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应把涨价视为营销策略

2008-04-21来源:糖烟酒周刊作者:曹建敏
    12月份一过,一年一度的节前卷烟销售旺季来临,各个厂家、各个品牌又开始一边收获同比30%左右的增长幅度,一边忙着推出高档或者超高档卷烟产品。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恰逢物价脱离惯常轨道,到处涨声一遍。

    与烟草联系最紧密的白酒行业,热度更高。从12月份开始,茅台和五粮液的高度酒就一直处于缺货的状态,市场纷纷预测这两个品牌的系列产品何时开展又一轮涨价运动。白酒行业,涨价早就是一种营销策略,直接抬升了茅台和五粮液两大龙头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声誉。

    然而,虽然说烟酒不分家,但在烟草行业,除了极少数零售价格超过1000元/条的超高档卷烟产品通过数量调控、促进价格上涨、算是将涨价视为营销策略之外,将促进零售价格上涨作为营销策略看待和实践的几乎没有,有也是市场自然之举(例如2006年底、2007年春节前的芙蓉王),缺乏理性导入,最终可能是浪费了极好的营销机会。

    关于通货膨胀和消费升级换代,卷烟工业企业的营销决策者们早有意识。譬如:说今天23元/包的芙蓉王其实就相当于五年之前10元/包的精品白沙的档次,恐怕已没有人反对;同样是10元钱的红塔山,九十年代算是高档烟,今天肯定只能算是中档产品了。

    意识到消费升级很快,意识到品牌的档次和地位很容易下降、滑落,那为什么,烟草行业普遍没有将涨价这一营销策略付诸实践呢?曹建敏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前一段时间,唯规模论的企业和品牌整合思想主导着行业的营销思维,生存的危机导致全行业上下一致的“规模制胜”思想和实践,这一思想一直到2006年开始松动、2007年才出现明确扭转迹象。原因呢?原来,从2006年开始,人们发现:如果允许做5元/包以下档次产品的话,做大一个品牌的关键已经不再是品牌竞争力而是计划指标资源了,于是顺理成章地,效益竞争力的地位首次超过规模竞争力。在“规模制胜”年代,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品牌敢于实施通过调控、以零售价格上涨来促进品牌竞争力提升的营销策略。

    其二,从2006年开始,当结构的重要性高过规模的重要性凸显之后,营销决策者们普遍想到了应该推动品牌的档次提升。分歧或者盲点在于:是推动现有规模产品零售价格上涨达到品牌档次与价值提升,还是通过推出价位更高的新产品来实现品牌档次与价值提升。

    对此,曹建敏的观点非常鲜明:一旦具备条件,应考虑推动现有规模产品的零售价格上涨以达到品牌档次与价值的提升。它的运作效果要远远好于通过推出新产品来达到同样目的。

    譬如:已经连续六年占据“全国销量第一”位置的白沙品牌就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如果不迅速抬高产品基座,那么,该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将是值得忧虑的。这时候,以退为进,不看重“全国销量第一”的虚的名头,一方面大力发展从8-20元/包的精品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调控推动盖、软白沙零售价格上涨(具体说是:软白沙的零售价格涨到5元/包,盖白沙的零售价格涨到6元/包),必要的时候,也就是当8-20元/包的精品类产品规模达到足够影响力的时候,果断停产软白沙,那时候,白沙可能不是“全国销量第一”品牌,但可能成为规模最大的“效益规模”型品牌,那么,这将是白沙之幸、中国烟草之幸。

    又譬如:目前红塔山、云烟、双喜等三个“规模效益”型品牌当中,惟独云烟实现了20元/包档次和400-500元/包档次产品的双重突破,在2007年云烟成功实现“三百”目标之后,如果能够从2008年开始,果断调控减产10元/包档次以下产品,推动这几个档次产品的零售价格上升,那么,这一涨价营销举措对云烟品牌价值提升将超过投资数千万元广告宣传的效果;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在2009、2010年的某个恰当时段,逐渐停产10元/包以下档次的几款产品,那时,云烟的品牌竞争力将是空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