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5来源:慈溪市统计局
  2011年 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三思三创”活动,强化新型城市化引领,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区域联动发展、创业创新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聚力开展“城镇建设年”和“产业平台推进年”两大攻坚活动,积极主动破解难题,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年
2010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口径)
万人
104.15
103.88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6.16
757.42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10.4
15.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35.96
1304.71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亿元
54.71
53.79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2.03
226.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1.96
289.77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83.47
68.8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41710
3617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29.30
104.88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1.52
57.19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亿元
1411.30
1223.42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亿元
1268.26
1099.38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101.68
89.50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83.33
73.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123
3089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8260
1551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5.5
104.4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7.53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90.94亿元,同比增长1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5.17亿元,同比增长10.0%。三次产业之比为5.0:60.2:34.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6.8和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为6.2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423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041美元)。
 
2011年慈溪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表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亿元)
同比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876.16
10.4
第一产业
43.46
4.2
第二产业
527.53
11.3
   工业
490.94
11.0
   建筑业
36.59
14.6
第三产业
305.17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42
17.5
   批发和零售业
102.03
15.9
   住宿和餐饮业
17.36
6.6
   金融业
43.25
5.9
   房地产业
34.41
-3.0
   其他服务业
86.70
9.8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5%,全年物价涨幅总体呈现前8个月持续上升,后4个月逐月回落态势,物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八大类价格同比呈现“六涨二跌”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上涨12.5%,居住类上涨5.7%,两者合计拉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3个百分点。全年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9%和1.0%。
 
  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6248个,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岗位5253个,开发和保持公益性岗位432个。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专项资金3766万元,受惠人数达2.73万人,共有5983名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初次就业率超过90%。全年新增创业实体1.3万户,带动就业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乡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1%和2.12%,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90.6%。我市成功创建为宁波市“充分就业市”。
 
  二、农业、气象
 
  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41.85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0.41亿元,增长0.3%;畜牧业产值8.65亿元,增长12.0%;渔业产值11.07亿元,下降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3亿元,增长1.4%。肉类产量3.12万吨,增长18.7%,鸡鸭鹅蛋产量1.01万吨,增长10.4%;生猪年末存栏数19.63万头,增长22.0%。农作物播种面积8.05万公顷,增长1.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9万公顷,增长7.3%,粮食作物产量12.06万吨,增长8.7%,蔬菜播种面积2.79万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81.59万吨,增长1.6%,油菜籽播种面积下降10.9%,产量减少8.4%。
 
  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1.6万亩粮食功能区新建任务已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67万亩,新增“四统一”型规模经营面积3.76万亩,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3%和51%。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宁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新增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宁波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慈溪葡萄”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区域品牌,新增绿色食品10个,无公害农(水)产品69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9个,面积2.6万亩。新增3个宁波市级名牌农产品,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共计达到73只。我市率先在省内开通免税农产品开票绿色通道,推动农产品流通销售,连续7年被评为省外向农业工作先进县市。
 
  2011年全市气象主要数据如下:全年总日照时长为1823.8小时,总降水量为1121.7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3℃;全年降水天数为137天,最长降水天数为14天(6月9日- 6月22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290.2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83.4毫米(9月30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9℃(7月7日);年极端最低气温:-4.9℃(1月17日)。无霜期总天数:247天;终霜日期:3月30日;初霜日期:12月3日。
 
  三、工业、建筑业
 
  2011年全市10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35.96亿元,同比增长17.7%。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802.88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73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9.6%。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中,产值列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为437.88亿元、198.87亿元和129.50亿元;产值同比增长速度列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0.6%、34.8%和33.1%。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非国有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6.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共实现销售产值1467.26亿元,增长16.6%,产销率为95.53%;其中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1100.22亿元,增长21.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出口交货值增速12.6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978.85亿元,增长18.4%。
 
  2011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86.76亿元,增长6.6%,实现利润总额54.71亿元,增长1.7%,其中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53.94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88.17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得分为227.64分,比上年提高4分。
 
