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我市“十项攻坚”中心工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为“三年看吉林、实现新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2.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5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979.8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50.5:39.5调整为10:49.7:40.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244.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948.2美元。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59.6亿元,增长5.9%;全市一般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19亿元,增长16.7%。2012年,全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财政支持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达到284.9亿元,增长13.3%。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0.6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缴税金103.3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民营增加值1132.4亿元,同比增长8.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6%。各项民营指标均超额完成“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任务,连续第六年荣获省民营经济腾飞竞赛先进市称号。
2012年末,我市私营企业达到20715户,同比增长11.49%;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业户13.2万户,同比增长10%。民营从业人员达到103.6万人,同比增长7.4%。民营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达到2446户,同比增长19%。
市场价格
2012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涨幅比去年末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5.0%,烟酒类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
2012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6,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9%。生产资料三大构成中,原料工业类价格下降3.2%;采掘工业类价格下降2.2%;加工工业类价格下降0.9%。
农 业
2012年,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按市原口径统计粮食总产量达到550万吨,按省认定粮食总产量为382.3万吨,比上年增长4.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5亿元,增长7.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0.4%,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4.5%;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3.2%。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212.4亿元,增长17.0%。其中玉米总产量达到266.3万吨,增长7.8%;大豆总产量13.5万吨,降低20.8%。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62.7亿元,降低3.8%。各类规模饲养户(场)达到6.22万户,比上年减少15.6%。
全年渔业产值完成12.0亿元,增长7.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90万吨,增长2.1%。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10.4亿元,增长17.3%。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799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11011公顷;更新造林面积1084公顷;全年四旁植树98万株。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
工 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019.4亿元,增长7.53%;完成增加值931.5亿元,可比增长9.8%。石化、冶金、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8%,其中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81.7亿元,同比持平;冶金行业完成增加值82.6亿元,同比下降0.4%;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62.9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产值764.8亿元,增长9.7%;重工业完成产值2254.6亿元,增长6.8%;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24.8︰75.2变化为25.3︰74.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3%,比上年提升1.43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9.9亿元,增长6%;实现利润62.6 亿元,同比下降10.4%;实现税金192.4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15.1,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24.3亿元,下降9.49%。
工业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推进。2012年全市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780.9亿元,增长31.4%,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9亿元,同比增长10.4%,快于规模工业增速2.87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7.6亿元,增长20.8%,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0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33.8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4.36亿元,增长30.4%。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693.42亿元,增长26.13%;农村投资完成260.94亿元,增长67.11%。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48.80亿元,增长20.66%。
房屋施工面积3179.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63.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32.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1.19万平方米。
全年在建项目3533项,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306项,新增固定资产1262.27亿元。其中,吉珲客运专线(蛟河段)项目,计划总投资97.1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11亿元,本年完成15.25亿元;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油页岩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5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本年完成4亿元。2012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中,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37.27亿元,本年完成4.05亿元;桦甸地球卫士碳酸钙原料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00万吨改性原材料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6.5亿元,本年完成2.1亿元;吉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环氧丙烷项目,计划总投资22.33亿元,本年完成4.84亿元。
招商引资
2012年,全市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攻坚活动,全力推进十大功能区招商、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服务业招商,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90亿元,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358个,利用外资7.1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国内贸易
2012年,全市加快开拓发展消费品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35.64亿元,增长16.4%。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52.22亿元,增长16.6%;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3.42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79.59亿元,增长17.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61.92亿元,增长14.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23亿元,增长4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3.91亿元,增长26.2%。
对外经济贸易
201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14954万美元,下降9.5%。其中出口49133万美元,下降14.4%,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实现8481万美元,增长1.13%。全市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202家,进出口商品达到848多种,与93个国家(地区)有经贸往来。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果。2012年,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6.3亿元,不变价增长17.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03.7亿元,增长34.9%;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7.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增长31.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1.9亿元,增长40.9%,其中外资到位7515.1万美元,增长35.8%。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3亿元,不变价增长10.9%;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6.2%;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2亿元,增长1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7亿元,增长31.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增长39%,实际利用外资7700万美元,增长14%。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运输量8331万吨,增长22.7%。货物周转量②2002609万吨公里,增长22.3%。全年旅客发送量11450万人次,增长7.7%。旅客发送周转量496633万人公里,增长7.1%。其中,公路494292万人公里,增长7.2%;水运2341万人公里,增长13.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80.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5.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8.58万辆,增长12.52%;民用轿车拥有量16.4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4.54万辆。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3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同比减少1%;电信业务总量36.56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29.6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30.81万户,减少2.8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93.5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7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9.81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5.11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389.65公里;互联网用户55.88万户,增长9.1%。
