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发展提速年”和“环境提升年”活动,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3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连续十二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高于全省平均2.0个百分点,高于嘉兴平均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4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4.68:60.17:35.1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80286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2430美元),增长10.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3%。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呈现全面上涨的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7%,居住类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3%,衣着价格上涨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0%,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6%。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78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37千公顷,增长0.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42千公顷,下降1.0%,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38千公顷,下降6.9%,蔬菜种植面积11.10千公顷,增长0.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65千公顷,增长10.0%。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4.67:45.33调整为54.97:45.03。全年粮食总产量18.14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总产量28.12万吨,增长5.7%;水果总产量5.18万吨,增长12.2%;油菜籽总产量1.39万吨,增长1.0%;蚕茧总产量0.78万吨,下降2.7%。
全年生猪饲养量64.94万头,增长1.6%,家禽饲养量2129.06万只,增长7.4%。全年肉类总产量5.50万吨,增长6.2%;水产品总产量4.06万吨,增长4.6%。
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53只,绿色食品42只,有机食品16只,通过“三品”基地认定、认证面积16929.4公顷。农产品品牌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共有嘉兴市级以上著名商标25个,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农业节庆活动发展加快,成功举办第三届农博会。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43家,实现产值18.4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获得新发展,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
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389万立方米,其中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311万立方米。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总投入4.54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1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7.60千公顷。疏浚河道201.76千米,河道长效保洁1931千米(已经实现全覆盖)。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99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83.77亿元,增长26.1%,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708.09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实现产值375.68亿元,增长3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15.5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44.13亿元,增长10.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66.37亿元,增长35.7%;实现产销率96.11%,比上年回落1.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02.57亿元,增长12.8%,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9.0%。
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实现产值5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5%;三资企业实现产值351.07亿元,增长19.6%。主导产业中,规模以上皮革工业实现产值146.16亿元,增长26.8%,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实现产值343.06亿元,增长18.4%。两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5.1%。同时,电气机械、太阳能、化工医药等一些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31.2%、47.8%和64.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税70.44亿元,下降5.9%,其中利润43.65亿元,下降15.7%。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86.14分,比上年提高15.65分,其中,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指标综合得分为180.78分。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比上年下降4.5%。全市建筑业施工产值156.67亿元,增长28.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54.24万平方米,增长25.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31.63亿元,增长11.4%。
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65亿元,增长61.7%;第二产业投资131.75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投资116.58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18:54.14:45.68调整为0.26:52.92:46.82。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814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45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2.93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25个,新增固定资产113.06亿元。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84亿元,增长67.1%。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2.95亿元,新开工施工面积13.80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3.34万平方米,下降29.4%,商品房销售额39.53亿元,增长28.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8.17亿元,增长19.3%,对整个消费品市场拉动18.0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47亿元,增长13.8%,对整个消费品市场拉动0.9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市场增速快于农村市场5.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8.75亿元,增长17.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9.63亿元,增长22.7%。
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2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74.80亿元。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64.7%,日用品类增长49.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1.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8.3%。
六、对外经济
全年我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52.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出口总额39.54亿美元,增长19.1%,进口总额12.87亿美元,增长60.4%。全年完成一般贸易出口31.84亿美元,增长14.9%;完成加工贸易出口7.70亿美元,增长40.8%。在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和自营出口企业出口分别为14.28亿美元和25.26亿美元。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9家,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1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2.77亿美元,增长3.7%。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市公路(乡道以上)通车里程达803.15公里。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938万吨,其中,铁路3万吨,公路821万吨,水路1114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79323万吨公里,其中,公路80499万吨公里,水运198824万吨公里。全年客运量3409万人,其中,铁路197万人,公路3212万人;客运周转量84797万人公里,其中,公路84797万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4亿元,增长19.6%;电信业务总量7.39亿元,增长3.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93万户,下降4.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0.41万户,增长4.1%;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4.86万户,增长3.5%。