  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60.79亿元,增长20.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3.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21.9亿元,增长25.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1亿元,销售额305.34亿元,利税总额45.37亿元,分别增长27.5%、27.1%和30.5%。全面启动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年共完成技改投入121.4亿元,增长3.0%,全年新批“零土地”技改项目346个,占新批技改项目的87.2%。新兴产业集群区建设快速推进,观海卫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区和周巷镇北现代工业集群区启动开发建设,成功创建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我市被授予“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发展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2011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14.6%。全市121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金额为159.72亿元,增长17.1%,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9.58亿元,增长3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016.01万平方米,增长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57.91万平方米,增长18.6%。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03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6.77亿元,增长1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4亿元,增长5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3.08亿元,下降1.6%,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130.79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8.51亿元,增长85.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2.57亿元,增长81.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9.86万平方米,下降19.7%,商品房销售金额为88.35亿元,下降32.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76.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73.4亿元,分别下降15.1%和34.2%。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2011年调整后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36个,全年完成投资75.29亿元。126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28.42亿元。水云浦至半掘浦围涂地开发造地(二期)工程、东三环南延及南三环线工程、星光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市红十字医院迁建工程等项目完工;四灶浦拓疏工程、329国道复线北连接线工程、西门小学扩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长邱线改建慈溪段工程、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横河段工程、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新兴产业集群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慈溪大剧院工程、新潮塘保障性住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
 
  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扎实推进。2011年末中心建成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0.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64.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区块改造稳步推进。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界牌和景观大道四大板块完成拆迁面积22.6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38.97万平方米,续建安置房82.21万平方米。继续实施老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年共完成老小区改造11个,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36条,总长度9.8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对青少年宫北路北延、明州路西延、三北大街等一批城市主干、次干路网实施建设和改造,维修市政道路5条11.5公里,维修市政桥梁9座,完成停车场建设6个,新增停车位231只,优化改造道路交叉口3个。“农房两改”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拆迁4029户,安置7131户。卫星城市试点镇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开展扩权强镇建城,深入实施观海卫、周巷、龙山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五、国内贸易、旅游
 
  2011年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为737.49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同比增长18.0%,总量继续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15.42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26.54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6.2%。按销售地域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39.29亿元,增长16.9%,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02.67亿元,增长20.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分行业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9%,中西药类增长22.4%,汽车类增长1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1%,日用品类增长11.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1%。
 
  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趋好。开太百货、慈溪银泰城等项目建成投用,银泰广场、联盛国际商业广场、城西休闲娱乐商务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序推进,万虹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项目陆续开建,台湾美食城、沃尔玛等项目签约落户。年货展销会、汽车展等十余个大型商贸活动先后开展,展会消费平台渐趋多 样。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我市全年消费8.9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额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
 
  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3.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4.52万人次,增长20.7%。实现旅游总收入46.91亿元,增长2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30万美元,增长15.3%。各类景区共接待游客456.29万人次,增长23.6%。门票收入达8968万元,增长97.2%。截至2011年末,我市共有旅游饭店、经济型酒店46家,其中五星级3家,五星待评1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分社32家,A级景区7家。
 
  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在延续“一心两带三区”空间布局前提下,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基本形成鸣鹤、龙山、北部杭州湾和中心城区四大旅游产业集聚区。鸣鹤风景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西休闲商务区的主题乐园,东部文化商务区的慈溪会议中心酒店等一批涉旅重大项目顺利开工。长河镇、匡堰 镇,龙山镇山下村、掌起镇古窑浦村分别创建为省旅游强镇和省旅游特色村。我市整合原有旅游资源,新增以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天一洲”、达蓬山旅游度假区等景 区(点)为主的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全年成功举办第四届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中国区域休闲发展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掌起镇、新浦镇、横河镇纷纷开展桃花节、葡萄节、杨梅采摘节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助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六、对外经济
 
