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5-11-12来源:宝坻区统计局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京津联动发展桥头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点”这一战略任务,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53.47亿元,增长 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72.92亿元,增长10.3%。

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174.96亿元,增长19.8%。农业总产值完成85.63亿元,增长12.6%。

二、农业

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全年流转土地9.3万亩,提升设施农业1万亩,新增稻区立体种养和精品蔬菜水果种植1.6万亩,建成了七色阳光生态农业园,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泥鳅水蛭繁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完成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改造和40个标准化养殖场提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2家,潮白河鲫鱼等6类农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提高了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扬水站和农用桥闸涵维修改造、设施农业气象基地等工程,增强了农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种植业产值48.60亿元,林业产值0.28亿元,牧业产值28.44亿元,渔业产值8.31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3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7万吨,比上年下降5.7%,蔬菜产量56.03万吨,增长0.9%,水果产量2.31万吨,增长11.9%。

全年造林面积5148亩,植树157.05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2.19万亩,林木覆盖率28.3%。

全年生猪饲养量109.46万头,比上年增长0.3%,肉类总产量7.85万吨,下降2.0%,禽蛋总产量4.77万吨,下降8.8%。

水产品养殖面积5.3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4.29万吨,增长1.8%,其中,养殖产量4.08万吨。

全年农机总动力达89.98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52万公顷、9.49万公顷和8.6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98.45万亩,当年实灌面积95.25万亩;农村用电量31885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生产用电量17620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先进制造业加快成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完成工业总产值1174.9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1.74亿元。年内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6.79亿元,增长25.6%,年内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25家、小巨人企业34家,总数分别达到2084家、170家;深入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231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带动了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提升。随着一批新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制品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总产值98.47亿元,增长2.4%,年末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65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业增加值3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增长92.7%,商品房销售面积69.80万平方米,增长19.0%。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年内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客运量590.25万人,客运周转量51238.25万人公里;全年货运量2421.36万吨,货物周转量24213.58万吨公里。

邮电业务量持续扩大。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778.35万元,发送邮政函件422.7万件,订销报刊期发数636.5万份,集邮业务42.7万枚。

六、内外贸易

商贸经济平稳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成为天津市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阿迪达斯物流园投产运营,广东嘉士利、深圳网通等电商企业快速成长,成为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天宝新都汇、汇丰广场、劝宝新都汇购物中心投入运营,改造提升3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2个露天便民市场,发展劝宝日用品、农资加盟店61家,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年内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10.1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9.41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8亿元,增长9.0%。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600.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0%和29.5%。借重首都资源实现新突破,引进北京方面项目217个,计划总投资466亿元;京津中关村科技园、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被列为全市“1+11”功能疏解平台,天宝节能环保高新区、低碳产业高新区纳入天津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区21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园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信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工,北大京津科技园、清华紫荆创新产业园等项目落地。2座商务楼宇纳入全市亿元楼宇培育计划,总数达到7座;2座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商务楼宇完成改造。引进楼宇和总部型企业2050家,总数达到6200家。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税收收入34.12亿元,增长21.2%。其中:增值税6.48亿元,增长31.1%;营业税4.55亿元,增长18.7%;企业所得税3.09亿元,增长28.1%;个人所得税0.61亿元,增长86.4%。财政支出7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金融信贷规模逐步扩大。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截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1.71亿元,储蓄存款260.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8%和11.5%,各项贷款余额240.48亿元,增长36.5%。

保险市场平稳运行。年内几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7199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518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0681万元。理赔案件数3.16万件,支付各类赔款9492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年内组织实施区级以上科技项目238个,专利申请量3575件,组织科普宣传55次,科技培训班270期,参加各种科技知识培训人数2.35万人次。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2084家、小巨人企业170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扩建9所幼儿园,建成了宝坻九中,38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高中校通过现代化标准建设达标验收。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3所,教学班2451个,在校生8.32万人,毕业生2.31万人。年末全区教职工9152人,其中专任教师7567人。中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区县前列,年内高考本科一、二批上线5552人,上线率分别为22.6%和55.6%。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年内举办了多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崇德向善·全民修身”行动深入开展。全区拥有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共790个,藏书170.94万册,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9208场,观众达99.92万人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6.8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度2400公里。

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年内完成了区中医医院和3所镇级医疗机构改造提升,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区人民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年末拥有卫生机构588个,卫生机构床位2223张,卫生技术人员2515人,全年诊疗人数522.41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3.2%。

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190人,等级裁判员85人;全年举办各类区级体育竞赛16次,参赛人数5000人;年内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种竞赛获奖牌69枚,其中金牌18枚。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80万人,非农业人口15.63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9.92‰,死亡率6.30‰,自然增长率3.62‰,计划生育率98.14%。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扩大。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83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0元,增长10.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人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27万人和15.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4万人和52.9万人。居民医保筹资补助标准、住院报销比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都有新提高。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9所。对90户残疾人家庭、20个社区公共服务机构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完成。为1037户农村困难家庭改造了危陋房屋。结对帮扶困难村和联系社区工作取得成效。居民储蓄余额不断增加,截至年末,居民储蓄余额达260.97亿元,人均储蓄3.76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5%和10.1%。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