全年旅游总收入达9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共接待国内旅游者950.92万人次,增长23.9%;接待入境旅游者9.49万人次,增长51.3%。旅游外汇收入(包括商品创汇)8746万美元,增长27.3%,其中商品创汇5836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82亿元,增长28.0%。全年财政支出39.87亿元,增长22.5%,其中农业支出3.32亿元,教育支出10.13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0.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59亿元,增长15.6%,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83.51亿元,增长10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92亿元,增长15.8%,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55030元,增长15.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13亿元,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3.19亿元,增长17.9%;中长期贷款余额186.38亿元,增长11.8%。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人寿险保费收入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保险机构保险赔款支出1.0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89亿元,人寿险赔款支出0.1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拥有小学41所,普通中学27所,中职类学校5所,幼儿园68所。小学在校学生4381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2999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上升至99.31%。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656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035人,普通中专在校学生4530人。年末电大在校学生5603人。学龄前儿童在园幼儿数20622人。参加普通高校升学考试报名3863人,上线3739人,上线率达96.79%。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全年报考3783人次。全年农村共有8.54万人次接受了各类文化技术培训。
2011年末,我市有嘉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嘉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
2011年末,全市有科技活动的企业892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1.17元,其中R&D经费支出11.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1%。全年财政科技投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经各级批准验收科技成果155项,获嘉兴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列为国家级新产品4只,省级新产品283只。2011年申请专利2863项,授权2506项。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宁长三角科技博览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文化馆(站)13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出场次70场,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293场,观众人数16.38万人次。全市开展文化下乡206场。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78.84万册、件,比上年增长13.5%。流通书库送书163次,流通图书2.21万册;文体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176期,培训人员9200人次;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活动31次、讲座7次。全市档案案卷数29.75万卷(件),比上年增长8.1%。有电影放映单位15个,全年电影观众38.45万人次。农村电影“2131”放映2804场,观众11.65万人次。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海宁日报》306期,发行量30072份,共出版《海宁日报》920.20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22个。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433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0人,注册护士1565人,有医疗床位2776张。2011年,城乡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4.20万人,参保率已达99.1%。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64%。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进程,新增建了10个居民健身苑(点)。全年在省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国家级金牌7枚、省级金牌33枚、嘉兴市级金牌118枚。全年举办单项体育赛事30项,成功地承办了国家级赛事8项,分别是2011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VOLVO中国高尔夫公开赛、中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女子篮球预赛、2011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2011全国速度轮滑(场地)锦标赛、2011世界杯轮滑公路马拉松赛(WIC)、2011中国海宁国际轮滑障碍赛(WS-X)和2011CBSA美式9球世界公开赛。全年共组织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30次,参加比赛运动员6285人次。镇、街道和体育社团组织群众体育活动216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的运动员达3.16万人次。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51%。,人口死亡率7.09%。,人口自然增长率1.42%。。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8.76%。年末户籍总人口663138人,其中,男性为326477人,女性为336661人;总户数183903户。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3188元和1739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1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9458元和10534元,增长12.2%和17.0%。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衣着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2.2%和30.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2.4%和32.9%。2011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为29.64%和30.87%,分别下降0.04个百分点和0.60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67.38平方米。
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种劳动力交流专场91期,提供就业岗位14.21万个,举办各种再就业培训26期,1923人次得到了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海宁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功能,年内共帮助6500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08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全市登记失业人数49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
全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52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26.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9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6亿元,收缴失业基金0.9亿元,劳动保障部门为2.89万人次发放了失业救济金。稳步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15万人,其中大病统筹5.66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0个,床位2692张,收养1456人。社会救济总人数(包括低保人数)23000人。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709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1203人和6506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额1673万元。全市各类老年公寓(包括敬老院)收养社会老人累计756人。
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480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12个镇、街道。拥有社区服务中心12个,提供服务项目181个,共提供服务活动12.6万人次。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全市耕地面积为32946.75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全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305.45公顷,比上年增加102.5%。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新增耕地333.32公顷。
初步测算,全年全市总用水量3.43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68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0.3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0.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82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0.1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0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516.6立方米。
城市建城区面积扩大到33.1平方公里,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天然气利用工程全年完成管网敷设67.94公里,总长度达258.17公里。供水网络不断拓展,全年新增供水管277.84公里,全市总长已达589.84公里。全年实施城市污水管网工程43公里,全市总长度达472公里。城区路网更趋完善,市区新建道路13.1公里,面积28.6万平方米。道路总长229.81公里,总面积为501.2万平方米。
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绿化造林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完成造林面积148.67公顷。至2011年底,建立起6个国家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镇(已经实现海宁市全覆盖)、3个省级生态街道;有省级绿色医院2家、省级绿色饭店7家、省级绿色企业6家、省级绿色家庭22家、绿色社区42个(省级11个)、各类绿色学校75所(国家级1所、省级10所);海宁市级生态村105个(嘉兴级51个),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各1个。全年共审批新、改、扩建工业性建设项目323个,计划环保投资6亿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70.5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削减目标任务。
“平安海宁”建设深入开展。2011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9.23%。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1起,比上年上升0.3%,死亡82人,上升5.1%,直接经济损失530.1万元,下降0.5%。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36起,下降0.9%,死亡70人,与上年持平,直接经济损失204.3万元,下降0.5%;发生火灾事故15起,直接经济损失45.3万元,与上年持平。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中部分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