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品牌的特色营销分析

2009-12-22来源:烟草在线作者:风无声

  2009年12月5日,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共同发起的“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捐助仪式暨‘知识改变命运’——大型慈善报告会”在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中华会场隆重举行。在这次捐助仪式上,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再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以充实“中华慈善教育基金”。上海市1100名大、中、小学的受助学生获得了由“中华慈善教育基金”颁发的325万元助学金。

  1995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中华慈善教育基金”。“中华慈善教育基金”以“传递慈善理念,播洒爱的种子”为宗旨,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中设立最早,也是目前数额最大的一个基金。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也因此成为上海捐赠慈善事业数额最大的国有企业,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截止2009年12月5日,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已经累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近1.4亿元,资助的贫困学生更是达到了54000余名。

  公益营销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竭尽全力回报社会,这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善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这十几年来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不仅为企业树立了高度社会责任心,更传递了“中华”品牌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虽然“中华”在市场推广方面用于广告投入的部份较少,但这十几年执著于“公益营销”这条传播出路,在公益事业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也极大提升了“中华”的品牌美誉度,“中华”的公益营销广泛传递了其品牌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中华”也应该丰富其传播渠道,多开拓一些辅助传播渠道,并形成以公益传播为主,其他传播为辅的传播策略,从多方面去提升和巩固“中华”的品牌美誉度。

  除此之外,“中华”的特色营销还有三大亮点,其一,为“国烟营销”,“中华”品牌定位于“国烟”;其二,为“饥饿营销”;其三,为“控量涨价”的营销策略。

  国烟营销

  传统的高端白酒品牌“茅台”以“国酒”自居,秉承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和沿袭多年的高品牌口碑优势下形成了中国高端白酒第一品牌的领导者地位。而“中华”从诞生伊始,就肩负了中国现代烟草行业振兴的历史使命,在广大中国人心目中,“中华”就是代表着“国烟”形象,并成为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的代表。

  1949年以前,国内卷烟市场份额大部分被颐中(英美)公司占领,高端卷烟也只有“白锡包”这个品牌。1949年以后,生产新中国最好的高端卷烟这件事情也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51年,“中华”以“国烟”为品牌定位正式推向市场,并一举击败了“白锡包”,从此奠定了其在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竞争中的领导者地位。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华”一直作为特供烟专供外使领馆和来华外宾享用。“中华”是中国政府用于招待中外宾客的指定卷烟牌号,外交部每年会向上海卷烟厂定购一批“中华”卷烟,用于国内接待并分发到中国驻外使馆招待来宾,其中,“中华特制听装”卷烟还曾作为礼品被赠送给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每年一千听。因此,“中华”卷烟也就具有了“政治烟”和“外交烟”这双重特殊功能,而这双重特殊功能,无疑更加深了“中华”在广大中国人心目中“国烟”形象的重大分量。

  时至今日,“中华”在广大中国人心目中,早已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卷烟,更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以及一种巨大的荣耀。“国烟”的这一品牌定位无疑是“中华”最大的营销资本,近年来,“中华”一直在强化消费者对其“国烟”形象的认知,这无疑继续巩固了消费者对“中华”的品牌认同。而“中华”在公益事业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也继续巩固了消费者对其“国烟”形象的认知和认同。

  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就是指产品生产者或拥有者有意调低产品的生产数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并维持产品较高的售价以及较高的利润为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并达到加价的目的。“饥饿营销”不单是一种营销策略,在西方经济学中“饥饿营销”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认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所固有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而“效用”则是指消费者的满足感,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正如,人们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哪怕是一个“馒头”,它也可以顶得上一桌“山珍海味”。尽管,我们从使用价值上来看,一个“馒头”与一桌“山珍海味”不可同日而语,但当人们在非常饥饿的时候,一个“馒头”却也可以顶得上一桌“山珍海味”,这就是典型的“饥饿营销”在起作用。在烟草行业,“饥饿营销”又常用于高端卷烟的市场推广。从1999年起,“中华”的品牌产量基本保持每年15%的增量水平,其适度从紧的“饥饿营销”策略也一度成为了业内佳话。不过,这种“饥饿营销”策略在维持“中华”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时,也给了其他卷烟品牌(如“玉溪”、“芙蓉王”、“黄鹤楼”、“苏烟”等)的迅速崛起留下了机会。

  控量涨价

  2009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对烟产品消费税政策做出了调整。在卷烟商业批发环节按5%的税率加征一道消费税;提高工业生产环节甲类烟和乙类烟的计税标准(从原调拨价50元/标准条提高到70元/标准条),并将甲类烟的比例税率从45%提高到56%,乙类烟的比例税率从30%提高到36%,雪茄烟的比例税率从25%提高到36%。这次烟草税率上调主要是国家为了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完善烟产品消费税制度。

  相对于这次烟草税率上调是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直接拉动,国家局随后对国产卷烟进行调拨价格、调批价差的调整,“价”与“财税”的联动,更是对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中华”无疑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单一品牌。

  在这次“价”与“财税”的联动调整中,调批价差的大幅调整对“中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调批价差调整前,“中华(硬包)”和“中华(软包)”的批发毛利率分别为48%和51%;调整后,“中华(硬包)”和“中华(软包)”的批发毛利率均为34%,下降幅度分别为14%和17%,单条毛利分别减少了50.40元和121.98元。因此,这次“价”与“财税”的联动调整,让“中华”的高调批价差对商业企业的效益激励优势逐渐丧失,高毛利对所形成的对渠道推力也宣告失效。

  那么,“中华”采取了哪些应对之策呢?那就是——“控量涨价”。“控量涨价”这一招,一直都是“中华”贯用的营销策略,这一招可以说是屡次得手。在这次“价”与“财税”的联动调整后,其他卷烟品牌都不敢冒然涨价,只有“中华”敢于出手涨价,说到底还是得归功于“中华”品牌在国内高端卷烟市场的强势地位。

  这次“控量涨价”,“中华”的产品普遍涨幅在10%以上。如上海市场的“中华”产品,“中华(硬包)”从400元/条上涨到了450元/条,而“3字头”的“中华(软包)”则从680元/条上涨到了770元/条。“控量涨价”一方面固然能够弥补对商业企业的效益激励优势的逐渐丧失,并巩固“中华”品牌在国内高端卷烟市场的强势地位;但另一方面“控量涨价”也并非长久之计,不能每次遭遇挑战就来这一招,“中华”品牌更应该从多方面寻求应对之策,真正增强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要真正打造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依靠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同时,“中华”贯用的“控量涨价”这一营销策略也不是任何一个卷烟品牌都可以运用的,冒然实施“控量涨价”将有可能给品牌带来软大的市场风险。

  综合而言,“中华”的特色营销主要包括了“公益营销、国烟营销、饥饿营销、控量涨价”这四大亮点。2008年,“中华”品牌销量达到了47.7万箱,比2007年同期销量37.55万箱增长了27.03%。今年前9个月,“中华”品牌销量就突破40万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