  2011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自营出口83.47亿美元,增长21.2%;自营进口18.21亿美元,增长38.4%。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1.87亿美元,增长18.9%,其中出口16.10亿美元,增长19.9%,进口5.77亿美元,增长16.3%。全年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1626家,净增169家。出口超五百万美元企业334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71家,超亿美元企业4家。商品输出到209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国家(地区)132个,同比增加15个。新兴市场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兴市场出口3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0%,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42.4%,印度、俄罗斯、巴西成为我市前三大新兴出口市场。全年进口贸易分产品看,进口的前三大产品依次为塑料、有机化学品、铜材,占全市进口总额比重为77.1%。
 
  2011年全市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1项,合同项目总投资额为12.06亿美元,增长18.2%。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9.01亿美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17亿美元,增长15.3%。2011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境外企业23家,境外中方投资总额1.07亿美元,全年我市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为402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2011年我市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30亿元,增长23.3%。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52亿元,增长25.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5.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57.78亿元,增长21.1%。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0.64亿元,增长30.4%,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73亿元,增长17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42亿元,增长77.3%;医疗卫生支出6.33亿元,增长34.0%;科学技术支出3.72亿元,增长30.6%;教育支出16.56亿元,增长27.0%;公共安全支出6.57亿元,增长17.1%。
 
  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11.30亿元,增长15.3%,增速比上年下降6.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268.26亿元,增长15.4%,增速比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本外币口径存贷比为89.9%,比上年上升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为653.20亿元,增长12.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92.32亿元,增长15.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29.46亿元,增长15.7%。
 
  2011年全市保费收入16.24亿元,其中财产险8.87亿元,人身险7.37亿元;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5.2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4.43亿元,人身险赔款、给付0.78亿元。
 
  八、交通、邮电
 
  2011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5.09亿元,增长25.0%。全年营业性客运量300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3100万人公里,营业性货运量14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5150万吨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329国道复线北连接线(龙山段)工程完工,长邱线改建工程慈溪段、观附公路北延(七塘—十塘)工程、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横河段拓宽改造工程、客运南站迁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新建50个港湾式候车亭,简易亮化100个公交站牌,完成施划300处公交候车停靠标线,更新客运车辆23辆,开通杭州湾新区公交中心站至庵东城乡公交线。
 
  2011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50.6万户,比上年增加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11.4万户,增加48.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7.1万户,增加2.7万户。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74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6.84亿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我市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科技进步综合实力2010年度居全省第3位,创新指数跃居宁波各县(市、区)第2位。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0073项,专利申请授权量8677项,其中发明专利223项,外观设计专利5498项,实用新型专利2956项。我市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市。2011年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院新增入驻院校2家,累计入驻院校9家,专家10名,全年入驻单位为我市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50项。全年新增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9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全市累计组建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1家,宁波市级53家。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项目加快推进,已完成总投资额的55.5%。新组建宁波(慈溪)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年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6名,1人入选宁波市引进高端创业创新团队“3315计划”,新增宁波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全年共引进各类中高层次人才、职技院校毕业生1.2万人。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各镇(街道)均启动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2011年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含公办民营)幼儿园17所。新创省二级幼儿园12所,省三级幼儿园64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1.43%,比上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标准化学校创建全面开展,全市129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已有117所学校申报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7所学校(幼儿园)顺利通过宁波现代化达纲学校审核。高考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高考考生总上线5320人,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4年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高考一批上线1052人,上线率17.4%,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4个百分点,连续六年突破千人。慈溪中学成为清华大学首批“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质中学。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全市各地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达48万人次,龙山镇、掌起镇入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名单,我市继续列为 “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示范基地”。从2011年秋季开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中职13858名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金额合计1892.74万元。2011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小学9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普通中学教师4306名,小学教师4167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1011名,普通中学学生5.67万人,小学学生8.93万人。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9年。
 
