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大通湖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4-11来源:益阳市大通湖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很杂的一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管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着力发挥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城乡统筹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升级、惠民生、促和谐,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全区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17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43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259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7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1.90%,3.80%,17.3%,1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现价生产总值25330元,增长21.57%。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同上年的38.0:47.3:14.6改善为34.5:50.7:14.8。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309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国税8610万元,地税4436万元,财政526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8%、54.6%和9.9%。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41.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增长38.4%、29.8%、122.8%、21.4%和57.1%。

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得到加强,优先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9880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7517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5.9%。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水平提到了提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434万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产量11.58吨,比上年增长6.7%;棉花产量1.63吨,比上年增长13.7%。

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480万立方米,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投资8500万元,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23.7万亩,流转率达49.5%。其中流转耕地11.3万亩,流转比率达47.7%;向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流转的土地8.9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37.6%。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5家,其中合作社18家。25%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三、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产品正更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更进一步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47925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72%和50.70%。实现工业增加值12900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0%,18.25%。经济效益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9%;利税总额2.32亿元,增长31.06%,其中利润总额0.45亿元,增长40.42%;产品销售率达到99.6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23.1%。

四、建筑、房地产业

建筑业稳定增长,行业素质和企业能力逐步提升。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2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增加值35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屋建设规模迅速增长。房屋施工面积达1528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50%,竣工面积55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56280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5290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7.74%和59.26%。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扩大,商品房销售上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30%;增加值2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20%。商品房施工面积1445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742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5%;竣工面积416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4%。商品房销售面积42610平方米,增长1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4600万平方米,增长37.6%。

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14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23%,竣工面积4097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53%。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和交通运输效能不断提升,交通物流和城乡客运较快发展。全区公路线路总里程766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173辆,营运货车630辆。完成公路客运量7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1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3%;完成货运量80万吨,货运周转量120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16.9%。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930万元。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年末拥有机动车13762辆,其中汽车965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6%。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592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2%。

六、贸易、旅游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全力拉动消费增长。城乡流通网络更趋健全,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0224万元,增长11.2%;零售业零售额32971万元,增长12.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897万元,增长17.8%;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854万元,增长16.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金银珠宝类增长13.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4%;日用品类增长10.2%;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5.6%;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8.3%;通讯器材类增长24.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4%。全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7870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400万元。年末已有商品交易市场4个,实现成交额达18000万元,增长17.2%。

全区国内旅游1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121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有星级饭店2家。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信贷管理,保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6000万元和768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7900万元和14600万元。比年初增长40.56%和23.47%。

保险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保险业规模持续增长,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整体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共有保险机构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4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12%;人身保险收入4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15%;全年赔付款67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八、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区围绕转型升级要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219万元,增长33.0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0372万元,增长37.5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780万元,增长50.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1358万元,增长25.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081万元,增长29.64%,占投资的比重达到29%,比上年提高4.15个百分点。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9400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8.4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21410万元,增长13.2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4160万元,增长43.45%;工业投资94166万元,占投资比重64.84%;工业技改投资82155万元,占工业投资的87.24%。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4.2%。

九、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23起,死亡人数3人,受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27万元。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0.88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11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万人事故死亡人数2.16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0.93人。

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全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生态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有所发展。

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8所,在校学生7961人,其中高中1184人,初中2220人,小学4557人;毕业生2001人,其中高中436人,初中781人,小学784人。教职工总数678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87.5%。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8.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

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年末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1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1.9%。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78.72千人,参保率达97.92%,年人均筹资标准达230元。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日趋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为72276人,分别为46786人、14393人、3196人、4552人和3349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1%、95%、83%、96%、82%;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85%。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62.72元。城镇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16元,农村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8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3483万元,帮扶困难群众14095人次。6521名医保患者列报住院费2221万元,7574名城乡低保人员获得低保金1262万元。

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1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81个,下岗失业人员1100人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6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38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00人,城镇失业人员600人,企业职工2100人,创业培训150人。

十一、人口、民生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年末全区总人口11.30万人,常住人口10.33万人,出生960人,出生率8.59‰,死亡541人,死亡率4.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5‰,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拓宽富民途径,鼓励创业,增加转移性收入,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85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农民人均纯收入7341元,比上年增长20.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1元,比上年增长13.44%。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7.31%、59.44%和25.50%。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全区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02套,新增廉租住房1100套,城市棚改252套,计17640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改364套,计25480平方米,垦区危房改造2000套,计120000平方米老住宅小区、零星居民房整治任务。

过去的一年,全区经济持续向好,在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创新型经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起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少,第三产业发展后劲相对滞后;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有有待加快;三是社会保障压力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较多;四是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2012年我们只要能突出抓好“产业建设、城镇建设、交通建设、民生建设”四个重点,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