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12来源:重庆市北碚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区抢抓两江新区开发建设、二环时代加速拓城历史新机遇,坚持“两高一特”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民生为导向,抓改革调结构,筑平台促开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委、区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克难攻坚,乘势而上,全区经济高歌猛进,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7.8%,比全市水平高1.4个百分点,居主城第2位,创直辖以来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0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连续4年保持在17%以上高位区间运行,创直辖以来历史新高,远超直辖以来13.3%的年均增速和“十一五”时期16.5%的年均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01.6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89.72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例为3.8:66.6:29.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6.3%、22.5%,分别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2、13.6、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43244元,比上年增长13.9%。

二、农业

2011年,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支持下,我区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实施促农万元增收工程,努力提升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的比重,全区农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6个村实现整村脱贫。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股权化改造,流转土地3400亩。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十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全面完成。201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1亿元,粮食产量达6.1万吨,蔬菜种植喜获丰收,产量达39.41万吨,同比增长95.3%,出栏生猪12.83万头,出栏家禽150.6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21万吨。

三、工业

2011年,全区继续贯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水土组团、蔡家组团等发展平台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家,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49.18亿元,增长21.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9.83亿元,增长23.8%;重工业增加值79.35亿元,增长19.2%。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0.35亿元,增长22.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67.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59.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新产品产值249.17亿元,增长19.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4.5%;完成销售产值550.2亿元,增长29.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7%;实现利润总额28.11亿元,增长44.7%,完成利税44.65亿元,增长3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1.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29680元/人,增长18.6%。

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1年,全区加快建设“一极两区”,着力打造“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完成76万平方米居住区综合整治和12.93公里主干道综合改造,在全市率先完成4个旧住宅区综合整治。43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房和47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完毕,38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改和6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启动建设。年末全区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市政道路长度达67.44公里,道路面积97.4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达271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1447公顷,新增35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263公顷,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新增4.59平方米,达25.26平方米。

2011年,全区继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全区生态环境更优。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和全国唯一的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在全市率先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末森林覆盖率41.7%,居主城九区第1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国家II级标准及以上天数339天,占总天数的92.9%,连续11年居主城第一。空气污染指数(API)为67,为主城区最低。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6.6%。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我区在“两高一特”、“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和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带动下,一大批重大项目:北大方正医药基地、力帆集团汽摩产业园、四联LED光电产业园等陆续建成投产,北斗卫星导航、国机集团功能材料基地、GE风电齿轮等项目加速开建,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10.13亿元,同比增长34.8%,增幅居主城九区第1位。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302.26亿元,增长35.0%;农村投资7.87亿元,增长2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30亿元,减少7.6%;第二产业126.45亿元,增长49.6%;第三产业174.38亿元,增长28.7%。分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110亿元,增长35.0%,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7.62亿元,增长20.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完成投资42.88亿元,增长4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5.15亿元,增长33.2%。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较上年增加5.1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74亿元,增长1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

六、交通、邮电、旅游

2011年,全区围绕“661123”统筹城乡综合交通规划,“便捷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中梁山1号隧道贯通,兰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加快建设。朝阳桥提前半年通车,文星湾隧道、缙泉路投入使用。龙凤大道二期加快建设,渝广高速北碚段、三环高速北碚段、观音峡快速干道、蔡北干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二环以内公交覆盖全面启动。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1145公里(含农村道路),其中高速公路58公里,一级公路17公里,二级公里90公里。镇村农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全年水路、公路货物周转量208396万吨公里,增长50.8%。客运周转量52703万人公里,减少24.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732万元,比上年增长28.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6.74万户。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年末全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1万户,新增2.42万户。

2011年,全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柏联温泉酒店被评为全球精品酒店,成为“中国温泉之都”的亮点和北碚对外开放的窗口。缙云山和金刀峡景区提档升级。“静观腊梅”成为中国地理标志,静观镇被评为“中国腊梅之乡”,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全区全年接待游客1418.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51亿元,分别增长18.1%、26.3%,均居主城第一。