  十、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我市实现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各镇(街道)、中心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全覆盖,文化明珠企业达到113家,市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掌起镇、观海卫镇大岐山村分别成功创建为省文化强镇、省文化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宁波市示范乡镇(街道)4个,文化示范村(社区)25个,我市成为省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主题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及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行“上林之韵”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全年举办“森林慈溪”文艺宣传下乡演出活动50场次,平安慈溪文艺法制宣传下乡巡回演出活动60场次。完成宁波市“千场戏剧进农村”演出300场次,慈溪市“百场戏剧进农村”700场次,送电影下乡4052场次。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点36处。新批民间博物馆14家。影视产业实现新突破,电影《上林书记之马家富》开拍,慈溪首部本土自制电视连续剧《上林恋歌》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目前全市已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6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82%。2011年末全市有剧院、影剧院12个,市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51.16万册。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全年新建健身路径61条,建成篮球场、门球场等各类场地30余个,村(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拥有率达100%。 全年先后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慈溪乒协赛区)、全国中国象棋甲级联赛(慈溪赛区)、全国女排精英对抗赛、全国钓鱼邀请赛、全国青年男篮邀请赛、中美男篮精英对抗赛、全国滑翔伞邀请赛、浙江省阳光体育运动会田径比赛等高水准大型赛事。天元镇、浒山街道分别创建为省级体育强镇和省体育先进街道,龙山镇龙头场 村、伏龙山村创建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太平闸村创建省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市邮政局和海通公司创建省职工体育俱乐部,新建浒山街道、天元镇体育总会镇级分会,镇级分会总数已达到16个。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市红十字医院相关工程、逍林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竣工投用,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市峙山医院迁建工程基本完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改扩建服务站78家,共有29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1.1%。在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新增17家公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自11年7月1日起,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住院、特殊慢性疾病和普通门诊补偿水平,统筹区域内住院有效费用补偿率得到提高。201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800人,注册护士2311人,药师(士)445人,检验师284人,实有床位3419个;全年总诊疗人次为1035.76万人次,其中门诊968.68万人次,急诊总量52.11万人次;2011年婴儿死亡率为2.1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32‰。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2.74万户,户籍总人口104.15万人,增加2656人,其中非农人口1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849人。户籍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7.37:100,18周岁以下人口15.79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0.50万人。全年出生7349人,死亡6803人。2011年末全市暂住人口登记在册总人数为95.77万人,增加4.3万人。暂住人口中有男性52.57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13.26万人。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23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260元,同比增长17.7%。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1.99∶1缩小到1.87: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7%和39.9%。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54辆,与上年持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31辆,比上年增加3辆。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3平方米。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统筹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8.3万人、7.6万人、6.3万人、9.2万人、8.9万人,达到60.64万人、48.69万人、22.01万人、36.95万人、32.56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9.03%。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目前我市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超过1800元/月,失业保险金调整为1048元/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月80元调整为每月110元,土保各缴费档待遇每月分别提高70元。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宁波大市统筹,顺利推进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工程,实现与宁波市级平台对接。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自11年7月1日起,实施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470元/月,全市现有低保6835户11117人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低保金3377余万元。以困难群众和优待抚恤对象为重点,全年发放低保及帮扶资金7723万元、基本物价补贴850万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建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0.28亿元,施工套数7925套,施工面积65.63万平方米。全年推出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套以上。全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70户,完成236套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工作,启动新一轮500套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购受理工作。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和区块绿化建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54.6万平方米,中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1%,新增平原绿化1.7万亩,我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1%。城河治理深入推进,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顺利施工,五灶江、六灶江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以截污纳管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工作。全年,完成排水接纳1800家,完成污水管网建设近60公里,完成农村污水纳管项目25个,中心城区污水处率达到81%,镇级污水处理率达到45%。全市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废塑料、漂印染、小电镀、小熔炼、小印花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效显著,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全面完成。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全年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0.32件,比上年下降3.0%。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1988件,犯罪人数2836人,其中青少年(16-25周岁)1051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16起,下降4.3%;死亡167人,下降3.5%;受伤607人,下降6.5%;直接经济损失671万元,下降14.9%。
 
  注:①本公报所列201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②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以及农业总产值绝对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相关资料