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县“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县紧紧围绕县委“六六六”工作布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党委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活力不断提升,民生工作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294.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9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43.56亿元,同比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28.27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0:48.3:43.7调整为7.8:48.7:43.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0%,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0%,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22563元,不变价增幅8.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3493美元。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达29.68亿元,同比增幅为2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424.57亿元,同比增幅为22.8%。储蓄存款余额227.55亿元,同比增幅为18.7%,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7408元,增长16.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855元,同比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0元,同比增长15.0%。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37.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种植业产值13.12亿元,同比增长12.0%;林业产值0.69亿元,同比下降3.1%;牧业产值5.28亿元,同比增长8.2%;渔业产值为17.98亿元,同比下降6.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0.51亿元,同比增长26.3%。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6.03万亩,同比下降1.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7.13万亩,比上年减少1.74万亩,下降3.6%。受益于天气条件,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8.31万吨,同比增长6.9%。蔬菜、药材、食用菌和水果等经济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1年全年各级财政投入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862.77万元,全年造林面积1662公顷,四旁零星植树30万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木材采伐量16立方米。在2011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我县的林产品获得森博会金奖5个、优质产品奖2个,林业产业已成为我县林农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生猪养殖效益向好,生猪存栏出栏实现两增。2011年,我县生猪年末存栏11.07万头,同比增加13.1%,其中能繁殖母猪年末存栏0.91万头,同比增加8.0%。肥猪出栏16.71万头,同比增加19.8%。家禽养殖由于饲料,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规模出现下降。2011年,家禽出栏99.96万只,同比下降29.7%。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油价、成本上涨,渔民转业,沿海滩涂围垦等原因,我县渔业生产下降明显。据渔业部门统计,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8.52万吨,同比下降6.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6.00万吨,同比下降4.8%;海水养殖1.76万吨,同比下降22.1%,海水养殖面积为5003.4公顷,同比下降8.2%;淡水产品产量共0.75万吨,同比增长3.4%。
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着力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16万亩次;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场,全年建设国家级适度规模生猪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2个、建设省级温台丽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3个;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完成5个整治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11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2.5%、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4%。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大力开展“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前阶段投入资金1.19亿元,培育农业开发项目602个,发展特色农业示范村10个,新建农业基地面积14300亩,覆盖172个低收入集中村,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数10717户。
农民培训工作成绩斐然。全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7860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45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494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321人,共取得各类专业技能证书7566本,获证率达到96.3%,有效转移就业4694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0%,登记入库农村实用人才达3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2.59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工业增加值1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轻工业产值110.38亿元,同比增长13.2%;重工业产值125.24元,同比增长13.8%。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3.1%,实现销售产值230.01亿元,同比增长13.8%,产品销售率为97.62%。实现新产品产值7.35亿元,同比增长11.4%。出口交货值22.67亿元,同比增长8.5%。
全县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5家,实现工业产值162.37亿元,同比增长16.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68.9%。其中产值5亿元-1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2家。从行业划分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六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75.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4.6%。
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5.36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利润总额8.21亿元,同比下降7.8%。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29家,亏损面为12.2%;亏损企业亏损额1.03亿元,同比增长45.2%。企业营业、管理和财务三项费用分别支出4.07亿元、8.46亿元和6.61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1%、增长20.3%和增长52.5%;其中利息支出5.11亿元,同比增长29.7%。年末企业应收帐款40.24亿元,同比增长19.3%;产成品存货9.92亿元,同比增长17.5%。