七、国内贸易

2011年,全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家电(汽摩)下乡及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政策机遇,积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终端130个,建设社区规范化网点45个,创建社区示范超市3个、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3个。全区78个“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9214台,摩托车9189台,销售金额1.33亿元,补贴1490万元;家电以旧换新68045件,销售金额2.35亿元,补贴金额878万元。成功举办首届嘉陵风情步行街购物美食节,肯德基、屈臣氏等40余家大型商贸企业入驻。以嘉陵风情步行街为核心的缙云商圈初具规模,天生丽街、旺德旺城等社区商圈不断完善。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态。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达103.29亿元,同比增长24.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2.96亿元,增长2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33亿元,增长25.5%。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6.82亿元,增长23.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46亿元,增长30.9%。

八、对外经济

随着两江新区建设的高歌猛进,交通的便利,区位优势的提升,我区开放型经济实现了新跨越。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3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其中麦格纳、德事隆、蒂森克虏伯、德尔福、花旗银行等世界五百强企业6家,中国五百强企业1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亿美元大关,达4.35亿美元,在上年基础上翻番,增幅达211.4%,总量是“十一五”期间外资总和的1.6倍,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内资246.88亿元,同比增长136.6%,增幅居主城九区第1位。

年末,全区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240家,比上年增加42家,完成货物进出口额(海关数)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1.6%,增幅居主城九区第2位。其中,出口额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3%。

九、财政与金融

2011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30.13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99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区级税收18.6亿元,增长106.2%,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幅均居主城九区第1位。其中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3大主体税种合计完成5亿元,增长32.7%。地方财政支出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2011年末,我区成功引进花旗、三峡、稠州村镇三家银行,金融机构从上年的10家增加到13家。全区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366.27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20.25亿元,比年初增长21.9%。人民币贷款余额260.63亿元,比年初增长15%,其中公司贷款178.50亿元,增长14.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1年,全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投入。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国家级功能材料产业化基地挂牌,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开建,新增“院士工作站”2个。“川仪”和“三圣及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35所科研机构共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125项,市级项目359项。专利申请量2971件,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发明专利1560件,增长154%,实用新型专利1241件,增长85%;获得专利授权706件,比上年增长27%,其中发明专利135件,增长66%,实用新型专利463件,增长20%。

2011年,全区两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0142人,招收研究生3561人。本、专科在校学生39495人;在校研究生10684人,增长4%。两所普通中专学校招生3370人,较上年增长78.2%,在校学生5697人;22所普通中学招生10722人,在校学生34496人;58所小学招生4132人,在校学生2515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高考本科上线率为60%。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2011年,全区继续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工程,文化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建成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6个农家书屋,区图书馆、文化馆和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免费开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大型全景音舞诗画《两江风韵北碚情》成功演出。全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11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通社率达96.5%。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3个,拥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90.19万册。

2011年,全区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12个。卫生机构床位3344张,其中医院床位2956张,卫生院床位358张。拥有卫生机构人员4303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执业医师1525人,增长2.8%。

2011年,全区举办区级运动会50场,参加运动员2.5万人;向各级输送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4人;等级裁判员421人,比上年增加159人;等级运动员97人;全区体育人口共计45.6万人。在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金牌4枚。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92.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区出生人口3972人,人口出生率为6.32‰,人口自然增长率-0.92‰。年末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3.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64万人。常住人口72.1万人,比上年增长6%,其中城镇人口达54.44万人,增长8.5%。城镇化率75.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4元,比上年增长14.99%。人均消费性支出15505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4%,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4%,衣着支出增长16.1%,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5.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26元,比上年增长2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2元,增长15.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4%,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7.4%,居住支出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108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7116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1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2%,比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54万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基金3127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745万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88万人,征收养老金112521万元,发放养老金114495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5.04万人,共征收生育保险基金598万元,发放生育保险基金36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2万人,征收工伤保险基金4810万元,发放工伤保险金4389万元。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83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29.71万人,获得新农合补偿人次32.49万人次,补偿受益率109.4%。

2011年,全区加大了社会救助工作力度,2.01万人享受低保,其中农村低保人员1.15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5119万元,其中农村低保金1841万元。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7个,福利床位2969张,收养1534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北碚统计年鉴2012》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4]2011年末人口数为公安局和人口计生委提供的统计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