牌景区引入10余个新晋项目,消夏夜市开创区内夜间旅游消费新模式。促成国内知名露营地品牌“春夜秋梦”落地曙光水镇。
十一、教育、卫生
截止2022年9月,全区现有小学50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二年制学校2所,高中3所,完中校2所,中职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成人学校14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青少年宫1所,科学技术馆1所,教师发展中心1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1所、教育综合服务中心1所。幼儿园11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5所,民办园60所。在校学生81127人,幼儿园包括民办园及校内园所总计20539人,小学36121人,初中14056人,高中阶段6841人,中职学生3378人,特殊教育192人。公办教职工5284人,其中高中教师601人,初中教师1269人,小学教师2419人,中职教师213人,幼儿园在编教师497人,广播电视大学、青少年宫、教师发展中心、以及成人教育学校等非教学单位共有教师285人。
全区现有国办医疗机构18个,全区床位数4337张,在职职工1743人,其中管理人员95人,专业技术人员1631人,工勤人员17人。民营医疗机构192家,村卫生室52个,在岗乡村医生119人。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基层数字“健共体云平台”全覆盖,通过“云药房”累计服务患者21万人次,“云服务”累计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3531人次。全区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85.3万份,建档率达89.4%。大肠癌筛查、心脑血管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扎实推进,惠及5.9万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28.5万人,为居民提供特需医疗服务1219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6万人,乡村人口7.6万人,城镇化率为91.9%,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4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3万人,乡村人口28.3万人。
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49元,同比增长2.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44元,同比增长2.5%。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929元,同比下降1.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942元,同比下降1.1%。
[注:本文地区生产总值是天津市统计局统一初步核算数。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统计数据采用2022年1-12月快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