年末浙江省着名商标28只,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5家。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8%。全县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5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71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145%;年末拥有资产19.32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固定资产原价6.9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年施工面积176.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9.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4%;其中农村农户投资14.06亿元,同比增长7.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累计完成51.78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3%下降到27.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9.58亿元,同比增长99.8%。其中,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05亿元,同比增长58.5%。教育、纺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印刷业分别同比增长769.4%、271.3%、168.6%、136.5%和113.0%;塑料制品业和电力、燃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同比分别下降13.6%和30.4%。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409个,比上年增加165个。全年新开工项目229个,比上年增加127个。
根据项目所在地统计,2011年我县房地产完成投资65.2亿元,比去年增长146.1%,其中住宅建设投资46.77亿元,同比增长144.4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32.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22%;竣工面积50.29平方米,同比增长20.37%;商品房销售面积2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05%;商品房销售额37.23亿元,同比增长33.73%。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城镇和乡村零售额分别为152.3
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增长19.3%和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41.8亿元,同比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0.9亿元,同比增长29.8%。
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17.0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80.5亿元,同比增长14.6%。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6.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4.0%,化妆品类30.3%,体育娱乐类下降32.2%,家用电器类增长23.4%,石油及制品类36.8%。中西药品类下降7.8%,汽车类比上年下降4.2%。
年末全县共有超亿元市场13个,年成交额127.21亿元,同比增长8.8%。营业面积20.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3%。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52万人,同比增长16.4%,旅游总收入20.73亿元,同比增长25.1%。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为25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国内旅游收入20.20亿元,同比增长25.0%,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8.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70.25万美元,同比增长29.4%。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进口总额0.92亿美元,同比增长4.4%。出口总额为4.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外贸依存度为12.8%,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0.7%,分别比上年上升1.6个和0.7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79万美元。
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国内外展销平台勇跃参展,加快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步伐,全年共组织企业参加国外展86个展位,同比增长了65.38%;国内展211个展位,同比增长了27.88%。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2010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488.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5公里,一级公路37.31公里。全县公路密度116.9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4162.2万人,铁路客运量90.6万人。全年货运总量939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693万吨,水路货运总量246万吨。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92.5万吨。
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合计13.22万辆,同比增长13.5%。其中其中汽车8.51万辆,摩托车4.70万辆,汽车中私人轿车6.58万辆。汽车保有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80万辆,增长26.8%。载客汽车增长较快,增长为37.4%,载货汽车增长为16.5%。全县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6万人,增长15.8%(持有温州地区核发的驾驶人),拥有汽车驾驶证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7人,增长22.5%。
全县共有邮政局(所)9处,邮政业务总量0.80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年函件总量1924.81万件,包裹总量9.57万件,汇票21.85万张,邮政代理速递10.02万件,订销报纸2197.87万份,订销杂志60.33万份,集邮业务29.07万枚。全年通信行业业务收入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9.7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0.6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为19.87万户,比上年增长9.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7.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量34.07亿千瓦时,增长9.6%;商业用电量1.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居民生活用电量9.30亿千瓦时,增长1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16.6%,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8.7%。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35.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9.55亿元,同比增长11.1%;科学技术支出0.42亿元,同比增长31.2%;医疗卫生支出4.21亿元,同比增长8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0亿元,同比增长18.1%;农林水事务支出6.19亿元,同比增长56.5%。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424.57亿元,同比增幅为22.8%。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55亿元,同比增幅为18.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1.15亿元,同比增长18.5%。从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增幅较大。12月末,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337.01亿元,同比增长25.1%;中长期贷款余额为53.44亿元,同比下降11.7%。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6.6%;人身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10.