旅游业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迅速,大型旅游活动丰富多彩。2012年,全市重点规划建设旅游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542.6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6.54亿元。其中,松花湖旅游综合开发、朱雀山、龙潭山、滩涂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全面开工,世贸广场万锦大酒店、紫光苑大饭店、北大壶酒店、中东凯越酒店、国贸假日酒店、玉汤泉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12年,举办了第十七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冰雪温泉旅游节、雾凇形象大使评选、冬季户外拓展大赛、朱雀山冬之旅乡村体验游等15个系列30项大型旅游活动,丰富人民旅游文化生活。
2012年,全年共接待旅游者239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7.01%;实现旅游收入273.06亿元,同比增长26.08%。接待入境旅游者9.04万人次,同比增长18.28%,创汇3053.07万美元,同比增长25.55%。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5.1亿元,比年初增加229.3亿元。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507.8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1161.3亿元,比年初增加175.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52.2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46.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19.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92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25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14家。全年保费收入38.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0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8.08亿元;财险赔款金额5.2亿元,寿险给付金额5.17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 技
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的年度复审,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建立了我市首个碳纤维院士工作站,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市政府与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中韩技术转移大会。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780.9亿元,同比增长31.4%;开工建设3000万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4个,开工率达到100%;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支持项目19个,获得扶持资金1210万元;全市共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0项,争取资金支持9200万元;专利申请量达到1235件,授权量达到866件;全市共获省科技进步奖43项,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120项。
2012年,质监部门对全市817户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建立食品企业约谈制度,约谈企业 127 户,食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全市11家企业的11种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2户企业获第五届省质量管理奖,3户企业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全年对359户企业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产品合格率99.3%。全年免费检定128家集贸市场的在用衡器15561台(件)。
教 育
2012年,市教育局加强教育宏观调控,制定《吉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吉林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吉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吉林市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发展规划》。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合撤并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18所,开展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研帮扶活动,建立101个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和共同体,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全市96所学校260名教师开展了交流,将重点高中统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的比例提高到70%。同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3亿元,学校装备建设投资1.8亿元。2012年我市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进线率和重点率再次蝉联全省第一。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组建现代服务业、医药业、汽车业、餐饮业等4个职教集团,吉林工贸学校申办“国家级示范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再创佳绩,我市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8个、优秀奖11个,获奖率居全省之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新建续建公办幼儿园18所,扩招幼儿4000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7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录农村特岗教师485人、免费师范生63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国培计划”培训教师9362人次、省级培训592人次,全市骨干教师和教师全员培训26000多人次。认真做好教育民生实事,10项教育民生实事全部得到落实,其中实施城区城市低保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再保障工程,免收1097名城市低保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学习费用234万元,实施全市低保家庭中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市、县财政共投入1618万元,为全市11534名低保家庭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补贴。同时实施了困难家庭学生爱心助学工程、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安全桶装饮用水、接送全市中小学生车辆安全工程等民生实事。
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689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32所(不计校数)、幼儿教师7188名、在园儿童86729名;小学666所、小学教师20240名、小学生219683名;初中152所、初中教师13742名、初中生116930名;高中38所、高中教师6877名、高中生79599名;中等职业学校35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356名、职校生47018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65名、特教学生1273名。
文 化
全年创作和改编各类剧(节)目20余个。童话剧《水姑娘》获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最高奖,代表吉林省进京参加了向十八大献礼演出。市歌舞团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等大型演出26项。
全年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6大类101场。重点举办了中国吉林市第二届松花江河灯文化节、松花江之夏和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松花江动漫文化节等松花江系列文化活动,流动河灯施放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年免费公演童话剧50场、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50期、送戏下乡180场。市直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接待人数近150万人次。
成立了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推出了《中国科举制度展览》和《江城学子成就展》;全年举办“松江墨韵”吉林市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展等各类展览30余个,设立孔子圣像、东明建国、完颜希尹造字等5处文化雕塑景观。
成立了吉林市演艺集团公司、吉林市松花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游览松花江项目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新亮点。
2012年市新闻出版部门全面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职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连续4年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覆盖全市1384个村。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净化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8次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2012年新闻出版业累计完成产值5.3亿元。
吉林市现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农村电影放映队20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机20台,流动电影放映车3台;共有新闻927、交通音乐1053、都市110、都市生活893等9个广播频率和新闻综合、公共民生、经济生活、科教农业4个电视频道。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9%。
