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和“331”目标要求,着力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万州生产总值662.86亿元,经济总量列全市第4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比全国、全市分别高6.3和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4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62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3.76亿元,增长1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万州生产总值42016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万州生产总值突破6500美元,达到6656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6.8:56.4:36.8调整为7.2:53.0:39.8,第三产业占万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高位回落。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6%,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7.48亿元,增长5.9%。一是粮油生产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0.6万亩,增长0.2%,粮食产量52.1万吨,增长0.1%。油料播种面积14.15万亩,增长4.9%,油料产量1.66万吨,增长6.5%。二是畜牧业平稳增长。出栏生猪88.25万头,增长2.0%。肉类总产量7.61万吨,增长1.3%。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全年新增转移劳动力0.87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7万人,劳务总收入51.88亿元。四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9个部级优质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建成。新建柑橘、名优水果、蔬菜基地7.8万亩。新培育农业企业11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个、专业大户5100户。“万县红桔”被评为百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万州大闸蟹跻身全国优质蟹,万州杨梅成为全国十大精品杨梅之一。新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7个。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乡镇饮水水源达标率92.7%,新解决1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6座农村水电站改造。全区镇乡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80%。二是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新增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1.8万人。完成第二批市级新农村“千百工程”示范村建设。建成巴渝新居3000余户,建成面积58万平方米。完成34个镇乡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李河、高粱、高升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开工建设响水、恒合污水处理厂,新配置7个镇乡垃圾收运设备。三是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完成农村耕地流转面积56.3万亩,增长12.0%;承包耕地实行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4.1万亩,增长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9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经开区46户企业完成总产值34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重点企业总产值290.08亿元,增长22.6%;大中型企业总产值388.48亿元,增长26.8%。全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92.58亿元,同比增长16.5%。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增加到64户,其中,50亿元级的1户,10亿元级的10户。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年原盐产量158.61万吨,比上年增长0.6%;白酒28327千升,增长32.7%;纯碱96.4万吨,增长20.5%;水泥220.99万吨,增长21.2%;灯具及照明装置35631万套,增长64.7%;棉纱67614吨,增长11.2%。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9.3%,比上年提高20.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润总额21.53亿元,增长8.1%;全员劳动生产率29.1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2.8%。
五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4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特色化工产业总产值145.22亿元,增长15.0%;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54.24亿元,增长36.7%;食品药品产业总产值59.53亿元,增长19.2%;机械电子产业总产值143.8亿元,增长19.7%;能源材料产业总产值17.69亿元,增长20.5%。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有建筑企业178家,其中,一级企业11家,二级企业57家。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1亿元,增长2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71亿元,增长97.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8%;第二产业投资167.3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8%,其中工业部门投资166.5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6%;第三产业投资231.37亿元,增长49.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6.4%,其中,交通邮电投资25.1亿元,增长69.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1%。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65.6%;房屋施工面积654.5万平方米,增长0.5%;竣工面积129.4万平方米,增长27.1%;销售面积199.0万平方米,增长3.1%。全年商品房销售额89.9亿元,增长25.2%。商品房待售面积32.8万平方米,增长5.5%。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双河口水果批发市场一期工程、三峡现代医药物流交易配送中心竣工,万达商业广场及五星级酒店主体工程完工。新建社区商业示范中心2个,培育市级示范超市11家。家电惠民、汽车惠农、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家电12.5万台、汽车(摩托车)1.3万辆。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3亿元,增长18.0%;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89亿元,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67.57亿元,增长27.5%;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1.28亿元,增长12.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34亿元,增长15.3%。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501.26亿元,增长25.1%,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41.43亿元,增长22.7%。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071万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出口25035万美元,下降5.1%;进口11036万美元,下降3.7%。成功举办三峡库区首届国际汽车展、三峡美食文化节。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万州签约项目10个,协议投资188.3亿元,游艇现场销售和订购合同金额7900万元。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2.51亿元,同比增长20.5%,到位对口支援无偿援助资金13083万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789万美元,增长15.3%。台湾康师傅矿物质水、泰国正大饲料、上海电器等一批项目签约。成为全市6个出口品牌示范区之一,榨菜、生猪标准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利比里亚“万州产业园区”项目启动实施。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力加强。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5557万吨,增长12.7%,完成全社会客运量16583万人次,增长7.8%。火车站进出旅客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机场旅客吞吐量28万人次,增长12.0%,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600万吨。年末拥有各类船舶254艘,拥有公交车433辆,出租车626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81847辆,比上年增长31.6%。优化公交线路5条,开通滨江环湖公交。
交通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末全区公路线路里程达到5833公里。万云高速公路天城入城大道全线贯通,江南新区上部路和联合坝立交、中部路立交建成通车。渝万城际铁路、万忠(南线)和万利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积极推进。完成国省道路面大修86.8公里。桐子园货运作业区建成投入使用,新田港一期工程积极推进,神华神东万州港电大件码头启动建设。万州机场4D级改造完成总规编制评审。
邮电通讯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8825万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75万户,比上年下降4.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2.96万户,增长9.3%。国际互联网用户21.98万户,增长19.8%。
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年接待游客1126.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实现旅游总收入41.76亿元,增长33.3%。其中,入境游客4.7万人次,增长23.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32.28万美元,增长30.2%;国内游客1121.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37亿元,分别增长30.0%和33.4%。潭獐峡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万州大瀑布群成为国际4A级景区。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71亿元,增长20.6%。税收收入25.96亿元,增长29.0%。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5.27亿元,增长40.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工业商业等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67.1%、1.9%、75.8%、32.4%和1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65亿元,增长10.%。