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0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财产险赔款1.71亿元,同比增长26.6%,赔付率46.6%;人身险给付0.49亿元,同比下降2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投入与教育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创建标准化学校14所,全县标准化学校总数达122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77.7%。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即省市级示范学校(初中、小学)在校生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总数比例达到41.6%,达到省定良好标准。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步伐,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教学仪器设备达标学校数比例达到90%以上,且年增长幅度大于20%,达到省定的优秀标准。2011年,全县12-14周岁儿童、少年初中入学率达99.8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99.85%;16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8.6%。县内初一招生12258人,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100%,升高中段比例达95.48%。高考普通高校考生10486人,高职单考单招考生991人,总人数比上年约减少350人;高考重点线754人,上线率达8.05%,与上年相比提高1.06%。今年中考考生17323名人,与上年考生数基本持平,很好地完成2011年高考和中考任务。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比例达87.5%。今年新创建了云岩、括山2个教育强乡镇,教育强乡镇覆盖率达到85%。今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评估组的评估,实现了创省级教育强县的目标,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12月上旬,龙港实验中学等2所学校通过市示范学校评估验收,灵溪中学等5所学校通过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目前,全县创有市示范学校35所,市现代化学校11所,数量和质量都列全市前茅。
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推进。2011年,校安工程总投资2.2674亿元。其中加固重建开工面积33.5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99.8%;竣工面积28.8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85.8%。民族中学迁建工程现已投入1168万元,龙港高级中学迁建工程已投入1304万元,龙港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已投入1300万元,龙港镇第十三小学新建工程已投入622万元。同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建档案室,按规定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基建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全面掌握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座建筑都有完整系统的校舍安全档案。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实施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市“139富民攻坚计划”,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2011年,全县加大信息化配备力度,加快建设先进的学校数字环境,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投入6000多万元,共建设5所数字化学校,63个计算机教室,28个校园网,25所智能广播系统,创建市级信息化达标学校43所,全县中小学生机比达7.5:1,教育信息化工作多次受省市表彰。建设20个学校图书室、31个学校实验室,配备30所学校音、体、美设备,生均图书增加1.5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开发一体化应用系统平台,实现校讯通;开发完成苍南教育智客网微博平台和苍南教育智客网手机微博;组织开发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和学校端数字化校园系统。组织信息化教育高级培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真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补助资金480万元;实施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7项,下达补助资金105万元;首次获批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科技型企业6家、省农业科技企业5家、县科技型企业11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新认定县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今年6月,县政府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苍南工作站,为我县企业与上海30多家高校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
专利工作成效明显。组织开展了打击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专项行动,全面兑现专利奖励政策,获得省、市专利奖励资金18万元,安排县本级专利专项62.6万元,培育专利示范企业3家,确立专利产业化项目3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提升,今年全县专利申请数达971件,其中发明专利53件、实用新型专利361件、外观设计专利557件;专利授权数达777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235件、外观设计专利532件。培育县专利示范企业3家,有3件专利被列入县专利产业化项目。
年末实有专业技术人员1504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27人,中级职称6371人,初级职称679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新县图书馆于9月30日对外开馆营业;县文博馆于6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2500万元,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于6月18日对符合条件的用户进行全面转换,目前已转换用户2.4万多户,完成网络双向改造覆盖6.3万户,合计投入4935多万元,推行政府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完成了45个单位、2242台电脑配备正版软件的招标采购和发放工作;广播电视进渔船工作已完成150艘船只的安装。
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县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艺术节2个月期间开展了14场晚会,10项比赛,3个展览等系列活动),积极举办民俗文化(全国文化遗产日、“蒲韵流芳”蒲城民俗文化节、温州杨府候王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特色系列活动,大力开展主题文化下乡演出151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7865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设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12处、修缮5处、陈列展览3处、编制保护规划4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7处;3处文保单位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待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市场行政监管保持高压态势。重点开展“扫黄打非”、知识产权、印刷业、娱乐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营造平安、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环境。
年末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3个。
全县有卫生机构627家,其中医院11家,卫生院36家,个体开业诊所80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81人,其中医生2062人。全县医疗机构病床2044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5.53张、医生14.38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579万人次。全县农村建有村卫生室449个,社区服务站42个。
全县已参加新农合人数达92.34万人,参合率9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达360元。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96.73%和76.12%。
