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总目标,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开放引领、城区管理、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七个创新突破”,加快构建“2+6”特色产业体系和“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奋力谱写市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各项工作扎实落地、取得成效。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24.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33.90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890.55亿元,增长3.3%。二三产业比例为20.8:79.2。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0.5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56万人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508人。全年实现政策性扶持创业5300余人,新增创业担保贷款7100余万元,总规模达3.4亿元,居全市第一。
市场活力稳中增长。全年区本级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5454户,其中企业10845户,个体工商户14609户;净增各类市场主体7656户,其中净增企业4734户,净增个体工商户2922户。年末,区本级存续各类市场主体共计202202户,比上年增长4.46%。其中,企业89996户,比上年增长5.94%;个体工商户112206户,比上年增长3.3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全年工业增加值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下降1.1%。列统的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4个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3.6%。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较高,分别为114.2%、52%、40.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5家,实现增加值1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4.9亿元,增长8.3%。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强。全区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强,大项目投资增速提升支撑有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9%。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发力结构优化,比上年增长40.2%。
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9.56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住宅投资84.17亿元,下降3.9%。商品房销售面积1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2.9万平方米,增长5.8%。
全年完成我区承担的500套公共租赁住房建筹任务,筹建数量在全省各区(市)中排名第一。截至年末,通过商办房产改建、存量安置房源装修改造、租赁型人才住房转化等方式,筹集保租房3000余套。
四、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5亿元。重点产品销售支撑显著,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4%、32.5%、21.7%。网络消费保持活跃,全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74.2%。
旅游市场平稳复苏。年末,拥有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4A景区2处,3A景区3处。拥有星级酒店6个。其中,5星级酒店1个,3星级酒店4个,2星级酒店1个。拥有旅行社220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7个。
五、对外经济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出口额197.4亿元,增长22.8%;进口额182亿元,增长18.6%。
六、财政收支
财税保障力度加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3.59亿元,同口径下降1.9%,地方税收收入86.41亿元,同口径增长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4%。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1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23亿元、教育支出19.3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10亿元、城乡社区支出7.52亿元、住房保障支出3.23亿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研发投入增幅显著。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0.793%,增幅82%。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新增市技术创新中心13家。积极推进孵化器建设,橡胶谷、生物科技创新园入选青岛市7家标杆孵化器,22世纪产业园获评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年末,全区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89所。其中,初中25所,小学64所。专任教师5939人,其中,初中2140人,小学3799人。初中在校生2.6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6.73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万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年末,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 处,博物馆9个,图书馆2处,移动图书馆6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62.5万册。全区公共文化馆2处,有22 个街道文化站,137个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年内推出“文化市北 四季欢歌”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品牌节庆、文化惠民消费、公益演出、公益培训等多类别文化活动2600场次,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服务市民近800万人次。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94处。其中,三级医院10处、三级医院分院1处、二级医院26处、一级医院30处、急救中心1处、妇幼保健所2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处、卫生监督机构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62处、门诊部72处、护理中心及护理院4处,诊所605处、卫生所及医务室22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7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9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1.58万张。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区共有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所,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所。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44所,其中,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2所,国家级足球幼儿园13所。市篮球特色学校10所,市帆船特色学校30所。青岛市体教融合示范学校10所。
积极组队参加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山东省第25届省运会上市北区输送的200余名运动员代表青岛市参赛均获佳绩,市北区教体局荣获山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先进单位。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整治提升贮水山、北岭山等9处山头公园,高质量建设浮山(徐家东山)绿道6.3公里,建成2.2公里滨海步行道、4处口袋公园、3条城市林荫路和10处立体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9%,绿化覆盖面积2054.6公顷,绿地总面积1619.14公顷,绿地率24.7%。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占全年的88.5 %。全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6、48、7、2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PM2.5改善13.3%,可吸入颗粒物改善11.1%,二氧化硫改善0%,二氧化氮同比上升12.1%,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张村河、李村河、海泊河全部国、省、市控断面实现稳定达标,其中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连续跃升至地表水三类标准。全区区域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8.9分贝,道路交通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5分贝。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56元,比上年增长3.5%。
社会保障范围更加广泛。截至年末,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14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26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98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支出567万元;全年为6750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救助金977.8万元。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2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