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3.02亿元,比年初增长13.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22.64亿元,增长21.5%。本外币贷款余额304.09亿元,增长13.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8.18亿元,增长33.7%。
年末全区拥有保险公司2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寿险9.84亿元,增长58.7%。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3.89亿元,下降19.6%。证券累计开户数2.75万户,成交量225.24亿元。
八、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8.49%,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完成中心城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修订和高峰核心区、高铁片区、九池片区、上坪片区控规编制,开展滨江地带建筑形态规划。建成南滨大道上段景观工程、太白岩山顶公园、翠屏山公园一期、天仙湖广场、龙宝山公园,开工建设儿童公园、望江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6万平方米。完成万全路等8条道路综合改造。整治建筑立面3万平方米。购置市政园林设施设备1300余台(套),新建公厕9座。20栋建筑灯饰工程顺利完成。万州体育场、游泳馆、体育综合训练楼建成投入使用,三峡科技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学校427所,成功创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从5所增加到6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158所。全年在校生31.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2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33万人,普通中学10.3万人,小学8.4万人。全区有幼儿园189所,在园幼儿3.6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初中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6.6%和83.6%。竣工校安工程90个,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班级实现信息化建设“班班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104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3项,实施重点科技项目410个,增长51.3%,其中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163个。获得授权专利307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5%。经开区成为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长江涂装厂被评为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新增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知识产权试点企业6户,新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被评为全市技术创新示范区。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治安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20个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村(居)文化室标准化建设改造基本完成。话剧《三峡人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记录片《那山那老人》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记录片,微型广播剧《鸿雁》荣获首届中国微型广播剧大赛金奖。三峡传媒网跻身中国地市报新闻网站十强。年末,全区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乡镇和社区文化站52个,剧场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0.0万册。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6.17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0%。
卫生事业持续推进。年末卫生机构7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9个,卫生机构床位8241张。卫生技术人员8315人,其中医生3163人,护师、护士3484人。住院分娩率99.7%。人口政策性生育率8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乡卫生院救护车配置实现全覆盖。三峡中心医院通过国家三甲医院复评,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国家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复评。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12年,我区共获金牌113枚,银牌92枚,铜牌181枚。获得重庆市级以上奖牌比赛项目51个。向市级以上集训队输送队员10人。新安装村(社区)公共场所健身器材50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4.0%。成功举办重庆市第四次运动会,首次承办国际男子篮球四国挑战赛和重庆市大学生排球锦标赛,成功申办第24届全国城市中老年篮球赛。
社会和谐稳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投入试运行,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7796件,比上年下降12.5%,刑事案件破案率37.2%,比上年增长7.2个百分点,治安案件查处数20244件,比上年下降18.2%。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区生态环保进一步加强。全年公园29个,公园面积69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9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0%。实施天然林保护102067公顷,新完成植树造林23.9万亩,其中长江绿化9.8万亩。拥有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4个。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全年环境保护投资达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3.1%。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0%,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2.7%;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总体保持Ⅱ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8分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1天,保持在96.0%以上。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10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0%,清捞长江漂浮物2.17万吨。率先在全市运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持终端,实现监测数据适时传输和信息处理。
十二、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至201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5.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76万人。常住人口158.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86人,人口出生率为9.14‰;死亡人口9591人,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6‰(公安口径)。“农转城”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3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73元,增长14.9%。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345761人,增长6.4%,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49766人,参加失业保险76271人,参加工伤保险108300人,参加生育保险89705人,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137.1万人。城乡居民领取低保年末人数10.3万人,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26965万元。社会救济总人数达到403495人,其中农村五保户8486人,救济资金36940万元。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1个。建成保障性住房13.8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5168户,建成廉租房19.7万平方米,在建28.86万平方米。
城乡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81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2%,城镇调查失业率6.58%。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87个。城镇就业培训9038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566人,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4508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7948人。
十三、移民和扶贫
移民工程进展顺利。移民工程本年完成投资21002万元,本年移民工程资金到位率100%,新开工移民后期扶持项目78个。当年发放三峡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626万元,当年纳入困难补助的城镇移民7.2万户。移民劳务输出8100人。
扶贫济困扎实有效。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069万元,争取国家高山移民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年末贫困村85个,完成29个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启动28个村整村推进建设。年末农村扶贫对象13.51万人,当年脱贫人数2.29万人,生态扶贫搬迁7500人,易地扶贫搬迁2500人。培训各级干部和贫困群众4330人,贫困劳动力中长期转移就业培训1223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万州统计年鉴2013》为准。
2.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我区的GDP中文名称依此改为“万州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和内容不变。
3.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中,万州生产总值及增速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初步修订数。
5.本公报中,2008年和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系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的数据;2007年及以前为原数据。
6.在校学生数不含成人教育及临时性教育培训。
7.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来源于区公安局,财政、外经、旅游、金融、邮政、电信、文教、卫生、体育等数据来源于相关职能部门的年报数。
8.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9.从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调整为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
10.公报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