全民体育活动场所持续改善。县体育中心已投入5663万元,县航海俱乐部预计于本月底开工建设,县体育运动学校于9月份顺利开学,并已开工建设塑胶跑道等训练设施;新建体育健身苑点70个、篮球场70个,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新创建省级体育强镇1个,全县省级体育强镇总数达到8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末,我县户籍总人口131.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9.16万人,女性人口62.49万人,男女性别比由上年的109.04:100上升至110.69:100;其中非农业人口31.11万人。在户籍人口中青少年人口、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9.9%、67.1%和13.0%调整为19.2%、68.2%和12.6%。全年出生人口(户籍登记人口)24544人,其中男性出生13277人,女性出生11267人,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8:100;死亡人口(户籍注销人口)9668人。
全县当年人口计划生育率84.87%(当年出生加往年出生补报计划生育率82.1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4.78%,下降1.21个百分点。计生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0.70,同比下降10.44个百分点;二孩及以上性别比173.61。二多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仍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
全县城镇职工9.50万人,比上年增长1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含私营)38193元,同比增长4.4%。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430元,同比增长5.7%;事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6777元,同比增长2.7%;行政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195元,同比增长8.0%。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55元,同比增长14.4%。人均生活费支出20455元,同比增长6.3%;其中食品类支出8430元,同比增长18.0%,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7.1%上升为41.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53.28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80元,同比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969元,同比增长27.4%;其中食品类支出3908元,同比增长19.6%,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2.2%下降到4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4.34平方米。2011年我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的2.53:1缩小到现在的2.52∶1。
全县辖建制镇10个,2个少数民族乡。全县设居民委员会(社区)100个,村民委员会776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586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67个。
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全县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129家,职工6388人,全年归集公积金4.17亿元,同比增长25.9%。至2011年末,全县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1076家、职工40028人,归集总额20.78亿元,缴存余额14.32亿元。由于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贷款、提取业务量锐减,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70亿元,提取1.30亿元。创增值收益1525万元,完成年度计划63.28%;计提县财政廉租房建设补充资金1121万元,同比增长128%。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4万人,比上年增加2.44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6.10亿元。全县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96万人,发放养老金3.68亿元。参加工伤保险18.64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2835.95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1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9.16万人,离退休职工1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医疗保险费18058.54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11804.61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20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10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78人,失业率为2.91%,与去年同期持平。
全年政府财政用于抚恤和社救支出1.14亿元。全年社会福利院数51个,床位数4648张。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963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401人,发放保障资金4736.68万元。县慈善总会募款2815.8万元,支出救助金1768.9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15449对。
十二、资源、环境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县新完成绿化建设2510亩,实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98平方米。年末城市道路面积174.4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20万公顷。年末供水管道423.2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7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150.1万吨;排水管道154公里,用液化气人口20.81万人。
生态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市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村276个。2011年新增市级绿色学校4所,省级绿色家庭2户(未批),市级绿色家庭6户(未批),省级绿色企业1家。
2011年,我县污染减排四项指标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增加0.6%,氨氮(NH3-N)排放量增加0.5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3.51%,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增加2.39%。2011年度省控监测点三叉口全年共监测12次,全年取得监测数据84个,其中74个监测数据达到环境功能要求III类标准以上。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351天。全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3%。(节能减排最终数据以市级部门核定为准)
全县有律师机构8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516件,民事诉讼案件2347件,行政案件诉讼76件;法律服务所9个,代理诉讼1325件,全县各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纠纷6158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6135件,办理涉外公证879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76件,其中民事209件,刑事267件,接听咨询电话480个,接待来访1200人次,网络接待近200人次。
“平安苍南”建设扎实推进。据抽样调查,2011年我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62%。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57起,同比下降9.8%;交通事故死亡人数49人,同比下降3.9%;受伤人数271人,同比下降10.9%;直接经济损失11.45万元,同比下降0.2%。
全年发生火灾36次,同比上升2.86%;火灾死亡7人,比上年增加3人,同比上升75%;直接损失335.8万元,同比下降0.18%。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