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品牌培育

2006-02-27来源:广西中烟工业公司作者:苏益林
  在行业新一轮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整合正未雨绸缪的时候,按订单组织货源的卷烟交易新模式正有序地开展。按订单组织货源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订单生产。形势的迅速发展迫使卷烟企业迅速做出战略调整。很多卷烟企业企盼从行业的变革中寻找到实施品牌培育的切入点。借助订单生产的卷烟交易方式革新的机会,培育大市场、大品牌和大企业。现就卷烟企业在实施订单生产过程中如何实施品牌培育,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看法。
  首先,抓住机遇,实现企业市场化转轨,主动迎接订单生产时代的来临。2005年,国家局先后在大连、深圳和杭州等地进行按订单组织货源的试点。2006年,试点面又扩大到山东和山西两省商业烟草公司。业内外人士都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很多专家预言,订单生产将为期不远。很多卷烟企业抓住这个难得的转型过渡期,把品牌形象大面积地暴露在零售终端,或抓终端营销活动,以期提高零售户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如广西中烟工业公司(总厂)将2006年确定为“市场拓展年”,提出“真龙亮剑走向全国”的口号,精心经营市场。卷烟企业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开展市场终端运作,就企盼在商业烟草公司信息收集、分析、归类、汇总、处理和反馈中多一些自己品牌的影子。进而在订单生产过程中影响订单形成决策,通过量上的比重培养市场美誉度,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从而达到培育品牌的目的。

  其次,加快战略联合重组步伐,争取挤进行业扶持的10个重点骨干企业行列,以谋求做大做强品牌。烟草行业是特殊行业,现正处于企业组织结构重要的调整期,企业凭借战略重组机会成功培育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数。2005年行业超100万箱产销规模的卷烟品牌,多数都得益于战略联合重组。行业战略联合重组思路扶优扶强的特色很明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公认的正道。一旦挤进行业10个重点骨干企业,政策资源和行业资源优势都有可能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而培育品牌的机会和条件更加优越。自身企业和品牌强势,才可在商业烟草公司的生产订单形成中拥有更重的砝码,品牌培育的力度将更大,品牌更易于做大做强。
  再其次,以订单生产背景下的工商企业资源管理流程再造为契机,植入共生共荣的品牌培育合作机制。订单生产是卷烟企业和烟草商业共同协作完成的事情,是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结果。在订单生产实施过程中,烟草工商企业内部及两者之间的衔接都需要管理流程再造,重新构建工商对接关口。这是烟草工商企业合作共同培育品牌的一个好平台。卷烟企业决不放弃这个有利的机会,在生产订单形成的前后,积极介入,在行业既定的订单生产游戏规则下,和烟草商业反复沟通,友好协商,消除分歧,将品牌培育的策略融入处理订单的流程中,利用两股力量,开展品牌培育工作。

  第四,加快品牌聚合速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行业企业及品牌的大政方针已定,重点搞好10个骨干企业,做大做强10个重点品牌。据有关专家对烟草行业品牌存活的科学测算,未来在我国卷烟市场保留大约60个品牌最为适宜。截止2005年底,全国在线生产的卷烟品牌还有325个。这就意味着,仍有众多的企业面临着品牌聚合的课题。2004年8月份,行业出台了百牌号名录,对提高品牌集中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未来我国卷烟品牌的走势看,品牌聚合工程仍任重道远。在可预见的不久,品牌聚合速度快的企业,主动整合一些“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品牌,有所为,有所不为,聚集优势资源培育强势品牌,集中精力培育有潜力的品牌,专心致志培育重点牌号,努力提高品牌集中度。在订单生产实施过程中,大企业和大品牌符合行业战略要求,在与商业烟草公司构架订单形成机制、技术互补等层面,都拥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在订单生产中占据主动,品牌培育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五、新型工商企业结盟,是品牌培育的一个有利通道。随着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少量的骨干企业及重点品牌是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消费。因此,后发企业及后发品牌仍将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尤其是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品牌,仍将充满着做大作强的机会。在订单生产过程中,后发企业及品牌凭借着船小好调头、生产经营灵活变通的优势,仍然成为商业烟草公司订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市场竞争增添了一份活力。包括强势企业及品牌在内,很多卷烟企业在行业纷纷构建新型工商关系的进程中,及时主动地与商业烟草公司协商沟通,求同存异,达成各种各样的战略协作联盟,在优先供货、品牌培育、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共谋双赢局面。如大连烟草公司和国内十多大型卷烟企业的战略协作同盟,广西卷烟总厂与内蒙古烟草公司的战略协议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商业烟草公司把合作伙伴的品牌当作品牌培育的重点,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成长。

  总之,在订单生产过程中,卷烟企业品牌培育依然充满机会,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都有广阔的空间,只要看准方向,找准路子,量力为出,不论是强势企业及强势品牌,还是后发企业及品牌,品牌培育仍大有可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