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RCEP试验基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巩固并推动经济全面复苏回升, 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协调性和稳定性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63.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8.2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5.29亿元,增长6.0%。二、三产业比例为19.6:80.4。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0.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4%。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84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452人。全年实现创业扶持903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4亿元。
市场活力稳步增强。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6913户。其中,企业12314户,个体工商户14599户。年末,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93573户,比上年末增长4.71%。其中,企业84947户,增长7.5%;个体工商户108618户,增长2.6%。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82508户,增长8.2%,占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比重达到42.62%。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全年工业增加值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1%。分重点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6.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3.4%。
建筑业持续壮大。全年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6家,实现增加值1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87.6亿元,增长9.6%;签订合同额1733.9亿元,增长35.6%。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6%。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24.4%,“四新”经济投资增长36.4%。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住宅投资87.62亿元,增长24.7%。商品房销售面积88.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8.91万平方米,下降0.3%。
全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50套,完成筹集人才住房3196套。截至年末,全区正在享受租赁补贴家庭共7830户,全年发放租赁补贴5765.26万元。
四、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稳持续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4.7%,金银珠宝类增长34.3%,烟酒类增长19.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1%,通讯器材类增长15.4%。
旅游市场平稳复苏。年末,拥有A级旅游景区7处,其中,4A景区2处,3A景区5处。拥有星级酒店6个。其中,5星级酒店1个,3星级酒店4个,2星级酒店1个。拥有旅行社200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7个。
五、对外经济
开放水平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出口额153.5亿元,增长19.3%;进口额149.9亿元,增长14.3%。
六、财政收支
财政运行保障有力。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税收收入87.02亿元,增长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9.2%。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36亿元,增长2.9%;教育支出19.19亿元,增长1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6亿元,增长9.2%;城乡社区支出8.07亿元,下降15.7%。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初步统计,全区11家企业获批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截至年末,全区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89所。其中,初中25所,小学64所。专任教师5902人,其中,初中2099人,小学3803人。初中在校生2.53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6.47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7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9万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博物馆 25个,图书馆2处,移动图书馆6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70.12万册。全区公共文化馆2处,有22 个街道文化站,137个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年内组织文艺活动300余次,组织文艺活动 3200次。
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81处。其中,三级医院10处、三级医院分院1处、二级医院29处、一级医院27处、急救中心1处、妇幼保健所2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处、卫生监督机构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59处、门诊部74处、护理中心及护理院3处,诊所592处、卫生所及医务室25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7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9万人,注册护士1.08万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1.48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所,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所。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一类1个,二类5个,三类2个。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42所,其中,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2所,国家级足球幼儿园13所。市篮球特色学校10所,市帆船特色学校30所。积极组队参加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在青岛市第五届运动会实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名。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全年新建绿道10.1公里,立体绿化15处,口袋公园4处,综合整治北岭山等10处山头公园。年内新建、改建绿地1616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98%,绿化覆盖面积2027.79公顷,绿地总面积1597.86公顷,绿地率24.4%。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占全年的84.9 %。全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30、54、7、3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PM2.5改善14.3%,可吸入颗粒物改善10%,二氧化硫改善12.5%,二氧化氮同比上升6.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张村河、李村河、海泊河全部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地表水四类标准。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58.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昼间68.4分贝。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12元,比上年增长7.7%。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截至年末,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577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38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65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支出434万元。全年为6098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163万元。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2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