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旗经济社会承前启后、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全旗上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围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幸福准格尔”的宏伟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百强第12位,稳居西部百强第1位,荣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9位,实现“十二五”首战告捷。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继续扩张。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3亿元,同比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3.42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479.44亿元,增长19.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3.99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8.47亿元,增长14.6%。经济结构比例为1:63.1:35.9。人均GDP由上年的201544元(约合3.06万美元)增加到230561元(约合3.57万美元),增幅14.4%。
(二)财政收入
财政实力显着增强。全旗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0.06亿元,增长50.2%。其中:上划中央级收入123.25亿元,增长57.2%,上划自治区收入18.65亿元,增长52.6%;一般预算收入78.15亿元,增长39.9%。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7.8亿元,增长28.7%。
分产业和行业税收:第二产业完成181.43亿元,增长52.4%,占总收入的82.4%;第三产业完成38.63亿元,增长40.9%,占总收入的17.6%。煤炭、电力两大行业继续作为主要税源,分别完成162.9亿元和4.6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收入的74%和2.1%。
二、农牧业和农村经济
现代农牧业有效推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8000亩,发展设施农业3777亩,养殖园区达到12家,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增加至34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1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总数达到80.8万头(只),较上年减少了9.33万头(只),其中:羊的总数为71.3万只,较上年减少了9.07万只;奶牛3552头,较上年增加1412头;猪8.36万头,较上年增加0.06万头。2011年牧业年度牲畜出栏量达59.55万头(只)。全旗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92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17公顷,较上年增加505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08公顷,蔬菜、瓜类种植面积3043公顷,青饲料及牧草播种面积16854公顷。全旗粮食总产量达到8.71万吨,较上年减少2.78万吨。不断加大农村人口转移力度,全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1.7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3万人,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更多收入。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9.44亿元,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9.44亿元,可比价增长20.2%;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53.83亿元,增长57.2%;实现利润226.11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330.4亿元,增长29.4%。全旗工业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74.13亿元,占全旗财政收入的79.1%。
重点行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产值880.47亿元,增长5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2%。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全旗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全旗20户大中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792.03亿元,增长51.3%,占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原煤26557万吨,增长29.5%,其中:准能5126万吨,增长15.8%;地方21431万吨,增长33.3%。全年发电172.93亿度,增长22.3%,其中:火电161.73亿度,增长28.3%;水电11.2亿度,下降27.2%。电石59.48万吨,增长63.4%;水泥33.91万吨,增长11.7%;炸药22.28万吨,增长43.2%。全旗用电量78.43亿度,增长21.9%,其中工业用电73.59亿度,增长31.4%。
初步统计:全旗万元GDP能耗下降2.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533.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4%;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4%;万元工业产值耗电量为530千瓦时,同比下降17.6%。在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单位能耗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旗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8亿元,实现利润0.98亿元,实现增加值2.57亿元,上缴税金0.2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全年全旗固定资产投资开工项目486个,累计完成投资478.54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一产投资15.66亿元,同比增长27.2%;二产投资224.59亿元,同比下降10.9%;三产投资238.3亿元,同比增长75.5%。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由上年的3.1:63:33.9调整为3.3:46.9:49.8。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开工建设。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5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3%,增速创新高。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18.2万平方米,增长146.7%;竣工面积152.88万平方米,增长92.9%;商品房销售面积47.8万平方米,下降40.2%;房屋销售额24.93亿元,下降42.9%。
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全部投资项目中,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9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94.54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旗固定资产完成额的82.4%。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实施公路建设项目18个,建设里程28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年末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820.4公里,高速公路、等级公路、矿区公路、乡村公路互为补充的公路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实施铁路项目9个,年内完成投资37亿元,年末全旗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37.2公里。2011年全旗铁路货运周转量300亿吨公里,较上年增长46.3%;公路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59亿吨公里、8.7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2%、27.8%。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旗邮电通信业务总量为5.9亿元,同比增长31.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9.6万户;家庭宽带业务用户达2.2万户。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成为全旗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旅游业蓬勃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开工旅游景区6个,旅游项目25项。开工建设了黄河峡谷旅游区、准格尔召景区、油松王景区、黑圪崂湾沙漠旅游区、暖水砒砂岩生态风景区等5个重点项目,完善了景区服务设施;拍摄完成了《魅力准格尔》旅游风光片及广告片,并在旅游卫视播出;积极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宣传并扩大了准格尔的知名度。全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4.1%。
六、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交通银行、包商银行正式入驻,至年末,全旗金融机构总数16家,各类营业网点91个;各项存款余额335.32亿元,增长4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4.74亿元,增长38.3%;各项贷款余额239.54亿元,增长15.7%。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旗现有保险企业及网点17家,全年保费收入50410万元,增长35.1%,其中:财产险33909万元,同比增长47.9%,人寿险16501万元,同比增长14.6%;全年保险赔付总额8638万元,同比增长26.9%,财产险赔付6650万元,人寿险赔付1988万元。
