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6来源:兰溪市统计局

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以“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了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3.42亿元,增长11.5%,其中工业增加值113.13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65.67亿元,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31585元(按2011年年均汇率折算为4890美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37294元(按2011年年均汇率折算为5774美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6:58.77:31.27。

据抽样调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8%,在八大类商品中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8%,居住类价格上涨6.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3%,交通和通信下降0.7%。

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78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5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9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5%,低于4%的控制指标,比去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11年我市农业生产稳中有升。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5亿元,实现增加值20.93亿元,增长5.1%。

种植业生产平稳,公顷单产有不同程度提高。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8.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23.3千公顷,总产量为12.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1.3%,公顷单产量略有提高。棉花播种面积5.4千公顷,产量为9772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1.6%和24.4%,公顷单产提高11.4%;油料播种面积为10.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7%,产量为2.0万吨,比上年增长26.8%,公顷单产提高29%;蔬菜播种面积为5.5千公顷,产量为12.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5.4%,公顷单产提高5.0%;果用瓜种植面积1.4千公顷,产量为2.8万吨,分别比去年下降1.4%和0.2%,公顷单产比去年提高1.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28公顷,同比增长44.8%。

畜牧业、渔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为4.1万吨,比上年增长6.0%,其中猪肉3.3万吨,增长8.4%。全年生猪出栏43.18万头,增长7.4%;家禽出栏598.8万只,增长0.7%。渔业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568个,82.6%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9.2%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7370人。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2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13.13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居金华各县(市、区)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8%,主营业务收入5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利税总额36亿元,比上年增长40.2%。七大主导行业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纺织业,连续几年都有不同幅度的较大增长(分行业主要指标见表1,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

科技投入继续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亿元,比上年增长50%。新产品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1.7亿元,增长79.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年末,中国名牌累计1件,浙江省名牌累计32件,金华市名牌累计43件。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2件,浙江省着名商标累计32件。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6%。年末全市共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4家,年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8亿元,增长19.7%。建筑施工面积39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2.8万平方米。省外市场发展良好。2011年建筑业在省外完成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建筑总产值38.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1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见图2)。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6.9亿元,增长3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7亿元,同比增长18%.从投资项目构成看,工业性投入56.9亿元,增长33.7%,其中纺织业完成投资25.2亿元,增长23.8%;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4.8亿元,增长2.7倍,金属制品完成投资4.7亿元,增长1.4倍;房地产完成投资14.5亿元,增长55.2%;基础设施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2.9%。

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8个,比上年增长36%,其中本年新开工182个,增长20.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51.8万平方米,增长4.8%,房屋竣工面积74.8万平方米,增长1.6倍。

2011年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7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其中住宅12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1.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3%,其中住宅29.7万平方米,下降46.9%。商品房竣工面积2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1%,其中住宅24.5万平方米,增长70.9%.商品房销售面积3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8%,其中住宅30.1万平方米,下降35.7%。

五、国内贸易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见图3)。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5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27.67亿元,增长1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72.84亿元,增长18.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8.09亿元,增长20.97%。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吃穿用类商品稳定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9053.9万元,增长1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649.1万元,增长22.2%;日用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为1659.5、585、1332.5万元,分别增长28.5%、6.9%、97.8%。能源类消费增长较快,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0164.8万元,增长40.5%。

2011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55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为3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9%。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3个,总成交额为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六、对外经济

2011年,进出口总额为1089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0%,其中出口额84340万美元,同比增长31.56%,进口额24653万美元,同比增长53.42%。

2011年生产企业出口67994万美元,同比增长44.21%,占全市出口总量的80.62%;外贸流通企业出口16346万美元,同比下降3.06%,占全市出口总量的19.38%。

2011年纺织原料面料及纺织制品出口5147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1.03%,同比增长25.91%;铝合金铝箔出口891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10.57%,同比增长139.04%;照明产品出口476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65%,同比增长33.60%;蓄电池出口444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28%,同比增长36.99%(主要出口产品情况见表3)。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325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423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5.03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全年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71518万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124512万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9570万吨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7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35亿元,增长9.5%;电信业务收入3.43亿元,增长8.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5.44万户,比上年末下降6.7%。其中住宅电话9.36万户,下降10.3%;公用电话1.09万户,增长4.8%。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7.49万户,增长3.3%。国际互联网用户数8.16万户,增长35.3%。电话普及率达94.4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部23.2/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71.3部/百人。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6.1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2.15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45.77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亿元;接待海外游客人数3607人,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4.02万美元。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12.38亿元,增长35.8%;地方财政收入13.57亿元,增长20.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3.86亿元,增长15.3%。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1.4%、24.6%、38.3%、67.7%、44.7%、1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76亿元,同比增长21.1%。

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2.42亿元,比年初增长22.35%。其中单位本外币存款余额106.24亿元,增长24.15%;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5.35亿元,增长20.1%。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0.98亿元,比年初增长22.36%,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24.99亿元,增长21.1%。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9.51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5.07亿元,增长19.96%。

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86亿元,分别增长23.5%和21.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9991万元,增长28.9%;人身险赔款及给付3553万元,增长19.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0所,在校学生9.18万人。其中小学53所,在校学生3.46万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23所,在校学生1.96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2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5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8%,普通高考上线率为90.5%。全市拥有幼儿园186所,在园幼儿1.8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7人。

2011年,财政科技投入6309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6%。

2011年,全市新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2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81项,市级23项。获201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2项。新培育创新型企业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7家;认定省科技型企业5家。企业研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只,省级27只,市级11只。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7家。全年专利申请892件,比上年增长43.2%。其中发明79件,实用新型414件,外观设计399件。专利授权793件,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发明33件,实用新型343件,外观设计417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剧院、影院2家。县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放映广场电影和农村电影4506场,观众达135万人次。

2011年,考上体育院校17人。在市级及以上比赛中共获得8金、28银、20铜。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86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综合性医院7个,中医医院1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城乡社会卫生服务站49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273张,其中:医院床位891张、城乡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352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57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86人,注册护士689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2011年,累计报告发生甲、乙类传染病2856例,发病率为每10万人509.55例。“五苗”接种率98.97%。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24‰和7.91‰。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资源保障状况良好。2011年,全市水资源量为10.27亿立方米。全市共有5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造林面积1560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810亩;更新造林75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500亩。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22275亩,森林覆盖率49.48%(含灌木林)。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11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3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截止年底,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为56.7%。2011年末,共有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建成设计能力4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继续推进。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个,市级生态村15个,兰溪市级生态村350个。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共创建省、市、县三级森林村庄9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3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公园绿地面积245公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市出生人口6157人,出生率9.24‰,死亡人口3655人,死亡率5.49‰,人口自然增长率3.75‰。年末户籍总人口66.64万人,其中男性34.73万人,女性31.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20万人,农业人口53.45万人。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2.97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90人。年末常住人口56.4万人。

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70元,比上年增长13.9%(见图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64元,比上年增长14.7%(见图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66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房面积64.0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4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3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3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0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94万人,其中农村28.94万人,城镇0.8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49.5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6.36万人。2.15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2011年,全市在册低保对象16629人,其中城镇1029人,农村15600人,平均保障标准为城镇425元/月人、农村255元/月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007万元。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8.7%和100%。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家(含敬老院),床位2503张。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