2012年,全市开设各类专题栏(节)目96个,举办或承办大型文化活动92场,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1部,组织城乡免费公益电影放映5236场,为偏远地区农户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1231套。
卫 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区人口182.33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201.08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77%,年度筹资总额为5.83亿元,共有191.34万人次受益。
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7所,其中:医院140所(包括三级甲等医院7所,三级丙等医院1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9所,门诊部100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机构10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所,诊所1244所,卫生所(医务室)17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9所,村卫生室1779所,护理站59所,其他机构2所。全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千人口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42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21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2571张,千人口床位数是5.22张。
体 育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运动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广泛。2012年,投资120万元,建设了16片塑胶场地,在江堤下新建8片羽毛球塑胶场地、4片乒乓球塑胶场地、2片毽球塑胶场地、2片塑胶武术场地。投入资金320万元,完成了87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组织完成了百项次群众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羽毛球、乒乓球、风筝、健身秧歌、冬泳、体育舞蹈等赛事活动11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约10多万人次。举办和承办了6项国际级、4项全国级大型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了2012世界行走日(吉林市站)暨“神华杯”吉林市全民健身大巡游活动、“万科杯”中国吉林国际冬季龙舟邀请赛、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2012中国吉林第二届“吉昊麟杯”环松花江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等赛事活动。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2012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的国际综合性赛事中获金牌8枚,参加的全国综合性赛事中获金牌13枚,在全国十二冬会获金牌19枚、银牌18枚、铜牌8枚,名列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体彩销量再创新高,全年实现销售额3.82亿元,同比增长46.2%。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供水管线4138米,对48栋住宅楼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改造小区二次供水管线27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1060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699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12010万立方米,全年COD削减量2.67万吨。
完成了越北、热力源源、珲春、亿斯特能源、建华五座调峰锅炉房新(改)扩建工程,调峰能力达到685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线208.7公里,小锅炉房撤并改造4座,并网面积31万平方米,改造换热站37座;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965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479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957万平方米(含区域锅炉房面积)。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60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7507户,解决遗留问题560户。液化气供气总量4.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21320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5.5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50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72条,运营线路网长1018.1(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950台,客运总量2.35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5098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430.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7.4万人,女性人口213.4万人。农业人口221.3万人,非农业人口209.5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出生人口3.53万人,死亡人口2.79万人,人口出生率8.18‰,死亡率6.45‰。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9%,提高0.07个百分点;一胎率达78.04%,提高5.02个百分点。
就 业
2012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3%,“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8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2.2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704人。开展创业培训1.0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5亿元,扶持3843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12万人。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56元,增长12.82%;人均消费支出14856.23元,增长10.0%。城市恩格尔系数31.7%。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6.2台,电冰箱96.03台,洗衣机97.35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70.86台和209.3部。
2012年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增加1.41平方米;全市有15204户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政策,有2065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房和公租房,我市保障性住房工作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成“暖房子”工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96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3.2万户。
截止2012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1万人,其中非公经济组织参保43.5万人,扩面新增3.4万人。实际缴费人员55.1万人,其中个人续保2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9.8万人。
征缴养老保险费35.9亿元,其中清收欠费6.8亿元,续保人员征缴养老保险费12.4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3亿元,其中清欠金额为9850万元。
离退休人数为41.6万人,新增退休2.5万人,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97.5%,离退休人员实际支付67.1亿元,当期拨付率100%。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470人,失业保险金发放率100%。
2012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36.15万人,比上年增长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8.3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4.73万人,比上年增长7.7%。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93个。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560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85户,安置1823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5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7340.4万元。
全市有24211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其中:城镇有12576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9852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17831人享受到农村五保救助。低保保障资金达5896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支出42612.9万元,农村低保支出16347.1万元。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1615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2295人,保障离退休、退职人员1119人,其中:本年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24人。登记管理社会团体664个,民办非企业466个。本年登记结婚36336对,离婚17106对,救助5479人次。
资源和环境
2012年,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为336天,比指标确定的320天超额16天,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松花湖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四座水厂均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标准要求,水质达标率100%,松花江吉林市江段白旗出境断面水质稳定控制在国家规定的Ⅲ类水体标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按计划实现削减,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计划。
初步核算,2012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23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9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9%。
四、主要问题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管理的能力还需提升,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
说明:
本公报数据均为年度快报统计数。
①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②交通运输客货运量数据中不含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