七、商品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水平显着提高。初步统计,全年全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增长17.8%。在总量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89亿元,增长20.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1.11亿元,增长12.2%。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6092元和8465元,分别增长13.4%、20.6%,城乡消费均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美食、汽车、住房、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
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2011年全旗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7,比上年上升5.7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CPI涨幅高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同比上涨14.6个百分点;烟酒类同比上涨1.1个百分点;衣着类同比上涨1.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同比上涨2.5个百分点;居住类同比上涨5.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上涨2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投入近10亿元,对17所学校B级校舍进行了加固,新建幼儿园2所,改建、维修中小学27所,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年内选聘专职教师235名。年末全旗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71所,有教职工4173名(其中:专任教师3312名),在校学生和在园幼儿53942人,其中:小学25所,在校生21927人,专任教师1254人;普通中学13所,在校生17375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900人,初中在校生11475人),专任教师1359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2078人,专任教师149人;有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12562人,专任教师550人。全旗适龄人口小学入学率及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248人,本专科录取率达92%。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年旗财政列支科技资金4020万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先后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中心16个,促成12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大路基地、地方企业联合煤间接液化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用瓷生产研发基地等试验基地。荣获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旗”称号。
九、文化体育、广播和卫生事业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规划建设了1处综合活动中心,4个街道办综合文化站、35个标准文化室、54个草原书屋。全年举办各类大型广场文体活动10场,举办了“三·八”、“五·一”、全区七盟市红歌大赛、建党90周年红色歌曲大合唱等晚会。电影管理站全年共放映影片2863场(次)。配合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纪录片进行采风,录制了5首漫瀚调典型曲,创作了漫瀚调表演唱《准格尔人民歌颂党》。在建党90周年之际,开展了120多场红色电影进校园和优秀红色电影展播活动。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0%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钓鱼比赛、第七届“生力杯”乒乓球邀请赛,承办了鄂尔多斯市老年人门球赛,与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共同承办了“国蒙杯”中、蒙、俄国际摩托车汽车场地越野赛等大型赛事。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投入3.61亿元,启动了1所旗级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装备了47个村卫生室、3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个基层卫生院;为8所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全年共购置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器械72台(件),选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66名,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旗现有旗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基层卫生院14所,民营医院4所,村卫生室145个,个体诊所10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全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769张,卫生技术人员1604人。年末全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07215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全旗计划生育率97.7%,人口出生率为9.86‰。
十、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旗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8.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8%;新增城镇集中供热面积16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进一步推进旧城拆迁改造工程,薛家湾完成拆迁142万平方米,建成回迁房2970套41.8万平方米。新开工回迁房4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881套105万平方米,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改造农村危旧房1007户、10.7万平方米。全旗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54.5万平方米,全旗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5万立方米/日。
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完成生态建设面积115万亩,全旗植被覆盖度达到72.5%,森林覆盖率达到29%。污染减排和矿区治理成效显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4226吨、化学需氧量2138吨、氨氮433吨,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清运面均达到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2011年年末全旗户籍总人口312632人,全年出生人口3987人,死亡11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升,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62053元,比上年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79元,较上年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93元,较上年增长15.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72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0辆、彩电120台、移动电话282部、电脑82台、空调器24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每百户拥有汽车31辆、移动电话222部、彩电100台、摩托车71辆、空调19台。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旗共有90255名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统筹,有8160名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统筹,继续为6739名原国有、集体和二轻转制破产企业职工代缴养老保险费4273万元,并发放生活补贴费每月400元共计3157万元,为1520名个体工商户补贴养老保险费227万元。有25282名职工纳入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共有311个单位的3549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有58665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居民医疗保险统筹。有217户20293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统筹,有20046名企业职工(其中女性10106人)参加了生育保险统筹。有10648人参加了生态移民养老保险统筹,有3743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
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旗财政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56.6亿元。统一城镇职工、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政策,率先实现“三保合一”,并取消报销封顶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即出即报”。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99234人次,发放救助金8364万元。全旗现有6所敬老院,可提供集中供养床位1037张。
全年完成就业培训65190人次,新增就业6019人,扶持创业525人,安置大学生2054人,其中驻地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48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7%。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